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貴州天龍屯堡

貴州天龍屯堡

日期:2016/12/16 19:15:02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天龍屯堡源於明初朱元璋的調北征南事件。明洪武十三年,雲南梁王巴扎刺瓦爾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和沐英率30萬大軍征南,經過3個月的戰爭,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經過這次事件,朱元璋認識到了西南穩定的重要性,於是命30萬大軍就地屯軍。這一屯,屯出了悠悠600年的 “ 明代歷史活化石 ”。《安順府志 —— 風俗志》載: “ 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 ” 。 “ 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 ”。在今天的安順,許多大家族的族譜,記載均與史料相同。《葉氏家譜》載: “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亂之後……令屯軍為民、墾田為生 ”。在漫長的歲月中,征南大軍及家口帶來的各自的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經過六百多年的傳承、發展和演變, “ 屯堡文化 ” 因此而形成。

石頭建築的屯堡居民,具有強烈的軍事色彩,村寨內部的巷子互相連接,縱橫交錯,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 “ 點、線、面 ”結合的防御體系。靠巷子的牆體,留著較小的窗戶,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於巷子中的深遂槍眼。低矮的石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功能。這一切無不顯示當時戰爭所需的建築構式和屯軍備武的思想。現在屯堡村寨中,至今殘存著許多垛口、炮台。


  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獨立發展、不斷豐富的歷程,也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遺存,既有地域文化特點,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一方面,他們執著地保留著其先民們的文化個性,一方面,在長期的耕戰耕讀生活中,他們又創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屯堡人的語言經數百年變遷而未被周圍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著北方語音的特點,屯堡婦女古舊的裝束沿襲了明清江南漢民族服飾的特征,屯堡人易於長久儲存和收藏的食品有著便於長期征戰給養的特性,屯堡人的信仰與中國漢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脈相承,屯堡人的花燈曲調帶有江南小曲的韻味,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戲被人譽為 “ 戲劇活化石 ”,屯堡人以石頭營造的防御式民居構成安順特有的地方民居風格……。
  安順七眼橋鎮屯堡文化村落群被列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1年國務院將至今仍保存較為完整的屯堡村落雲山屯、本寨,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歷史,六百年的滄桑。歲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為線裝的史書,時光倒流,六百年前的江南風物在這裡被定格。黔中屯堡人,以其遺存的古風和鮮明的特色為世人所驚歎、震撼。屯堡人的服飾,主要表現在婦女身上,她們的裝束通常是寬衣大袖,大衣袍長及膝下。領口、袖口、前襟邊緣皆鑲有流繡花紋,腰間以兩端垂於膝彎部的織錦絲帶系扎。長發挽成圓髻網罩挽於腦後,圓髻上插有玉簪、銀鏈等首飾。婦女婚否的區別在於:未婚少女梳長獨辮;已婚者則除了挽髻外,尚須剃額修眉。婦女裝束中往往還配有耳墜、手镯、戒指、手籠、長圓裙以及用繡、補、镂、鑲、滾等方法制作的高幫單勾鳳頭布鞋。現在,其他地方只能在戲台上看到的這種穿著打扮,在屯堡卻是日常生活便裝,其盛裝、婚喪嫁娶裝和節日盛裝更有獨特的魁力。1993年發掘的明 “荒王 ”墓出土的隨葬品中的衣服、鞋子與現在安順雷屯、雲山屯一帶屯堡婦女的寬袖鑲邊大襟衣、繡花丹鳳鞋在尺寸、花樣等方面幾乎沒有什麼不同。屯堡婦女的服飾,是民風民俗考古考察和游覽觀光的活化石,是活著的歷史。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點是石頭的廣泛應用。一戶民宅就是一座石頭的城堡,一個村莊就是一座純粹的石頭城,屯堡是一個防御敵人的整體,而屯堡民居就是組成這個整體的每一個細胞,既可以各自為陣,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鄰,既保證一宅一戶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時又維系各家之間必要的聯系。

屯堡建築把石頭工藝發揮到極至,從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錯落有致。走進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道,石頭的牆,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個石頭世界。
  居民的建築成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點,又有華東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點是全封閉的格局。居民建築分朝門、正房、廂房,朝門成雄偉大“ 八 ”字形,兩邊巨石勾壘,支撐著精雕的門頭,門頭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裝飾品。正房高大雄偉,在木制的窗棂,門簪上雕刻著許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廂房緊依正房兩邊而建,前面為倒座,形成四合,中間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頭拼成,四周有雕刻著 “ 古老錢 ” 的水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