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燃燒七百年不滅的琉璃窯火

燃燒七百年不滅的琉璃窯火

日期:2016/12/14 20:22:4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北京永定河畔、九龍山麓,有一個舉世聞名的中國琉璃文化村——京西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千百年來,這裡的村民一代又一代,以蘊含獨特技藝的建築構件,把紫禁城等古代建築裝飾得富麗堂皇,把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現代建築打扮得雄偉莊嚴。

  簡陋、原始的車間,熊熊燃燒著700年經久不熄的琉璃窯火;古老、寬敞的廠區,堆放著一排排琉璃成品構件……這就是坐落在永定河畔、九龍山麓的中國琉璃文化村——京西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千百年來,這裡的村民一代又一代,以蘊含獨特技藝的建築構件,把紫禁城等古代建築裝飾得富麗堂皇,把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現代建築打扮得雄偉莊嚴。近日,記者在村文史負責人蕭永旺、村旅游負責人郭玉金兩位老師陪同下,走訪了這個中外聞名的“琉璃之鄉”。

  裝扮紫禁城的金碧輝煌

  踏進村莊,穿過一座高大的琉璃牌坊,沿著村東頭西山大道前行數百米,一座古老的過街樓展現在眼前。據陪同的郭玉金老師介紹:過街樓的大名叫“三官閣”,屬琉璃渠村的標志性建築,始建於乾隆二十一年秋(1756年)。“三官閣”的殿堂瓦頂,所有裝飾配件,均采用本地琉璃窯廠生產的琉璃制品,整體建築氣勢不凡。尤其是城台“券洞”上東西兩面的“帶河”、“砺石”兩塊匾額格外醒目。郭老師說,其“帶河”、“砺石”四字意為,即使黃河變成腰帶那麼細,泰山變成磨刀石那麼小,琉璃渠村也照樣享受皇恩。歲月荏苒,皇恩遠逝。但“三官閣”卻是琉璃渠村古老琉璃燒制業的歷史見證。

  談起琉璃渠村對北京古皇城建築的貢獻,村文史負責人蕭永旺老師說:“遠有故宮、天安門、天壇、北海公園、景山公園、頤和園、圓明園、香山公園等古老建築,近有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歷史博物館、華僑大廈、王府飯店、北京西客站、中國婦女大廈等二十世紀現代大型高檔建築,都有我們琉璃渠村燒制的產品構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琉璃渠村,就沒有紫禁城的輝煌!”

  史載,永樂四年即公元1406年,明成祖興建北京城和紫禁城。這是中國歷代皇家建築史上規模最大、歷時14年完工的工程。內城周長40裡、皇城周長18裡,紫禁城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總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紫禁城內以三殿為軸心的房屋多達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淡黃色琉璃瓦及其配件鋪蓋的屋頂,讓紫禁城變成了建築成群、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的宮殿。

  在對北京古城和紫禁城供應琉璃構件中,琉璃渠村功不可沒。同時,空前絕後的琉璃構件的需求,也讓這裡變成了一座流芳百世的中國琉璃文化村。

  蕭永旺老師介紹說,由於交通方便等得天獨厚的條件,早在公元1263年的元代,皇帝忽必烈決定在北京興建大都城之際,朝廷便在京郊九龍山下永定河畔興建琉璃窯。又因遷入大批窯工和朝廷派遣官員進駐,當年僅有劉、李幾戶人家的山野之地,出現了興盛景象。而明代時由於大規模建造宮殿,琉璃燒制業飛速發展。朝廷又在此設置官署“琉璃局”,監管琉璃燒制,這裡便形成了被稱為“琉璃局”的村莊。

  進入清乾隆年間,皇家園林大規模修建,“琉璃局”村琉璃窯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也改為民辦官督。承辦窯場的窯主是燒造琉璃的世家、祖籍山西的趙氏。到清同治、光緒年間,趙氏第十六代孫趙華農主持窯場事務,還被封為朝庭五品官銜,趙家成了專為宮廷燒造琉璃顯赫一方的“皇商”。此後,琉璃渠窯場越發興盛,北京城內外皇家園苑、宮殿、陵寢所用琉璃器件均為琉璃廠燒造備辦,故宮、香山、頤和園、北海、天壇、景山、臥佛寺等許多古建築群的琉璃件均從這裡燒制。後緣於治理永定河修灌渠至此,原“琉璃局村”被改名為“琉璃渠村”,從此,琉璃渠村作為琉璃之鄉聞名遐迩。

  獨特土質鑄就中國琉璃村

  說到流傳千年至今不衰的琉璃文化,不得不提及北京城裡的琉璃廠。

  由於營造宮殿需要大批琉璃構件,當年朝廷在門頭溝琉璃渠村設有規模龐大的琉璃燒制廠,還在現今的和平門建有琉璃廠窯,並與琉璃渠村以“內廠”和“外廠”分別稱之。距紫禁城近在咫尺的“內廠”由於工地取材便捷,其生產規模發展也極快,以致“琉璃廠”之名在北京人心中根深蒂固,一直流傳至今。

  傳說當年乾隆登上紫禁城角樓觀景,見城西南濃煙滾滾,一條黑龍騰空而起,便問身邊大臣:是否盜匪在放火滋事?大臣回答說黑煙為琉璃廠燒瓦所致。乾隆爺眉頭一皺,不容分說馬上口谕命其遷出。

  “內廠”遷移,毫無爭議地選址門頭溝琉璃渠村,並與當地的燒制廠合並。從此,琉璃渠村的皇家工廠風光無限,插著“工部”黃旗的馬車,劫匪遠而避之。半夜進入警戒森嚴的紫禁城,牛氣沖天的門崗也不敢怠慢,立馬放行。而這裡出產的琉璃構件價格也不菲,每塊琉璃瓦就是一兩銀子。

  當年琉璃渠村在朝廷的眼中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交通便捷之外,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這裡有著能確保高質量琉璃產品的黑坩子土。

  在門頭溝水閘北路的北京西山琉璃瓦廠,記者見到堆放在廠區的那些透著光亮的黑坩子土。這些顏色黑得像煤炭的坩子土,與碼在周邊的琉璃構件形成了明顯對比。如果不是陪同的蕭永旺老師介紹,怎麼也無法想象這黑黑的泥土能燒成白底子,黃、綠蓋面的琉璃瓦。

  原來,琉璃制品是一種化學物質,而琉璃渠村出產的琉璃,是采用坩子土加助熔劑氧化鉛經高溫燒制而成。

  坩子土的學名叫“頁巖”,其中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氧化鋁和矽,介於地質層的土和煤之間,有較好的黏性與伸縮性,含鋁成分多,是燒制琉璃構件最好的材料。

  據蕭永旺老師介紹,元代以前,琉璃多用陶泥黏土、膠泥土制坯,顏色呈紅色,坯胎粗松。自采用琉璃渠村的坩子土之後,燒出的琉璃制品坯胎色正,呈月白色,釉色艷麗,質地緊密度高,成大型而不開裂。

  西山廠祖孫三代以“吻作”技藝見長的郭立生師傅,一邊在一件大“吻”上做“捏制”,一邊向記者介紹說,琉璃制作要嚴格按傳統的“摳、鏟、捏、畫、燒、裝、掛、配、看、返”等規程和標准,熟練應用“繪畫、雕塑、用色、火候”等幾十種工序。而我們琉璃渠村官式琉璃的燒制更加復雜,是采用二次燒成工藝。第一次燒制叫“素燒”。是將經歷了春雨浸泡、夏日曝曬、冬雪凝凍的質地良好的坩子土經“粉碎、篩選、淘洗、配料、煉泥”後,通過制坯、修整成型,再精雕、晾干、烘烤入窯。“素燒”的溫度在攝氏1000~1150度之間;第二次是叫“彩燒”。經“素燒”之後的初級產品,將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用鉛作助熔劑,以含鐵、銅、錳和钴等做“著色劑”,並配以適量石英,然後在產品外表“施彩釉”。二次入窯彩燒的溫度在攝氏600~910度之間。一件琉璃制品從原材料到成品,其生產過程長達40多天。

  700年皇家工廠續寫輝煌

  “太和殿、神武門琉璃維修已在去年年底完成,故宮大修的新瓦百分之八十都是我們燒制的,目前還在進行國家博物館琉璃構件的燒制!”談起近年琉璃渠村承接的工程,蕭永旺老師似乎有些掩飾不住臉上的笑容。

  2002年,北京故宮博物館進行自1911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整修。在這“百年第一修”琉璃制品項目的招標中,琉璃渠村明珠琉璃制品廠和琉璃渠村北京振興琉璃瓦廠一舉中標,成為故宮百年大修琉璃制品的指定廠家。
  明珠瓦廠的前身就是琉璃渠村古老的“琉璃窯廠”,這家延續700年窯火不滅的琉璃“老祖宗”,一直承接以紫禁城為主的國家級重點項目。

  故宮大修中的屋頂修復主要是“老瓦復燒”,其中有50%掉釉的老瓦要換下來進行重新上釉。由於經歷數個朝代,其琉璃構件所采用的坯體、原材料以及質地和厚度都不完全相同,復燒時,溫度和火候很難掌握。復燒一塊老瓦,比做一塊新瓦難度要大好幾倍。要經過舊釉打磨、素燒、出窯、正脊再掛色、釉燒、出窯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打釉時不能磨掉構件字樣,上釉中不能走色。
  據蕭永旺老師介紹,解放後的1954年,琉璃渠村的四大窯廠收歸國有交故宮博物院代管。此後在體制上經歷數次變化,到了改革開放之初,琉璃渠村又新辦了西山琉璃瓦廠、振興琉璃瓦廠、古建瓦廠。至此,該村已有七家琉璃制品廠,並形成了琉璃瓦和工藝制品兩大系列,品種達數百個,年產數百萬件,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琉璃之鄉”。

  “琉璃渠村對新中國的第一個貢獻就是1949年8月進行的天安門小修。為讓天安門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國誕生的第一個國慶,窯廠的工人日夜辛勞,按天安門城樓琉璃構件的尺寸大小,加班加點制作。

  “值得驕傲的是,1958年中央在北戴河會議決定興建的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軍博、釣魚台、民族文化宮,北京站、農展館等北京十大建築,琉璃渠村就參與了七個。此後還承接了中國美術館,毛主席紀念堂等重大建設項目。”

  從蕭永旺老師的介紹中,記者還獲悉了1969年初冬到1970年初春天安門“落架大修”中的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所謂的“落架大修”,是把整個房頂都拆了。當時大修方案要求對整個屋頂作一個全面改觀,其中要把屋頂的正脊琉璃裝飾件原先龍形象的圖案改成延安寶塔山形象的圖案;把房檐的瓦當鉤滴龍紋造型改成向日葵圖案。

  在報送國務院審批時,周恩來總理認為:天安門畢竟不是我們共產黨人親手興建的,還是尊重歷史按原樣整修比較好。於是有關部門搞了個折中,鉤滴用了向日葵造型,屋脊構件保持原樣。

  到了1984年時候,天安門要小修,有人提出要把鉤滴換回龍紋原樣,但發現“落架大修”換上去的鉤滴質量很好,一點都沒有損壞。於是又報國務院審批,請求是否不要再換,把向日葵圖案的鉤滴保留下來,結果得到國務院批准。現在天安門城樓上的鉤滴就是向日葵圖案的,眼神好站在地面都可看清。

  琉璃藝術從皇宮走向世界

  在世人眼裡,以琉璃作為重要構建興建的中國古建築,無疑是世界標志性建築物中至善至美的典范。

  在北京導游嘴中曾流傳有這樣一則佳話:說美國一小女孩隨父母來北京旅游,遠遠看見故宮那金燦燦的屋頂心生疑惑,便問父母:“都說中國很窮,怎麼他們會有那麼多黃金用來做皇宮的屋頂呢?”身旁的母親嫣然一笑,告訴孩子說:“等你長大了,好好讀書,就能從中找到答案了!”

  可與西洋建築相媲美的金碧輝煌的琉璃古建築,是讓中國人驕傲,令外國人羨慕不已的一種獨特建築形式,是載入世界建築史中的一支奇葩,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個美妙的音符。隨著國門的越開越敞,作為流傳千百年的建築精華,北京琉璃渠村的琉璃產品不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在明珠廠,蕭永旺老師指著一件故宮大修時用剩的屋頂琉璃大型“吻”對記者說:“在全球都在崇尚創意建築的今天,很多國家有唐人街的城市,都會建造琉璃牌坊或其它琉璃建築作為華人區的象征,作為華人對祖國情感的一種寄托。特別是早年就頗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對采用琉璃作屋頂的中國古建情有獨鐘。本著對中國古代皇家文明的崇拜,他們投巨資興建的一些大型建築,都喜愛按中國古建築的形制設計,並與琉璃渠村的專業廠家建立長期供貨關系,不惜血本從北京運去琉璃構件。”

  琉璃渠村明珠廠廠長王雙來談起出口的琉璃制品,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起:“這些年來,我們廠承接國外的項目越來越多,比如英國華人出資興建的中國超市,雖然是一種新概念的集貿市場,但建築外型他們仍然選擇了中國古典造型,不顧千山萬水的阻隔,從北京運載琉璃構件裝飾屋頂。

  “還有法國的清雲寺,那是中法建築形式相結合的一組建築群。為了完全采用中國古代官窯生產的琉璃構件建造金碧輝煌的屋頂,2002年就遠渡重洋來到北京與琉璃渠村和我們廠建立了長久的合作關系,至去年年底,他們已從天津港運走20多個集裝箱的400多噸琉璃構件。

  “日本國采用明珠廠的產品就更多了,大阪的川久飯店、神戶的中國園、關帝廟等項目,明珠廠都是他們長期的供貨單位,曾一次運走琉璃構件22萬件之多。” 圖為北京西山琉璃瓦廠燒制的九獅壁 這就是故宮大修中神武門用的“鉤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