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4:帝堯陵寢——臨汾市北郊村堯陵
日期:2016/12/14 22:13:02   編輯:古代建築史●山門門首處緣何修有鳳頭?●陵冢台階為何留一個孔洞?●陵冢為何用黃土堆積而成?
堯陵,又名堯帝陵,是上古史“三皇五帝”中堯帝的陵寢,位於臨汾市以東約30公裡處的堯都區大陽鎮北郊村西山中,距離北郊村約3公裡。
堯陵現存一座封土冢,高約50米,周長300米,是“三皇五帝”中現存最高大宏偉的一座陵冢。堯陵祠宇始建於唐代,元中統年間完成修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嘉靖十八年(1539年),清雍正、乾隆及嘉慶十四年(1809年)曾予重修,目前全部建築占地面積約4713.4平方米,整體由三座院落及陵冢組成。堯陵祠宇現存建築規模大體沿襲了明代舊制,風格為清代特色,2006年被評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門上方的“鳳頭”
3月17日,記者從臨汾城區出發,驅車東行約半個小時,經澇河水庫到達堯陵。
車到山前,最先看到的是一座正在施工的宏偉建築,這是堯都區政府修復堯陵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祭祀大殿。堯都區文物局堯陵文管所的辦公室設在工地上搭建的臨時簡易房內,文管所所長許海紅聽說記者前來采訪堯陵,立即熱情地說:“真該好好宣傳宣傳我們堯陵了!”
繞過山口,是一座新修的石鋪大道,大道直通山頂,道旁各式石雕動物栩栩如生,隱在兩側常綠的行道樹叢中,給整座山添了幾分威嚴。大道的盡頭,是一座小廣場,廣場南側為一座新修的龍影壁,北側是澇河,穿過河上新架的漢白玉石橋便是堯陵的陵冢及祠宇主要建築了。站到廣場上仰望堯陵,四周群山環抱,樹木參天,陵前碧水長流,玉帶環繞,的確是一處背風向陽、聚氣不散的風水寶地。
通過石橋,便是堯陵的主要建築。爬上石階,首先是碩大的山門,這是一棟極具古代晉南建築風格的二層建築物,一層對外是一座磚券大門,兩側各有一個側門,二層對內,是一座祭祀時用的戲台,山門也是陵區中軸線上的一條主要通道。許所長告訴記者,“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近年來修復後的樣子,原先此處沒有這個橋,大門出來直接就是懸崖,下面就是澇河河岸。按照古代的規矩,平常這個大門是不開的,只有在廟會或者是祭祀時才會打開供前來祭祀的人們通行,平常有人來只能走兩側的側門。”
踏入山門前,記者發現,山門的抱廈上方門首處,廈檐雕板中突出一個鳳頭,兩側夔龍拱衛,線條流暢,雕刻精美。許所長告訴記者,一般帝王陵寢建築中,出現最多的都應該是龍,但堯陵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安置的竟然是鳳頭,確切原因已無從考究,“按照歷史推斷,鳳圖騰要比龍出現得早,堯王時代還沒有把龍作為帝王的象征,所以無論是作為帝王象征還是部落圖騰,從這個角度看,在堯陵山門門首處出現鳳頭,也就不足為怪了!”
11層牌坊天下獨步
穿過山門,進入堯陵祠宇院內,便是祭祀帝堯的主要場所。迎面是一座木構牌坊,又叫做儀門,牌坊正中匾額南書“平章百姓”,北書“協和萬邦”,牌坊上布滿了雕有各式花鳥蟲獸的精美木雕。在古代,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帝王將相,到儀門時必須下馬,整理著裝,方能通過進入獻殿祭拜堯帝。站到牌坊下,仰望牌坊,之間斗拱層層疊架,飛檐四向挑出,結構精妙。
牌坊修建於清乾隆年間,據傳當時請的是魯班的後人設計制造的,牌坊整體沒有使用一根鐵釘,全部是使用木質卯榫架構組成。一般帝王陵寢前牌坊的層數都為5層或者7層,但是堯陵前這座絕無僅有的牌坊層數是11層,足見修建是牌坊設計者對帝堯的尊崇。牌坊四角原本有4根木柱支撐加固,如今修復後木柱已經撤掉,整體加入了兩根鋼筋進行綁縛加固。
關於木牌坊的4根支柱,當地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據稱牌坊建成之初,設計的匠人自信滿滿地說道,日後修繕,勝我者再加兩層,不如者四角加柱相頂。果然,經過幾百年來的屢次修葺,木牌坊4根支柱依然如故,後來者也只能在四角各加一根木柱支撐。
許所長告訴記者,“這個木構牌坊,憑借他的獨特構造,目前已經是我國現存木構牌坊中的孤例,上海世博會時修建的中國館‘東方之冠’外形結構,便是參照了這座木牌坊的設計。”
堯陵祠宇唐以前便有
木牌坊左右兩側各為兩座兩層建築,分別是祭祀時看戲的東西看樓及東西神庫神廚,北側則是堯陵祠宇中最重要的獻殿。
獻殿為磚石台基,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卷棚硬山頂,四椽卷棚式。明代名為欽文殿,東西各有配殿三間,雖然歷經百年,獻殿天花板上的彩繪依舊簇新,如新塗上去一般。兩側山牆上各鑲嵌記事碣石,西牆最上方嵌“禅幽”二字,下方碣石記載的是祠宇沿革,記載了最早唐太宗李世民及歷代皇帝到此參拜帝堯的情形。東側山牆上嵌“辨是”二字,下一塊碣石為“祀朱辨”,是為堯的兒子丹朱辯護正名,稱堯傳位於舜並非本意,是丹朱讓賢,在堯選賢之際故意出游而給舜留下取代機會,並批駁了丹朱一生放蕩不羁的訛傳。
碑碣還記載了民國以前歷代官府為了保證祭祀帝堯的香火費用,免除了帝堯陵周圍8個村落的賦稅差徭,每逢清明時節,附近8村村民鳴鑼擊鼓,雲集此處,供獻祭祀,舉行香火盛會。其時,由府縣官員主持,集體跪拜行祭,浮山、翼城、洪洞、趙城、襄陵、汾城及鄰省等地的香客民眾均如期趕來拜祭。到明清時期,堯陵春秋二祭照常舉行,數百年間沿而不廢。
許所長告訴記者,根據碑碣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未登基前,掛帥剿滅劉武周的時候曾經屯兵於此,並在堯陵內居住過一晚,後來李世民的後人重修帝堯陵,在獻殿內供奉了一尊李世民雕塑,“可惜這尊雕塑後來被損毀了”。
陵前台階上的神秘小孔
穿過獻殿,緊貼獻殿後門處,是一個極陡的13級台階,往上便是堯陵的寢殿。寢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椽,硬山筒板瓦頂,六椽前廊式,鼓鏡式柱礎。此處寢殿原為五間,現存為1984年重修的碑亭。亭內陳列石碑三通,中間為明萬歷12年秋,欽差兵巡河東副使關西栗在庭手書“古帝堯陵”四個大字的石碑,字跡筆力雄健,莊重古樸。西側為明嘉靖陵貌線刻碑,記載了明代重修帝堯陵的全貌,如今修復陵祠的規制也正式沿襲了石碑上的記載。
令人稱奇的是,在登上寢殿的第七個台階處,有一個橫向的拳頭大小的小孔,此孔可通向懸葬帝堯的井穴。據說,帝堯去世後,按照帝堯的吩咐,帝堯的兒子丹朱將帝堯埋葬到澇河的北岸,面向臥虎山,但是當帝堯下葬時,系棺的兩根繩索放到半截,卻怎麼也下不去了,因此帝堯只能是懸棺而葬,而這個小孔也正是當時下葬時穿繩索用的。
同時,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當時帝堯下葬後,子民們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希望帝堯能夠活過來,所以把帝堯的棺柩懸在墓穴內,然後在繩索上系上鈴铛,在修墓穴時在第七級台階上留一小孔,派專人每天在孔口處監聽,一直守了七七四十九天。直到今天,都傳說有人把耳朵貼在第七個台階處,仍然隱約能聽到鈴铛或者潺潺的流水聲。附近村裡也有人傳說,稱後來有人企圖盜墓,撬開台階後,找到洞口,用繩索拴住一只雞吊下,最初還聽聞雞叫聲,待把雞提上來時,卻不見了雞頭,連續幾次均如此,此後再沒有人試圖盜墓。當然,這種說法也無從考究,應該是村民們為了防止有人騷擾帝堯而編出來的說法。
殿前東側平台上,有一株古柏,蒼勁旋結,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據傳為金元時期種植。據說,堯陵前還有七棵這樣的柏樹,呈北斗七星布局,人稱“七星柏”,但均被後人砍伐損毀,寢殿西側的一株則在“文革”時期才被損毀,現存的這一株是當時所有古柏中最細的一株。
掬土而成的陵冢
繞過寢殿,後方便是堯陵的陵冢了,冢高約50米,直徑300米,傳說帝堯便葬在此處。
堯陵地處黃土高原溝壑之中,周邊山丘溝壑中的植被常年被風吹日曬,很少能有長高的,但陵冢之上,蒼柏遮天蔽日,郁郁蔥蔥,讓人稱奇。許所長說,“這或許與帝堯陵冢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堯陵背靠高山,左右兩側也均有山丘依輔,正面更是著名的‘堯陵八景’之一的臥虎山,所以無論多大的風雨,到了陵冢附近,也都會減弱下來,所以此處的植被能很好地生長。”
據說帝堯下葬後,子民們悲痛萬分,自發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為感謝帝堯的豐功偉績,百姓們用手掬起家鄉的土,裝進口袋背負到堯陵,然後再一捧一捧地撒到陵寢之上,成千上萬的百姓晝夜不息,一直持續了七天七夜,留下了目前堯陵高巍的形狀。這也是緣何別的帝王陵寢大都是沙石堆砌,而帝堯的陵冢卻是黃土堆積而成。
獻殿廣場東西兩側各有偏院一座,如今供奉堯的接班人舜、禹及其子女。原先此處僅有幾處窯洞,曾經是堯陵守陵人的住處所在。據當地口口相傳,自從帝堯埋葬此處,便一直有子民自發在此生活勞作,義務守陵,代代延續不斷。在堯陵的西側,還曾經形成過一個小村落,名字就叫做守陵村,每個朝代都有村民到堯陵守護帝堯陵寢,甚至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都不曾中斷過,一直到後來文物部門接管堯陵時,依然有一對年邁的夫婦在此居住,並自稱為“守陵人”。而在記者采訪中,堯陵文管所的工作人員們異口同聲,“現在我們接了守陵人的班,我們就是新時代的堯陵守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