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1:五鳳展翅——長治縣南宋村五鳳樓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1:五鳳展翅——長治縣南宋村五鳳樓

日期:2016/12/14 22:13:00      編輯:古代建築史

  ●五鳳樓有何美麗動人的傳說?  ●玉皇觀的五大奇觀指的是啥?  ●獻亭內緣何竟使用一根斷梁? 

    在長治縣南宋村內,矗立著一座高聳參天的古代建築玉皇觀,五鳳樓是該觀的山門古樓。作為玉皇觀的標志性建築,五鳳樓殿宇高聳,布局靈活,古樸雄渾,層層挑角遠近層疊,華檐翠壁,光彩耀目。特別是樓身比例和諧,結構壯麗精巧,斗拱粗碩,出檐深邃,四角翼飛,寓意“五鳳展翅”。

    玉皇觀創建年代不詳,據大殿正脊大吻、正門門扇題記,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均有修葺,現存建築五鳳樓和東配殿為元代遺構,余皆為明清所建。2006年5月25日,玉皇觀作為元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月15日,記者來到南宋村探訪這座精美古樓,踏石階扶欄桿上樓憑窗遠眺,大地入眼簾,山川一目收,遠處有高山峻嶺,近下是民捨畜脊,藍天白雲,碧水綠茵,使人心曠神怡。

  “五鳳”傳說起高樓

    當天上午,記者在長治縣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帶領下來到南宋村。只見玉皇觀位於村中間位置,坐北朝南,為一進院落,山門前還建有一座大戲台。其總體布局為一條中軸線貫穿南北,入觀後依次為五鳳樓、獻亭、月台、玉皇殿。松柏的掩映中,鐘鼓二樓位居五鳳樓左右,東西配殿、廂房對峙,形成一大組完整的建築群。

    玉皇觀的山門,就是五鳳樓。樓前場地開闊,平整寬敞,御道、踏垛鋪墁規整,雄雌獅各一分別蹲臥於踏道兩側,威武雄壯。五鳳樓為四檐歇山式頂,上鋪筒瓦,琉璃剪邊脊,由石柱、木柱混合建成。樓廣深三間,平面近似方形,從正立面看則為五重檐式建築,外加圍廊,紅牆綠瓦,高大雄渾。樓下前檐施廊柱一排,四根方形小抹角石柱排列整齊。明間東柱側面刻有“鄉約秦安之、社首米柒,王三錫”等楷書題記。

    馮江靈是玉皇觀的文管員,她對記者講,關於這五鳳樓,觀村中地勢,居鳳凰之首,它還記載了一個古老而又美麗的傳說。

    相傳,古時玉皇大帝生了七個女兒,一個女兒指槐為媒嫁給了董永,另一個織女,嫁給牛郎。其余五個姑娘,依次起名金鳳、銀鳳、玉鳳、彩鳳、翠鳳。這姐妹五人一個個如花似玉,不甘過天庭寡淡無聊的神仙生活,就相約下凡與凡人共居。當五鳳姐妹來到此處時,被天神發覺,立即報告給玉帝。因仙女是不允許私自下凡的,玉皇大帝傳令她們五姐妹立即返回天宮,五鳳抗令不從,玉帝惱羞成怒,傳令天兵天將強迫她們回天庭。五姐妹相抱成團寧死不返,玉皇大帝再次傳令,以天庭律條治罪,派出雷神將五姐妹擊死於此,五鳳姐妹當即化作一座山脈,故村後之山便稱鳳凰山。五鳳之魂居於山首,又因其父是玉皇大帝,當地善男信女們為了紀念這五姐妹,就給她們蓋起樓閣塑了神像,取“五鳳”之意,樓名“五鳳樓”,大殿叫玉皇觀。

  世上只有三座五鳳樓

    站在29米高的五鳳樓下記者仰望,只見此樓由四根石柱承重,外檐挑著垂柱,建構巍峨龐大,檐翅高聳直入雲端,層層疊疊,諧美精巧。只見樓外各層斗拱支檐,不用明柱。每層用轉角鋪作四垛,樓座鋪作十二垛,每垛斗拱七鋪作單抄雙下昂,昂呈琴面式。馮江靈說,二、四層為虛層,三層四檐支出平座,與樓內二層樓板齊平,為一實層。只見每一層檐上都有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琉璃脊獸,或龍鳳,或人物,或花卉,呼之欲出。許是木結構的緣故吧,記者進得樓來頓覺清風拂面,通體舒暢。

    文管員馮江靈說:玉皇觀內有五大奇觀,分別是荊木大梁、桑木獨梯、八卦藻井、一根斷梁和七拱十三踩。她指著樓內頂部前後貫通、直徑約50厘米的兩根彩繪大梁說,這就是荊木大梁。荊木是一種灌木,較為纖細,一般是用來編織籮筐的,荊木成才獨立成梁實屬不易,直徑50厘米的荊木至少需生長3000多年,“用荊木做大梁全中國少有,我知道的僅此一處,實屬罕見。”

    在樓內右手邊有一彎彎曲曲盤桓而上的獨木梯斜向搭置梁下猶如龍蛇飛舞,刻制踏階,可攀踏至樓上,雖經歲月磨砺和千萬民眾踩踏,依然結實如初。馮江靈介紹說,這是一座桑木獨梯,由於年久現已棄用,1993年在側面新修木質樓梯可上樓頂部。樓頂部內有“五鳳”的塑像手捧各種樂器個個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在樓內四根圓形通天木柱直達屋頂,頂部藻井斗拱迭澀,垂蓮吊掛,木制構件十分精致。龐大的藻井,很像花蓋寶項架於梁架當心,使建築物尤顯壯麗。樓頂琉璃脊獸完好無損,吞口、行龍、飛鳳、人物、花卉等圖案形象生動,制作精細、色彩艷麗。皆為明萬歷作品,制作精細,色澤鮮艷,完整無損,是中國琉璃構件中的佳作。五鳳樓二樓額枋背後和底層大板門背後均有清乾隆、嘉慶年間重修的題記與刻記,保存至今,實為可貴。

    馮江靈說,像這樣結構錯綜復雜、形體壯偉高大的五鳳樓世界上只有三座,除此之外的另外兩座分別在中國的北京和日本的東都。

  一根斷梁成未解之謎

    順著五鳳樓,記者來到獻亭,眼前高大的獻亭四角以四根青石柱支撐,上面分別雕著二龍戲珠的圖案,龍飛珠舞,栩栩如生,砂巖紅映著夕陽余晖,栩栩如生。馮江靈介紹說這是獻亭,是中軸線上第二座單體建築。只見開間尺度特大,廣深一間見方,台基高出山門地平1米余,前後踏垛齊備,青石砌築的須彌式亭座之上,安裝著欄桿、欄板和望板,鑲接嚴實,精制華麗。獻亭正上方,有“明神理”三個大字。四根方形石柱,粗犷挺拔,柱面雕刻龍、鳳、卷草、花卉、佛像等圖案,特別是在後檐西柱上方,雕有佛陀尊像,釋迦牟尼雙手實心合掌,端坐千葉蓮座上,肩部起圓形背光,兩肋侍分列左右。充分揭示佛、道兩教元代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淵源。

    石柱、浮雕線條流暢,技法洗練。柱頭由四根大額枋連貫呈井字形,敦厚穩固。檐下四周斗拱密致,異角九十度分別出四道昂,琴面式昂嘴細長消瘦,燎檐柃搭交於老角梁下,角梁延伸較長,翼角起翹,飛檐凌空。亭內四面透空,抹角梁上置八卦藻井,斗拱層層疊壘,支撐屋頂負荷,沒有用一顆鐵釘。卻顯得莊重典雅,又不失玲珑精巧之效果。亭頂單檐歇山式,滿覆琉璃,九脊十獸裝飾精美,屋坡平緩,檐部微微升起,具有曲線柔和之美感。獻亭正中的藻井結構復雜,建築精美,實為不可多得。

    其中在獻亭東側上方,馮江靈指著一根有明顯斷裂痕跡的巨木介紹說,這就是玉皇觀的第四大奇觀之斷梁。如此浩大的工程,為什麼使用一根斷梁,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防震減壓,古人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究其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困惑著眾多考古學者。獻亭內側,斗拱繁密,出檐高挑,螭尾相對,頗具大唐遺風。

    出獻亭,東西廂房各有10余間,其中有4間保持原先風貌。最後是觀內中軸線上最後一座單體建築玉皇觀。殿前月台寬闊平整,平面布局與大殿廣深尺寸相近,是舊時專為香客信士敬神拜叩,瞻仰玉帝像的場地。眼前的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檐下四周及殿內均用方形石柱,柱形由下至上略有收分,側角升起顯著。柱間由立欄、平板枋相連。前檐柱頭十三踩斗拱五下昂,明間補間科出四十五度斜昂,次稍間補間科與柱頭科踩數相等,唯栌斗形制略有變化,後檐柱頭科五踩斗拱雙下昂,裡轉雙抄,只出華拱,不用昂。明、次、稍間補間科斗拱與柱頭科相同。殿內實施斗拱一垛。梁架裸露,四椽栿對後單步梁,相交於金柱斗拱之上。殿內雕梁畫棟,塑有玉帝王母神像。

    梁上用駝峰、合踏、角背、蜀柱,支撐二架梁、平梁及上下脊檩。殿頂古式琉璃瓦鋪砌,殿脊東西各有三條黃、綠色飛龍相映,色彩鮮艷,捏燒精細,是上黨地區明代琉璃藝術之代表作品。在陽光照耀下,玉皇觀熠熠生輝。玉皇殿正脊東側吻獸側面,有“明萬歷四十二年二月初二日重修”及住持道人、琉璃匠師、三社管則等人的題記,同時還記載了籌資修繕的有關事項。在殿內東山牆上鑲嵌著一塊牆碣上,記載了明崇祯年間金妝聖像的詳情。這對於研究玉皇觀內雕塑、琉璃、木構殿堂的歷史概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公社書記冒險保下五鳳樓

    記者在南宋村采訪,年近九十歲的李老回憶說:“我們當地人非常珍愛五鳳樓,其居於鳳脈之地,是上天對南宋村的垂愛。我們小時候,村民都叫五鳳樓為“五圪節”樓,裡頭的靈霄寶殿叫“大殿”。解放前,五鳳樓是南宋村的辦公地址,解放後,是南宋小學的校址。上世紀六十年代,南宋公社搬到了五鳳樓裡頭辦公,“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紅衛兵要對五鳳樓進行拆除,時任南宋公社書記陳潤月,冒著生命危險,費盡心機,才將五鳳樓保護下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五鳳樓又成了南宋村委的辦公地址,這時候,國家第一次撥資金對五鳳樓進行了全面維修,才起名字叫上了五鳳樓,裡面的大殿叫了靈霄寶殿。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五鳳樓樓上又塑了五鳳女塑像,靈霄寶殿裡塑了玉皇大帝塑像。

    南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主任李保富對記者介紹說,有著780戶、2764口人的南宋村隨著近幾年來經濟騰飛,上級領導對五鳳樓也特別重視,南宋村投資800多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五鳳樓先後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先是南宋村委從五鳳樓裡搬了出來,後來五鳳樓前後左右的村民,也全部搬到了村外,五鳳樓東邊,修建了新的宮殿,五鳳樓西邊的館街商鋪也都拆了。五鳳樓連接村外的道路,也都被拓寬和綠化,如今的五鳳樓,不但景色優美,而且已經成為一個聞名全國、既古老又現代的影視拍攝基地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