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八大台媒關注泸州百年民俗“斑打獅子”

八大台媒關注泸州百年民俗“斑打獅子”

日期:2016/12/14 9:59:04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台灣記者拍攝高台舞獅
    “斑打獅子”的前世今生     據史載,獅舞於唐玄宗時期就有了,而“斑打獅子”在清光緒年間,流行於川南各地,是民間為慶新年,賀豐收而舉行的一種文藝活動。初為一些民間能人展示絕技,百年演變,逐漸成為融武術、雜技、歌舞於一爐,集文獅、武獅於一體的無任何安全防護設施的純民間高空藝術,主要有地游獅子、猴子爬桿、猴子和尚翻高台、高台舞獅、鑽刀圈、鑽火圈等10多個套路,深得川滇黔邊區群眾喜愛。     據悉,龍車鎮、“斑打獅子”功夫是邱修龍祖父邱雲興在清末年間,師從一位藝名叫“白雲飛”江湖藝人所學,其人武功了得,能掌碎青石板,他傳授邱雲興獅舞、和尚、猴子等表演拳術,設有“大臉子”沙和尚、“小臉子”孫悟空、“獅子”三個重要的基本角色,共有地游獅子、猴王爬桿、猴王與沙和尚翻高台、高台舞獅等四個套路。相傳,其中“大臉子”、“小臉子”是為紀念沙和尚和孫悟空不畏艱險,一心一意,盡心盡職護送唐僧到西天取經,並修成大道,時常在天宮斑竹林裡嬉戲玩逗,好不自在,而三心二意、貪吃貪睡,遇事退縮的豬八戒則被威武、吉祥的獅子替代,故名“斑打獅子”。     邱修龍祖父在學到“斑打獅子”後,在驚險的表演中進一步融入誇張、逗樂、诙諧的情節,得到四裡八鄉歡迎,成為川南地區民間逢年過節的重頭戲。於是邱家把“斑打獅子”作為祖傳技藝傳承了下來,來學習表演的人也特別多,1955年,當時的納溪縣政府組織斑打獅子比賽,參賽者竟有102個隊,平均一個村一個隊還多,而龍車“斑打獅子”一舉奪得第一名。今年58歲的邱修龍現為邱家“斑打獅子”掌門人,已傳到第四代了。
    申報“國家級非遺”,傳承百年民俗 
    “觀風俗,知民情”。百年民俗“斑打獅子”給川南地區群眾帶來了歡樂,振奮了精神,是川南地區人民積極進取,敢闖敢拼的藝術體現。在電視、電影、網絡興盛的今天,熱烈歡快的“斑打獅子”卻呈漸行漸遠的態勢,所幸的是,隨著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發展、繁榮地方文化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進一步高度重視。2006年,“斑打獅子”,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車鎮每年都要堅持投入上萬資金,努力促進斑打獅舞文化宏揚與傳承。今年龍車鎮加大投入,新購8條彩獅子,完善了“斑打獅子”表演道具,組織“斑打獅子”傳承人及相關演出人員,對“斑打獅子”表演技藝進行挖掘、訓練、規范,發展群眾演員上100人。
    鼓息鑼靜,卻猶余音缭繞,熱烈驚險的“斑打獅子”表演,讓前年觀看拍攝的群眾過足了一盤瘾——重溫當年的味道。“非常精彩,真是了不起!”,當記者得知“小臉子”猴王表演者已年近花甲,忍不住伸出大拇指贊歎。“這個表演應該傳承,發揚下去,讓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希望獨具魅力的“斑打獅子”的有更好的未來,其實這也是久久不願散場的群眾共同的選擇。
記者體驗
    據了解,目前,納溪區正在為“斑打獅子”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積極准備,龍車鎮還通過實施商演補助政策大力引導“斑打獅子”走向市場,進一弘揚、傳承獅舞文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