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城脈:圖解北京古城古建(二)

城脈:圖解北京古城古建(二)

日期:2016/12/15 0:37:4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元大都城,北城牆和東西城牆北端,至今仍有遺址,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經實測牆基寬、牆高和頂部之比為3:2:1,即牆基寬24米,牆高16米,頂寬8米。

元人都新城的城門 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正式動工修築大都新城。大都新城共有十一座城門,這十一座城門的名字和位置分別是南城牆有三座城門,麗正門大約在今天安門金水橋南,文明門約在今東單十字路口附近,順承門約在今西單十字路口附近;北城牆有兩座城門,安貞門約在元大都土城遺址與安定路交匯處,健德門約在八達嶺高速公路與北土城西路交匯處;東城牆有三座城門,崇仁門約在今東直門立交橋附近,光熙門約在朝陽區柳芳北街與東土城路交匯處附近,齊化門約在朝陽門立交橋附近;西城牆有三座城門,和義門約在今西直門立交橋附近,平則門約在今阜成門立交橋附近,肅清門約在海澱區西土城路和西直門北大街銜接處明光橋附近。

元大都新城十一座城門最早只有城門和城樓,到元順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月才下诏“京師十一門皆築甕城,造吊橋。”至於這十一座城門甕城前是否建有箭樓,沒有明確記載。同樣沒有明文記載的還有元大都新城四角是否有角樓。元大都城新城十一座城門的規制和樣式已不可考。1969年發現元大都和義門甕城城門遺址,門洞內青灰皮上的題記表明,它是至元十八年(1358年)即元朝滅亡前夕倉促加築的,甚至連地基都未築,城台上有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地堡式城樓。

元大都城是中國古都城建史上一個偉大的裡程碑,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古都修築過程體現出來的傳統儒家文化特色和元素。在元大都城規劃設計和城門安排上,都以儒家經典為依據。《周禮·考工記》認為,國都均應為四方形,東西南北每面都應開三座城門,四面共開十二座城門。元大都北面只開兩座城門,北面正中不設城門,其道理何在?在地理方位上,南為陽為天,所以取天數陽數為三,開三座城門;北為陰為地,所以取地數陰數為二,開兩座城門,以表示天地相交,陰陽相合,衍生萬物。

元大都是以“九宮八卦”的模式來規劃布局的。依“九宮八卦”定方位,西北為“乾”位,正北為“坎”位,東北為“艮”位,《易·說卦傳》認為:“坎為隱伏”,隱伏之極就是關閉,故正北不開城門,而在“乾”位和“艮”位修建健德門和安貞門。元大都城門命名也體現出儒家文化的特色。比如南城牆的麗正門是元大都正南門,其地位高於其他十座城門,按八卦定位,正南屬於“離”位,《易》說:“離也者,明也。”“離,麗也。”故命名為麗正門。東城牆的齊化門為東南門,東南方位於八卦定位中屬於“巽”位, 《易》說:“齊乎巽”,故命名為齊化門。西城牆的和義門東有積水潭,西有甕山泊和玉泉山諸水,按八卦定位,正西為 “兌”位。《易》說:“兌為澤”,多水,“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故名和義門。

 

本文摘自《城脈:圖解北京古城古建》

 

 

 

內容簡介

《城脈:圖解北京古城古建》是北京一位歷史學老教授二十多年歷史考證和親自探訪的心血結晶,章節間匯集了大量翔實的歷史資料、圖片、手繪圖。《城脈:圖解北京古城古建》從宏觀上使讀者了解古城北京的城門城牆、城池水道、街巷胡同、四合院民居及牌樓的概況,從微觀上使讀者了解其規制、形狀、結構、作用、優勢等欣賞的標准與尺度、內涵與品位。奉書以圖代述、以文解圖、圖文互補,語言敘述簡明流暢,知識含量豐富准確。

 

作者簡介

朱正倫:男,祖籍江蘇武進。中共北京朝陽黨校教授,北京詩詞學會會員,共和國恢復高考的首批畢業生。從事歷史教學30年。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及研究能力,曾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朱元璋政權時的儒生》、《明朝初年的科舉制度》、《對孔子“克己復禮”的再認識》、《孔子論證略說》等20余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