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3:玉皇彩塑——澤州縣府城村玉皇廟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3:玉皇彩塑——澤州縣府城村玉皇廟

日期:2016/12/14 22:13:02      編輯:古代建築史

  ●玉皇廟殿頂上的琉璃是金代的?●塑像是人物和動物形象的結合?●二十八星宿彩塑真成型於宋代? 

    “元代道教造像中最為生動的是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泥塑像,它是全國元代泥塑之冠。”這是《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6·元明清雕塑》中概述部分的一段話。

    由晉城市區沿陵沁一級公路向東北方向行駛約13公裡,來到澤州縣金村鎮府城村附近,文中提及的“晉城玉皇廟”便坐落在村北臥龍山崗上。當地人習慣稱其為“府城玉皇廟”,是晉城境內現存創建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玉皇廟。

    府城玉皇廟內的建築、壁畫、琉璃、碑刻、磚雕和木刻,無一不是上品佳作,最為特色的彩塑藝術在國內可謂獨占鳌頭。而以人和動物相結合產生的二十八宿彩塑更是獨冠天下,為“海內孤品”。正因如此,1988年1月13日,被譽為“綜合藝術的寶庫”的府城玉皇廟,入選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0余間殿宇的道觀

    3月11日,午飯後,記者驅車來到府城玉皇廟。一名個頭不高的老者從東廊庑走出來。老者名叫程發昌,是府城村村民。由於通曉歷史,2006年被縣文物部門安排看護玉皇廟。

    玉皇廟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建築布局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10米,東西寬32米,有殿宇樓亭150余間,占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說起玉皇廟,程發昌如數家珍。

    玉皇廟古稱“玉皇行宮”,創建於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金、元皆有重修和修繕,現有建築基本保持元大修時格局。玉皇廟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排列:頭道山門、儀門、二道山門、成湯殿、獻亭、玉皇殿,另外兩庑設有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關帝殿、蠶神殿及廂房、鐘鼓二樓等諸多建築,整體建築錯落有致,布局嚴謹,巍峨壯觀。

    從整體上看,玉皇廟集納了中國宮觀建築的主要特點:整體建築顯得主次分明,整齊又富有變化。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拾級登臨,如朝北宸,體現了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前院、中院、後院兩側各有廊庑和配殿,全部兩兩對稱排列。

  琉璃、壁畫、木雕無處不精華

    明清之前,琉璃多出自山西。晉城是山西生產和使用琉璃最多的地區,而玉皇廟則是晉城境內匯集了自金代以來各朝歷代琉璃構件最為出類拔萃的廟宇。

    玉皇廟內的琉璃大都用於玉皇殿、獻亭、成湯殿等處於中軸線上的重要建築,著色以黃、綠、孔雀藍為主,部分殿堂屋面還采用琉璃鋪錦和剪邊工藝。在年代上,除玉皇廟殿頂上的琉璃是金代外,其余多為明代遺物。而在工藝上,玉皇廟建築中使用的琉璃多為捏花藝,因此更富有立體感和觀賞性。

    廟內的壁畫多已殘缺,只十二元辰殿內壁畫保存最為完好。工筆彩繪的壁畫約十平方米,由三部分組成:正中為帝王生活圖,帝王端坐於宮廷式的高台上,表情端莊,嫔妃站在身後,儀容高貴,神態娴靜,柱後帳中幼童閃現,樂舞藝人和值殿將軍在階下活動;右側為貴族生活圖,畫面為一官宦院落,中有兩人對弈,院外廊下站立一隊衙役,街道上有軍官、王公出巡。左側是市井生活圖,圖中可見擺場習武者,彈琴賣藝者、社火表演者。整幅壁畫人物多達百余,個個栩栩如生。

    玉皇廟的木雕分為圓雕、透雕和浮雕。圓雕也稱六面雕,呈實體狀藝術,透雕呈镂空狀,浮雕呈不漏明單面雕狀。其中尤以成湯殿內木雕具有代表性。殿內主祀成湯帝,附祀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龍氏及水官諸神,並設有三幢樓閣式神龛。程發昌說,殿內諸神像以及神龛,全部是木雕精品。其中樓閣式神龛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其平面呈凸字長方形,正樓高5米有余,為重檐歇山頂,耳樓則為重檐懸山頂。其整體設計精巧,造型嚴謹、層次豐富、刀法細膩,可謂小木作藝術精品。

  祭祀各路神仙的神殿應有盡有

    過頭道山門就進入前院,前院沒有正殿,在正中二道山門,一塊刻於清道光年間的“精符元武”匾額高懸門上。

    與其他神廟相比,玉皇廟內祭祀各路神仙的神殿可謂齊全,應有盡有。有些神殿名稱,如果不是聽程發昌的詳細解釋,或查看立於一旁的碑文,很難得要領。

    中院正殿為成湯殿,殿內塑有成湯像。東偏殿是東岳殿,裡面奉祀東岳大帝黃飛虎及夫人賈氏等。西偏殿是三王殿,奉祀牛王、馬祖、天錢罥祖。東西兩側分別為藥王殿、五道殿、高禖祠、老君殿。緊靠二道山門兩側是南殿,西為地藏菩薩殿,內塑十殿閻君;東為六瘟殿,內塑六瘟神像。

    玉皇殿內塑有玉皇大帝、普天星君。左右偏殿為三垣、四聖塑像。東西廊房分別為風伯殿、雨師殿、十三曜星殿、六太尉殿、十二元辰殿、二十八宿殿以及關帝養馬廄和蠶神殿。“三垣殿供奉的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這是漢末魏晉時期天師道所尊崇的三個最重要的神祗。”在四聖殿前,程發昌說店內奉祀天篷、天猷、黑煞、真武四聖。“四聖是北極紫微大帝的四員大將,宋朝的時候受到皇帝的重視,在道教神祗中地位顯赫。”十三曜星殿,奉祀十三星君。

    後院西庑的上三間是十二辰殿,奉祀十二元辰真君,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之神。每尊神像所戴的冠上都有圖形,依次分別畫著鼠、牛、虎等。西庑下八間是二十八宿殿,奉祀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神像是人物和動物形象的結合,目前全國僅發現此一處。

    在玉皇殿東拐角處,一座很小的殿宇讓人好奇。“這是封王殿。”程發昌說,玉皇廟中,玉皇殿修建最早,其他諸殿是由高向低,依次順勢而建。“殿宇越來越多,哪位神到哪座殿內供奉,這就得由封王殿內的神來分配。”

  星宿彩塑獨一無二

    相形之下,玉皇廟最珍貴部分,當數現存的300余尊彩塑。“原來僅玉皇殿彩塑就有170余尊,如今只有51尊了。”

    玉皇廟內現存彩塑分屬宋、金、元時期,均為道教諸神,可以說是用藝術的手法系統展現了中國道教諸神系統,具有非凡的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玉皇殿彩塑為玉帝、宰輔、臣尉、侍女等,侍女彩塑多數為宋金時期所雕。大殿正中主像玉皇大帝,彩繪金身,正襟危坐,表情嚴肅,乃人間帝王之化身。兩側除少數宰輔及臣尉外,其余皆為侍女。侍女的頭飾發髻和衣裙服飾均不同,衣飾紋理自然貼體,面相清秀俏麗,表情順從恭謹。彩塑溢出濃郁的人世情味,沖淡了玉皇神殿中的宗教神秘氣氛。侍女的形姿和所塑手法,完全可與太原晉祠聖母殿的宋代侍女彩塑相媲美。

    在這片彩塑天地裡,二十八宿彩塑最為引人注目。二十八宿彩塑位於後院西側的二十八宿殿內。由於在全國現已發現的古代塑像遺物中尚屬孤品,堪稱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的代表。

    作者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和聰明才智,首次將天文學中觀察天體運行、四季變化、經緯定位的28組赤道星座,與唐代五行家袁天罡確定的28種動物同金、木、水、火、土和日、月融合於人,創造出有血有肉的“虛日鼠”“房日兔”“翼火蛇”“轸水蚓”“亢金龍”等各種神話人物形象。“二十八宿的表情很豐富,不像佛教廟宇中的佛像表情呆板。”程發昌說,在這些人格化了的天界神靈中,把老者的慈祥、婦女的端莊、文官的穩重、武士的威猛刻畫地栩栩如生,再加上塑像本身的體態以及衣紋彩帶的飛舞飄逸,不僅充分顯示出神仙們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外貌特征,也使全殿彩塑產生了氣勢磅礴、呼之欲出的藝術效果。盡管人物眾多,可從表情來看,卻無雷同之感。二十八宿彩塑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優秀范例,它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絕品。

  星宿彩塑成型時間成謎

    除二十八宿彩塑外,玉皇廟內還有一組二十八宿琉璃。玉皇殿門楣懸“昊天玉帝之殿”匾額,殿頂綠琉璃剪邊。一般而言,廟宇殿脊上的琉璃飾物多為龍鳳花卉,而玉皇殿則大不相同,殿脊琉璃為二十八宿。

    據現存金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碑石記載,制作殿頂琉璃工匠為晉城東元慶村琉璃匠人李道真。這組琉璃經明代補修後,雖然飾物出現殘缺,但依然可清晰辨認腳踏祥雲、手持法器的諸位星君。

    “制作琉璃工匠的名字都流傳至今,可二十八宿彩塑作者到底是誰?沒有記載。”程發昌此言讓人驚訝。從許多有關二十八宿的文章中可以得知,其作者為元代宮廷雕塑大家劉元(劉銮)之作。而程發昌覺得,二十八宿既非劉元作品,甚至更非元代所塑,而是宋代之作。

    其實,認為作品出自劉元之手並無實據。而確定作品塑於元代的依據,是從廟內現存的《玉皇行宮記》碑文得出:“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府城劉寬……歲月乃成。十八年(公元1281年)……創列東庑。於是斤斧圬镘,丹青像設,隨在呈巧。”從碑文上看,對玉皇廟的修繕是從元初開始,並陸續持續近30年。晉城市博物館館長張廣善認為,劉元“是有可能到晉城獻藝的”。

    元至正中期(公元1274—1283年),此時,劉元(約1240—1324年)已學有所成,時值中年,技藝成熟,精力旺盛,但名聲尚未響亮,“二十八宿如此成功,或許正是他的得意之作。”程發昌查閱史料發現,劉元平時塑像以道教形象居多,記載他塑像的史書中均無玉皇廟或二十八宿記載。隨著劉元名氣大增,元仁宗曾下旨:“非有旨,不准擅自為人造像。”程發昌分析認為:“這些說明,當時劉元未必能從遙遠的京都,自由地來偏僻的晉城塑二十八宿像。”不過,有種現象難以解釋:從二十八宿像形象來看,並非完全是中國人的模樣。猶如希臘人的鼻子高挺、腰部細長的特點,均與當時元代流行的“梵式”造像特點相吻合。因此有人認為,此作品是與劉元同代且深受“梵式”造像佛教藝術影響的當地無名高手所作。“如果不是出自劉元之手而系當地匠人所為,那更能說明金元時期晉城地區藝術的繁榮與人才的出眾。”張廣善欣喜地說。

    而在程發昌看來,二十八宿最早創建於宋。在玉皇殿西側的二十八宿殿前,豎有一通清雍正五年 (公元1728年)《二十八宿重妝記》石碑。“府城舊有二十八宿行殿,創自宋熙寧間,為歲人像,敗復重而妝繪之。”程發昌指著這行碑文說:“這清楚地說明,早在宋代玉皇廟內就建有二十八宿殿,既然有殿宇,裡面就會有宿像。否則何來殿名?”按照碑文記載內容推測,二十八宿彩塑創作時間將向前推移約200年。

    二十八宿像到底是創作於元?還是誕生在宋?這個謎團看來只有讓文物專家來破解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