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鄉藏族婚禮保留傳統禮儀:吃火鍋 圍成圈跳舞
日期:2016/12/14 9:58:44   編輯:古代建築史在雲南迪慶藏區的香格裡拉縣,眼下仍算冬季,寒冷而蕭瑟,但因為蘊含著另一層意義也顯得格外美麗。因為,這不僅是藏族人過節的季節,也是新人們收獲愛情、舉行婚禮的季節。
近日,中新社記者有幸參加了尼西鄉湯滿村藏族小伙拉茸都丹的婚禮。
拉茸都丹所在的湯滿村是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尼西黑陶的發源地,這個距離香格裡拉縣城30多公裡的藏族村寨,四周被雪山環繞,桃花盛開,星星點點的農捨點綴其間。
因為即將舉行的迎親儀式,村裡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了拉茸都丹家的三層藏式土樓。藏族姑娘們在院前清洗碗筷,幾個身強力壯的男人在准備喜宴。二樓的客廳裡,藏族僧人在誦經祈福,長者和從遠方來的客人則擠坐在火塘邊,邊喝酥油茶邊聊天,笑臉在火光的映照下閃閃發亮。
下午3時,新郎開始在新房穿戴禮服,在他身後掛有一張他和新娘的婚紗照。一番穿戴後,拉茸都丹頭戴狐狸皮帽,身著白衣、金邊紅袍,腰系五彩哈達,腳踩黑底金紋皮靴,一展藏族漢子的雄姿,不過臉上表情卻很嚴肅。
拉茸都丹的爺爺若傑說,藏族的節慶、婚禮等都有一套完整的禮儀,一場傳統的婚禮往往需要三天兩夜。雖然現在年輕一代的婚禮和以前有所不同,開始拍婚紗照、鬧洞房,但有些老傳統還是得保持。
吉時到,新郎、伴郎和親友開始走到村口迎接新娘及送親團。不遠處,送親隊伍唱著弦子迎面走來。只是,在伴娘簇擁下的新娘卻一直低著頭。碰面後,接親團中背著松柏水的女戚在喜官的帶領下,給送親團長者端上青稞酒以示歡迎。送親團的長者輕點青稞酒後,仔細地給松柏水桶、香爐、茶果盤等禮器纏上白色的哈達。
在距新郎家大門500米左右的地方,迎親和送親的長者開始對歌,介紹子女的情況,彼此感謝,並教育新人做人的道理,待人接物的規矩和操持家業的經驗。一直低著頭的新娘忍不住用手拂了拂眼角。
在大門口唱完“門歌”後,眾人簇擁著新人爬上樓梯接受松柏水的洗禮。到達二樓客廳後,所有人圍繞火塘席地而坐,開始品嘗茶果糕點,喜宴正式開始。
若傑告訴記者,喜宴先上酥油茶、糌粑和糕點,吃完後再上尼西特有的黑陶火鍋。糕點主要是油炸米面片和麥面條,分別代表了菩提樹葉和菩提樹枝。火鍋裡則有琵琶肉、香腸、豆腐和用雪山上的野菜制作而成的干菜。
“每一項儀式背後都有深深的含義。不讓笑還有低頭,其實是讓新人明白幸福要細水長流,對待伴侶要謙讓。”前來參加婚禮的長者說。
喜宴結束後,親友們在空著的青稞地裡點燃了篝火。夜幕下,熊熊的火焰將人的臉龐映得火紅,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跳鍋莊的圓圈中,一起踩著古老的節奏舞了起來。這樣的歡樂將持續到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