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家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細胞和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家庭發展及其文化表現,對民族文化發展影響深遠,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也有重大關系。
青城,又名條城,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就有人類活動,烽火台、秦長城、漢屯田、唐龍溝堡、宋青城見證了青城先民們的繁衍生息。明、清時期青城社會、經濟的發展達到極點,造就了一大批家庭的誕生和家族的形成。青城各家族都十分重視本家族的傳承,撰寫家譜,修建家祠,成了各家族必辦的大事。於是條城在明、清時代和民國時期陸續出現了大批家祠,初步統計有17座之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張(大戶張)李、滕、羅、高、王及“鴻雁張”等七大家祠。
一、“大戶張”氏祠堂
“東灘‘大戶張’,祖籍南京鳳陽,始祖張整,字暇義,其弟張保。兄弟倆是肅王的侍衛。建文帝時,張整隨肅莊王來到蘭州。張保留住甘州。張整先是駐守賣子堡(來紫堡)後又改戎條城堡”(張氏族譜)。
撰寫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張氏族譜序》載詩:“千花同本樹,萬派共一源。吾祖二人耳,胤嗣日益繁。張整與張保,兄弟從軍旋。大明洪武初,侍駕隨肅藩。一人留甘州,一人移居蘭。相傳及四世,高曾祖秀誕。肅王召殿前,诰封為義官,宗室一條城,野居兔兒灘。(東灘)贻謀重萬代,積德蔭千年。”
“大戶張”來條城後,先居舊城西北隅,再居後街、前街,之後遷居東灘小灘子、箭亭村。歷600年,傳二十三世。繁衍子孫三、四萬人。今分布於青城、白銀、榆中、靖遠、景泰、蘭州、古浪及新疆、青海等地。
傳說,“大戶張”“百忍傳家”。其來歷有二:其一,據《舊唐書、劉良傳》記載,唐麟德年間(664年—665年)高宗李治去泰山封禅,途徑郓州壽張縣,聞張公藝九世同居,就親臨其宅,問其由義。張公藝便在紙上連寫“忍”字百余個,高宗脫口而出“百忍堂前有泰和”。其二是說,因為張氏始祖曾被封為大戶侯,故後人稱為“大戶張”。遷來條城的“大戶張”逐漸分為登雲、登霧、登科、登弟、登時、登臨、登晨等七個房頭,於清乾隆23年(1758年)在小灘子修建了宗祠。到鹹豐年間,經過幾次修建,建成大殿三間,東西廂房十間,山門三間,雨廊三間。“文革”中被毀,現已在東灘小灘子原址重修成二層樓閣式建築。山門三間,甚為壯觀。
條城“大戶張”家教甚嚴。“雖膺武職而兼通文章,方以戍時,每讀武聖傳,心頗好之。常以忠義教子孫用家垂范,故子孫以忠勇相繼勤勞王室,榮沐國恩葬之。前清二百年來擢巍科登顯仕者二十余人”《張氏族譜》。有碑文記載:“翳我先祖,肇啟南京,兄先弟後,投筆從戎,生衛蘭國,殁葬青城,赫赫關帝,與接其鄰。沐其忠義,濟以威靈。允文允武,佑啟後人”。張氏祠堂有一楹聯,准確地描述了條城“大戶張”人才輩出的歷史。“十魁元允文允武,三進士宜祖亦孫”。青城十一大進士中“大戶張”就占了三名,他們是張維翰,字渭漁,榜名兆熊,箭亭村人。由廪生中道光壬午副榜,壬辰文舉,丙申進士。歷任淅江會稽壽昌知縣,升石浦同知加府銜。“張兆熊嗜書,腹中博洽,教書數十年,諸生盈門”。培養了不少秀才貢生和舉人。張照南,字星舫,號午辛,箭亭村人,系張兆熊之子。清鹹豐壬子科(1852年)舉人,癸丑科(1853年)進士。任戶部湖廣司主事,後調任河南司郎中,在戶部任職近30年,勤政廉潔受人稱道。張照南平生積學能文滿腹經綸,性情和藹。曾主講五泉書院,其學生有成就者遍及大江南北。其長子鼎元字甲三,兵部主事;次子鼎成字丹陵,陝西華陰等縣知縣。張澍滋(1836年—1896年)名葆賦,字雨村,號蘭渠。條城東灘小灘子人。清光緒庚辰科進士,授官廣東樂會縣知縣,卒於任上。其子張炘午,字魯泉,將其靈柩運回故裡。炘午善醫術,兼通星命地學。
二、李氏祠堂
青城李氏,其先祖本是陝西鹹陽高廟村人。明初駕隨肅王來到蘭州,住井兒街,大明弘治年間,條城李氏始祖李鑒,字元振,曾任肅王府工整,是管城市建設和建築工程的。妻陳氏,生廷美,廷義二子,父子三人逝世後均葬於蘭州焦家灣祖茔。明萬歷四年,廷美之子朝暹、朝進,廷義之子朝延,兄弟三人賣掉井兒街祖宅,同遷一條城,居住於守備府旁(今城隍廟旁)。後李朝暹遷南山甜水岔,李朝進遷東灘河咀坪(後稱李家坪),李朝延遷東灘細腰子,開始在條城發展,清初《李氏宗譜》有詩贊敘:“恭維鑒祖,原籍鹹陽。蘭有遺嗣,二子齊芳。三世移條,鼎鼎各鄉。朝經二代,蔓延八方。綿綿瓜瓞,厥後克昌。”遷居條城的李氏一族,至今已二十二世,歷時五百余年,繁衍子孫三萬人之多。後廣泛遷居,分布於今白銀市水川鎮之蔣家灣,桦皮川、川口、王岘、武川及榆中哈岘、上花,園子以及蘭州、靖遠、景泰、榆中等地。有的還遠居張掖、西寧、新疆和寧夏。
李氏一族遷居條城後,曾於清康熙年間創建了家祠,乾隆48年(1783年)重建了家祠,1933年又遷建了家祠。歷史上李氏一族還曾在細腰子、條城河北蔣家灣建有兩座祠堂以方便族人祭祖。家祠均毀於“文革”前後。2000年李氏家族又重建家祠於東灘二龍山山麓。家祠建有大殿五楹(明五暗三),斗拱結構,飛檐翹角,二十四柱林立,四面環廊,琉璃瓦屋面,大殿台下,左右兩側各建有廂房三間。2012年又建成雙層結構,三層飛檐的山門五間;院牆由“二十四孝”石雕圍成;門口安放高二米的石獅兩尊;門內牆壁嵌“重建碑記”、“功德碑”兩塊;大殿、山門、廂房檐下懸匾六塊,镌刻板聯6副。整個建築彩畫油漆,雄偉壯觀。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建祠堂時,李氏家族精心繪制了五世祖以上26位先祖彩色影像。年關節下,在祠堂懸掛,供族人祭拜。此影像歷經數百年相傳,至今完美無損,彩色依然如故,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李氏祠堂積累了幾十副族人撰寫的楹聯。清光緒翰林院修撰,光緒皇帝老師陳逸,陸潤庠(清甲戌狀元)為李氏祠堂撰並書寫的楹聯,至今保存完好。陸潤庠聯曰:“繼世詩書,鹿洞龍門垂典則;傳家忠孝,東陽北海著儀型”。陳逸聯曰:“譜朔鹹陽,渭水秦雲瞻故裡;派延隴右,朔風邊月憶將軍”。兩副楹聯均系李氏十三世、進士李揚宗任大清王朝戶部主事時,請二位大師撰寫的。
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起,李氏一族有八次修撰家譜的歷史,各次家譜均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其傳承脈絡十分完整清析。其中被譽為“內容豐富,體系完整、圖文並茂、裝幀精美”的第八部《家譜》,於2008年公開出版發行。
李氏一族自遷居條城以來耕讀傳家,農商並舉,教育為本,人才輩出。其中出了“進士”1人,舉人6人,武舉3人,孝廉方正3人,貢生35人,(其中國子監太學生9人)庠生90多人。明朝高級將領3人,大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軍級3人,民國時期縣、團級軍政人員17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縣、處級職務和副高級職稱以上人員136人。另有碩士、博士、博士後一大批。他們為祖國、為民族、為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李氏始祖李鑒,大明弘治年間曾任肅王府工整,是管城市建設和建築工程的。李氏三世祖李朝進,大明隆慶年間曾任蘭州中營護衛(千戶衛)實際就是蘭州衛戍司令。李氏五世祖李自翼為大明洪水(景泰)守備,五世祖李自貴為肅王侍衛。十三世李楊宗,清光緒元年恩科舉人,光緒九年癸未進士,任戶部主事六年,卒於任上。李氏十一世李繼洞、李繼泮、李繼洛、李笃宗、李英、李兆蓉為舉人。李友德、李名魁、李世成為武舉。十三世李宗經於清同治,光緒年間戎馬20年,在收復關外各域中屢建戰功,曾為威儀營參將、副將,西寧南川營都司等。光緒16年,光緒皇帝頒發诏書,飲命李宗經為“建威將軍”。李氏十五世李樹正曾為民國中將,十六世李炳仁為解放軍少將,曾任集團軍政委,青海省軍區政委,蘭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