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海口老街改造:沉澱古城風韻 展開騎樓新畫卷

海口老街改造:沉澱古城風韻 展開騎樓新畫卷

日期:2016/12/14 9:40:23      編輯:古代建築史
    歷史,不僅僅只出現在教科書,更多反映在有生命、有形體、有質感的城市中。而海南省海口市的騎樓,就是這樣一部具有生命力的史書。8月11日,記者來到水巷口,游走在穿著新裝的騎樓中發現,騎樓就像一把永遠撐開的大傘,庇護著活色生香的昨天與今天。
  走訪:騎樓穿新裝原汁原味

  在還沒有鋼筋水泥混凝土建築的年代,騎樓建築的樓層多為樓板。臨街兩側店鋪二樓以上部分凸出來,用兩條柱子支撐著,遠遠看去,樓房就像“騎”在人行道上,因此叫“騎樓”。

  在鐘樓下車,向前行走300米左右,穿過一排排舊樓房,來到水巷口街北側,10棟古色古香的騎樓畫卷躍然眼前。改造工程還在收尾階段,工地四周雖雜亂,卻也少了人聲喧嘩。

  煥然一新的騎樓,此時成了一道陌生的都市風景。記者看到,改造後的騎樓,沒有華麗繁復的裝飾,有的只是簡簡單單的磚木結構。在名為“旭記”的5號樓裡,記者看到天花板上都包上了木片,一位姓馮的工人告訴記者,加上木片,就有了古舊的味道。漫步在騎樓內,磚雕、花窗、圓拱型窗,還有點綴在屋檐下、窗台邊的各式浮雕等等,都一一呈現在眼前。

  工地現場負責人梁經理告訴記者,為了讓騎樓修舊如舊,且較好突出本土文化元素,項目指揮部從海南各地搜集了1000多個木雕實體樣本,並從中揀選出最具地方特色的圖案,應用到騎樓的門楣、欄板、山牆、窗套和立面等部位,目的是盡量能接近“原汁原味”。

  心聲:盼望騎樓成旅游旺地

  說起騎樓老街,老海口人無人不曉,這些建築群曾經是海口城市特色顯著地標志之一。但說到騎樓的完整歷史,很多人卻像偶然寄居在這個老街的過客。提到這條街,言語間也是淡淡的,“古董來的,多少年都是這樣,沒變過。”很多人如此說。

  在改造工程對面的水巷口二巷的一家雜貨店門裡,一位將近60歲阿婆,穿著寬松舒適的襯衫,悠閒地坐在門前,和幾個街坊唠家常。她告訴記者,從出生到現在,她一直住在這裡,自己就是騎樓街的留守者。她說,這一輩子離不開騎樓了。“這裡啊,推開門就有人聊天,不像市區裡的高樓大廈,進進出出一把鎖,人與人都不怎麼交流,當然就疏遠啦!”

  2010年4月,海口騎樓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綜合整治的項目的首站——水巷口的10棟歷史建築的修繕動工,計劃將該地塊改造成為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相融合的商業、旅游航母,國際級的人文旅游景區和購物天堂。

  面對著改造過後的騎樓,阿婆說,她盼望著這裡成為“旅游旺地”。

  改造:是為了更好地傳承

  海口騎樓,其之於海口、之於海南,甚至之於中國,都有著獨特的、不容忽視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

  觀看完改造過後的騎樓,記者沿著中山路、博愛北路等路段行走看到,大部分騎樓年久失修,在風雨侵蝕之下已經面目全非,那些南洋騎樓的迷人風姿已經支離破碎,顯得與今天日新月異的城市新風貌格格不入。

  據海口旅游文化投資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很多騎樓建造年代較早,且缺乏維護,如今已經破舊不堪,甚至一些牆體開裂。因此,在改造過程中,對這些古建築注重保護傳統建築風格,突出古文化的韻味,具體到建築用材都有嚴格的規定,把古老純樸的民俗民風重新引到歷史街區中,將蘊含其中的文化精神傳承下去。

  該負責人表示,留住了騎樓,就留住了歷史,這不僅改變了騎樓現存的破損不堪面貌,而且使沉澱的歷史文化遺跡和富有古城韻味的街景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不僅保存了歷史文化,改變了城市面貌,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還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