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53:繞梁牛王——臨汾牛王廟戲台
日期:2016/12/14 22:12:44   編輯:古代建築史●為何廟內主殿叫“廣禅侯殿”?●歷經八級大地震戲台因何不倒?●廟會延續700多年的奧秘是什麼?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十,是臨汾市堯都區汾河西一帶祭祀供奉牛王廟“三王”(牛王、馬王、藥王)的日子,每到這天,河西十裡八村的人們都會雲集魏村,參加一年一度的牛王廟廟會。
魏村位於臨汾城西北方向約25公裡處的明山上,牛王廟就修建於村西北的一個土垣之上,廟內完好保存著一座我國最早的古戲台。這座赫赫有名的戲台修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遭遇大地震毀壞,元至治元年(1321年)重建,明清兩代屢有修葺。早在1957年,戲台就被列為山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席上建廟的傳說
魏村,因春秋戰國時期曾是晉文公的大將魏雠駐地而得名。從臨汾市沿臨大公路一路向西,行至東澗北村附近右拐上公景線鄉鎮公路,行車約15分鐘左右,便可看到一個巨大的牌樓“古鎮魏村”。進入魏村沿大路向村西北方向走,到村中間位置,便可看到在一個土垣上,立著一座氣勢宏偉的寺廟,這就是名揚四方的牛王廟了。
關於牛王廟的由來,當地有這樣一種說法:宋金時期,金國南侵,時秋播在即,平陽地界卻有大量牲畜染病。陣前軍情告急,田野莊稼也無法耕種,官員只得報知朝廷,當時在位的宋真宗降旨,命蔡、張兩位大臣及一位神醫前往平陽救急。雖然找到了醫療辦法,無奈地域廣大,無法全部醫治,於是三人計議,將大量草藥倒入汾河上游,河水經過浸泡自然成了藥劑,後命沿河居民將牲畜戰馬趕到河邊飲水,三日後,果然牲畜痊愈。當地百姓無不感激三人,遂建廟祭祀,三位大臣分別被供奉為牛王、馬王、藥王,所以牛王廟也被人稱為“三王廟”。
傳說,最初的牛王廟,修建在汾河河東的一個村裡,每年的四月初十“牛王”誕辰的日子,河東河西的村民,為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必到河東祭祀。當時廟會規定十分嚴格,祭拜時間必須分毫不差,河西諸村常因路遠水深耽誤祭拜時間而受到懲罰,於是河西諸村村民便在廟前祈禱,希望“三王”顯靈,在河西諸村也建一處廟,以便祭拜。祭祀當夜,一陣風將河東三王廟的兩張草席刮到了河西的魏村和景村,村民都認為是“三王”顯靈幫助村民選的廟址,遂各自籌款建廟。如今,魏村歸屬堯都,景村歸屬洪洞,景村的三王廟早已毀於戰火,而魏村的村民卻不惜代價將牛王廟保存了下來。
魏村牛王廟建成時,因為建廟錢款是魏村及魏村周邊的四社八村村民共同出資修建,所以經過商量,定下了“兩村為一社,一社執事一年,四年一輪回,八村共管”的規矩,至今仍基本如此。
主殿叫“廣禅侯殿”
牛王廟占地不大,只有3660平方米左右,站到山門口,廟內建築可一覽無余。
魏村文物管理所所長郭建民在魏村已經工作了十多年,對魏村牛王廟會頗有研究。他介紹,原先牛王廟整體坐北向南,戲台背後東西兩側各設置一個廟門,後因解放初期當地保護意識不強,廟門損毀嚴重,廟門前也被村民建起了民宅,只留下3米寬的一條小道,不具備重建廟門的條件,只好將廟門重新修建到了東側。
廟內北側分別有獻亭、主殿及東西垛殿,最南側為戲台,院東西兩側為依牆而建的兩排廊庑,獻亭前及兩側種有柏樹灌木,中間大片空地為看戲場所。主殿、獻亭、戲台位於中軸線上,這種格局也是沿襲了元代廟宇戲台修建的獨特格局。獻亭位於主殿正前方,頂部與主殿相連接,它是用來在祭祀當日安放供桌及祭祀用品的地方,平時也可作為達官貴人看戲的特殊位置,在唱對台戲時也可作為臨時戲台使用。
正殿明間上檻懸一塊紅色匾額,镏金正書“廣禅侯殿”四字,首題“大清國山西平陽府臨汾縣西河鄉平水郡羊城裡人氏見在魏村居住信士芳名等眾誠心敬謹獻”,落款題“時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盂夏吉旦重立”。牛王廟主殿懸掛的匾額,為何是“廣禅侯殿”?郭所長告訴記者,“不同於‘三王廟’來歷的傳說,臨汾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廣禅侯是陽城縣的一名獸醫,即‘牛王’。”
傳說在北宋政和四年時(公元1114年),金兵南侵,宋金在平陽一帶交戰一年有余。時值戰馬瘟疫流行,日不思草料,夜不得安歇,金兵乘機進擊,宋兵屢戰屢敗,隨軍的獸醫也醫治無效。陽城常半村獸醫常順聞訊後,趕至軍營幫助醫治,在確定症狀後,常順帶軍士進山大量采集草藥,用大鍋煎煮後傾倒入河中,驅馬下水洗浴,馬病隨即得到控制。醫好馬病後,宋軍士氣大振,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宋徽宗聞訊後大喜過望,頒旨敕封常順為“廣禅侯”。後來,元太宗聯宋滅金後,曾微服私訪太行山,聽說了常順的故事後,深受感動,遂下令建廟祭祀廣禅侯。後來,經過民間進一步的神話衍化,廣禅侯常順也就成為了民間口中所說的“牛王”。
八級地震摧不垮的戲台
牛王廟內南側的這個大戲台,便是目前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戲台。
戲台采用樂樓形式,為木構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後面及兩側後半部三分之一築牆,正面為台口,無前後場之分,整體采用大額枋結構,完全沿襲宋金時期樂亭戲台的獨特風貌,三面敞開,觀眾可以從正面兩側觀看。對牛王廟戲台的這一特點,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研究員王春波形象地說,“這與現代的‘T’形舞台有異曲同工之妙。元代戲台大多是面闊一間,台口僅在兩側出現立柱,並且為增加視角寬度,兩側山牆僅砌築1/3或1/4的長度。明清以後的戲台,大多為面闊三間,台口處有四根立柱,台下觀看時會出現視覺死角。而戲台大額枋結構的采用,使台口的空間得到了增大,這是後來明清戲台所無法比擬的。明清戲台建築過多地追求建築立面的華麗、裝飾,而對戲曲演出的功能缺乏特殊設計。”
整座戲台台基高1米,台身前面闊7.45米,進深7.55米,建築結構為“井”字形框架,頂部為單檐十字歇山灰瓦頂。台基有四根角柱,前台石柱上刻有“蒙大元國至元二十年歲次癸未季春豎”,也正是因為這一行大字,才讓它們的價值無法估量。
郭建民告訴記者,原本戲台的台基與別處發現的元代古戲台台基高度基本相同,大約在1.4米,在後來的不斷修繕過程中,對地面修補及增高,無形中降低了台基的高度。曾有古建築專家來此進行過考察論證,得出的結論是,“保存下來的戲台主體結構仍為至元二十年原有構造,唯上部屋面、台周檐牆曾經明、清修葺或補築。”
從戲台內部觀看,頂部藻井全為木質結構,頂部看上去有點像八卦形狀,上邊兩層全為從大到小的八角形,到了最下一層又巧妙地回歸到四方四正的四邊形,整座戲台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全部由木材榫卯結合而成。村裡有老人講,最早時戲台蓋瓦損壞嚴重,人站到戲台內部,甚至能透過藻井看到天空,看似走風漏氣,但是下雨時卻是一滴雨都滴不進來,古代建造工藝的神奇可見一斑。
另據史料記載,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平陽府發生八級大地震,當時的魏村牛王廟被夷為平地,唯獨牛王廟戲台保存完好,震後只對破損部分進行了少量修繕。郭所長解釋說,“這與牛王廟戲台獨特的建造工藝有關。其次,就是元代北方建築的另一個特點,立柱並非全是垂直,而是全都帶有一定的側角,這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力學上的平衡原理。同時,也與戲台全為木質結構,自身較輕有一定的關系”。
延續700多年的牛王廟廟會
歷經700多年,這座古老的戲台上,至今每年還在上演著“悲歡離合”的戲碼。
傳說農歷四月初十是“牛王”的生日,為紀念這一天,廟裡每年都會舉辦七天的廟會。四月初十為正日子,這一天,附近十裡八鄉的村民都會趕到牛王廟祭拜供奉“牛王”,而且當地有著一套古老的祭祀習俗,非常隆重。據牛王廟內碑文記載,牛王廟廟會起始於元至治二年(1322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郭所長告訴記者,每年逢會期間,北至洪洞縣、西至蒲縣、南至襄汾的客商們都會雲集這裡,帶來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早些年的時候,更為壯觀的還有牲口交易市場,人稱騾馬市,“就連陝西的牲口販子也會趕著騾馬前來趕會交易。”如今,隨著社會發展,騾馬市早已淡出了廟會的主陣地,取而代之的是家用電器、小型機械、時裝布料等商品交易,廟會上依然摩肩接踵人潮洶湧。當然,最為吸引人的,還是一台接一台的戲班子唱戲助興,同時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雜技馬戲團表演。廟會期間,從早到晚,戲聲咿呀鑼鼓铿锵,煙霧缭繞香火不斷,各種地方特色小吃香味四溢,實為當地一大盛事。
說起廟會能延續700多年經久不衰,郭所長說,首先是廟會選擇的時間,每年的四月初十,正是臨汾一帶小麥收獲前的一段時間,這時村民一般比較閒,而且大都在為收割作准備,更換牲畜、農具等,導致廟會農具及騾馬交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非常繁榮;另一個原因,就是魏村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它一直是臨汾西山地區通往蒲縣並連接洪洞的一個交通要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