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武夷古村小鎮:一個行走千年的古鎮遺夢

武夷古村小鎮:一個行走千年的古鎮遺夢

日期:2016/12/14 9:48:1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武夷山古鎮

武夷山古鎮

  說到古鎮,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小橋、流水、人家、流船、老屋、青瓦。在這些一草一木皆是景的情致中,有誰能細細體會那恬淡中的細美呢?如果想脫離熱門古鎮的喧囂,那就不妨跟隨小編到武夷山的古鎮村落,去品味其中的自然寧靜及文化韻味。

  下梅古民居

  下梅,一座古村的進行時。下梅古村位於武夷山市區東南十二公裡處,歷史悠久,人文荟萃,明清風格的古民居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為一體,外觀古樸,鄉土氣息濃郁,形成別具特色的建築群,900多米的人工運河穿村而過,沿河兩河建有涼亭闌桿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那漿聲燈影裡的枕水人家、青石小橋畔的浣衣女、大紅燈籠下的酒旗風,像一幅濃墨淡彩的畫,隨著筆尖暈染開去……

  在清朝初年,這裡是武夷山重要的茶葉集散地,當溪的幾個碼頭裝卸不絕,每日行舟三百余艘,一片繁忙。茶葉貿易的繁榮帶來地方的富裕。”。晉商明末清初的“萬裡茶路”是與“絲綢之路”齊名的一條重要國際貿易通道,而這古代商路的起點就在武夷山下梅村。悠久的茶史給下梅村帶來了數不盡的故事,因此,這裡也成為《喬家大院》的拍攝基地。

  朱子故裡五夫鎮

五夫鎮 五夫鎮

  五夫鎮位於武夷山市東南部,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理學宗師朱熹的故鄉,朱子理學的形成地,朱熹在此從師就學長達40余年,留下了興賢書院、朱子巷、紫陽樓等歷史遺跡。

  朱熹曾在興賢書院講學授徒。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子巷是五夫中和坊與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線,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長300米,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步入其中,耳邊仿佛回蕩起朱熹求學的足音。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