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鄧州南朝彩色畫像磚:盛放在地下的奇葩

鄧州南朝彩色畫像磚:盛放在地下的奇葩

日期:2016/12/15 0:30:33      編輯:古代建築史

鄧州位於豫鄂兩省邊陲,地理位置優越,文化積澱豐厚。境內有眾多文化遺跡、遺物。

1957年12月,位於鄧州市西北約30公裡處的學莊村村民發現了一座古墓葬,並取出了部分隨葬品,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在得到報告後隨即對該墓進行了清理,出土陶器、錢幣等各類器物數十件。該墓墓室全部是用特制的彩色畫像磚築成。這些畫像磚大小基本相同,長38厘米、寬19厘米、厚6厘米,共發現有34種不同類型。該墓的時代後來經考證定為南朝時期,這是中原地區發現的唯一一座南朝彩色畫像磚墓。筆者現從該墓出土的畫像磚中選取部分精品作一介紹。
 

萬歲千秋畫像磚

 

萬歲千秋畫像磚 邊框飾忍冬圖案,中部有盛開的蓮花。兩邊各有一只紅綠顏色塗繪的振翅翹尾的怪鳥。右邊獸首,引領高歌,旁題“萬歲”;左邊人首,發辮與兩只大耳直立,旁題“千秋”。這一形象應為羽人,羽人主要是引導墓主人升天成仙,寓意著吉祥。
 

武士畫像磚

 

武士畫像磚 畫面為4個疾步前行的武士。其中兩位手執長盾,肩扛環首刀,還有兩位腰挎矢箙,肩扛長弓,均不戴冠,以帛結髻,穿袴褶,並於膝下束袴。《宋書·禮志》雲:“袴褶之制,未詳所起 ,近代車馬駕親戎中外戒嚴之服志”。可見南朝軍隊之戎裝,也是當時平民之常服,與當時士大夫之褒衣博帶、高冠大履的裝束形成鮮明對比。
 

戰馬畫像磚

 

戰馬畫像磚 此磚原位於墓室東壁第一柱。畫面為兩匹前行的戰馬,前一匹馬體黑色,披白色甲,馬背上喇叭狀物著粉色;後一匹紅馬備鞍辔障泥,馬鬃在頭部兩耳間結著花飾。其旁各有一馬夫持缰隨行。 畫面中人物重心後移,顯得高雅從容,似乎多了一些神仙的品格。此磚的上方有墨書銘文3行,雖已模糊不清,但仍能認出“部曲在路日久……家在吳郡”等語。吳郡是指江蘇蘇州地區,這也為此墓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供獻畫像磚

 

供獻畫像磚 畫面為四人疾步前行,前兩人雙手托著博山爐,爐蓋已掀開;後兩人雙手托盤,盤上置傘蓋,流蘇飄揚。
 

吹笙引鳳畫像磚

 

吹笙引鳳畫像磚 此磚從墓門中揭出。畫面以嘴含靈芝仙草的鳳鳥為中心,右邊站著披發持麈尾的浮丘公,左邊是捧吹長笙的王子喬,畫面講述的是周靈王的太子晉(字子喬)吹笙引鳳,後游於伊、洛之間,被道士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煉,後在缑氏山駕鶴升仙的故事。
 

商山四皓畫像磚

 

商山四皓畫像磚 畫面為“商山四皓”的故事。深山密林之中,四位老人悠閒自得地坐在地上,或吹笙、或彈琴、或讀書、或戲玩,悠然自得。秦末漢初,有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東園公、甪裡先生、绮裡季和夏黃公,不為權勢所惑,隱居商山,漢高祖敦聘四皓不至,後傳為佳話。畫面構圖嚴謹,刻劃細膩。惜此磚色彩已脫落殆盡。
 

郭巨埋兒畫像磚

 

郭巨埋兒畫像磚 此磚位於墓室東壁第7柱。畫面反映的是“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的故事。郭巨為了養活母親,決定埋掉年僅3歲的親生兒子,及掘地三尺,見黃金一釜,上有字曰:“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奪,民不得取”。其結局當然是母得以厚養,子免於死。圖中樹木蔥郁,郭巨作挖土狀,其妻懷抱幼兒立於對面,中間一釜黃金點明了故事的結局。這一荒唐的故事,被列為歷代宣揚的所謂“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仙人乘龍畫像磚

 

仙人乘龍畫像磚 邊框飾卷草紋,畫面主題為仙人乘龍。龍生兩翼,虎首蛇尾,四爪剛勁有力,昂首翹尾奔走在雲海之上。前有摩尼寶珠引導。翼龍是古人理想的死後升仙工具,將其刻繪在墓葬中,當是墓主靈魂升仙的坐騎。
 

樂舞畫像磚

 

樂舞畫像磚 邊框飾卷草紋,畫面為樂舞場面,右邊兩人梳丫髻,著寬袖襦,下著長裙,作舞蹈表演。左邊四人頭戴小冠,著交領寬袖長袍,或吹笙、或作抃、或擊腰鼓、或搖鼗鼓,作舞蹈伴奏。上方以蓮花、寶相花補白。
 

天馬畫像磚

 

天馬畫像磚 畫面為一匹飛行的天馬,馬首、龍身、虎爪,身生羽翼,昂首翹尾,奔騰在雲海之上。天馬也是古人理想的升仙工具。將其刻繪在墓葬中,當是墓主靈魂升仙的坐騎。整個畫面極具動感。
 

翼龍畫像磚

 

翼龍畫像磚 畫面表現帶角翼龍奮翼揚尾飛騰於雲霧之中,姿態健美,線條流暢。周圍的流雲烘托出翼龍飛奔的速度和氣勢。空白處點綴忍冬圖案。翼龍由於能在天空中飛行,故也是古人理想的升仙工具。
 

玄武畫像磚

 

玄武畫像磚 此磚為彩色畫像磚,畫面為龜蛇相纏的玄武。兩旁飾荷葉蓮花。玄武是中國古代方位四神之一,主宰北方,形象為龜蛇合體。古代四神圖案應用非常廣泛,在銅器、漆器、石刻、磚瓦等各種器物上均有出現。該畫像磚線條流暢、風格細膩、色彩鮮艷,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磚雕精品。
 

貴婦出游畫像磚

 

貴婦出游畫像磚 此磚為墓的封門磚,已無色彩。畫面中有四人,前兩人身材高大,頭結高髻,著短衫、長裙,披帛繞肩束腰外飄。其中一人手執團扇,俨然貴婦形象。後二人身材微矮,頭梳丫形髻,衣著與前二人同,其中一人懷抱茵席,當為婢女。外出備茵席,說明當時席地而坐的風俗很盛行。

鄧州學莊發現的這批畫像磚是我國工藝美術考古的重大發現。其基本內容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牛車為中心的一組儀仗,內容包括武士、鼓吹、樂舞。這批畫像磚數量較多。第二類是當時社會流行的孝子故事,如“郭巨埋兒”等。第三類是與宗教有關的題材,如青龍、白虎、飛仙、羽人等,其中多是與道教文化有關的內容,也有部分佛教文化內容。可見這批畫像磚種類多樣,基本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們了解南朝社會的實物標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在雕刻技法上,這批畫像磚多用淺浮雕的手法。這種手法多出現在河南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上,由此可見這批畫像磚在技法上顯然受到漢畫像石技法的影響,用這種方法制作成的畫像磚畫面立體感很強。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很講究線條的運用,這批畫像磚刻劃准確,線條流暢,節奏感強,每一個畫面都有一個主題故事。著彩畫像磚發現不多,這批畫像磚很多都是著色的,雖然色彩有些簡單,卻增加了畫面的感染力。在南陽漢畫像石中也有極少數是著彩的,但其色彩單一,出土後不久色彩大都脫落。而這批畫像磚出土時顏色如新,如今時光雖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其色彩基本保存完好。

 

(文章來源:《收藏》2013年第7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