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楓橋
中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幅員遼闊,江河縱橫,橋梁遍布。尤其是在迷人的江南水鄉,“水港小橋多”的景象比比皆是。
遍及全國各地的橋梁不僅有各種各樣的類別和結構,還有著自己萌芽、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中國古代橋梁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秦漢以前的產生與早期發展、漢唐的裡程碑時代、宋代的鼎盛與元明清的恢宏與庚續幾個階段。中國古橋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在建造技術不斷發展完善的同時,也不斷吸收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成果。因此一部完整的中國古橋發展演變史包括了古橋建造技術發展史和古橋建築藝術演變史兩個部分。中國的古代橋梁建築藝術一般分為裝飾藝術和主體藝術兩大部分。這些橋梁建築藝術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橋梁藝術美學原則,這樣就為中國文化藝術寶庫增添了新的瑰寶。
錦溪小橋流水
一、 源遠流長
橋梁也是道路的一部分,只不過它是懸空的道路。因此,一般而言,修建橋梁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交通。
早在遠古時代,人類為了生存發展,不得不跋山涉水,狩獵覓食。面對山川的阻隔,人們最初只能望而卻步,繞道而行。後來人們受到山上天然的石梁、倒擱在溪澗上的樹木或隔溪懸掛的籐蘿的啟示,逐漸學會了在阻隔交通的山川上搭建橋梁。
除了獨木橋等一些比較原始的橋梁之外,一般來說,橋梁都分為兩部分:跨空與支持跨空部分。根據跨空部分的不同構造,可以把橋梁分為四種基本形式:梁橋、拱橋、索橋、浮橋。根據建築材料的不同,又可以把橋梁分為木橋、石橋、磚橋、籐橋、竹橋、鐵橋,甚至還有土橋、葦橋、冰橋與鹽橋等。我國的古橋到了東漢時,不僅四種基本形式都已出現,而且各種材料的橋也應有盡有。
中國古代橋梁經過漫長的發展和完善,不僅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橋梁建築風格,並且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裡領先於世界各國的前列。通過各個歷史階段的積累和發展,最後形成了相當完整的中國古橋系列並保留至今,那一座座別具風格的橋梁 ,也成為了中國某一階段歷史的縮影。
中國古橋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建築簡單的橋梁。
1954年,考古學家在陝西西安發現了位於浐河東岸台地上的半坡遺址,它屬於新石器時代。在這個遺址上,有四五十座圓形房屋及若干長方形房屋。所有的房屋都為木柱、土壁、木椽、草頂。在這些房屋周圍,挖有深寬各約5~6米的大圍溝。這些溝可能是當年我們的祖先為了防御野獸與異族侵略而建的。為了方便出入,溝上一定會架設橋梁,可能是可以隨時放下與收起的活動式木橋。
由於材料和技術等各種原因,古代的原始橋梁不可能在經歷風雨侵蝕、洪水沖擊、戰爭的洗禮後完整地保存下來。因此,我們只能從考古發掘、史籍的記載以及石刻壁畫等歷史遺跡中勾勒出其大致的狀況。
一、 周秦時期
在我國古代典籍《詩經》裡就有對修橋的描述。周秦時期的高官貴族,還可以“造舟為梁”(所謂“舟梁”,也就是浮橋,它是橋梁的基本形式之一)。但是,對於更寬闊的江河就無能為力了。從歷史記載看,周秦時期的河流上的橋梁較為稀少。當時的橋梁大多為結構簡單的梁橋或浮橋,並且只能在少數河流的少數地方見得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我們也能想象出來,當然是由於當時造橋技術的落後、財力匮乏的物質和技術條件的限制所致。
不過,周秦時期也有一些名橋集中在秦晉地區。尤其是秦國為了取得霸主的地位,采取了各種改革措施,其中就有重視農業生產和興修水利。在富國強兵的基礎上,秦國終於用武力統一了中國。秦國橋梁的建設都與這個目標有關。興修水利工程的地方同時也修建了一些橋梁。秦惠王取得巴蜀之後,委派李冰為蜀守。李冰在成都灌縣興修水利,建造了聞名天下的都江堰,從而造福一方。在都江堰的灌溉之下,成都平原河道縱橫,水渠遍布。為了方便交通,李冰在渠上修建了許多橋梁,其中最有名的是七星橋。《華陽國志?蜀志》記載:“長老傳言,李冰造七橋,上應七星……直西門江上曰沖裡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城南曰江橋;南渡流江曰萬裡橋;西上曰夷星橋,上曰笮橋;橋從沖裡橋西出北折曰長升橋;江上西有永平橋。”為什麼七座橋卻有八個名稱呢?後代有人認為夷星橋就是笮橋(即用竹索作為主要材料的索橋),但說法不一。《史記?滑稽列傳》記載:魏文侯時(公元前445~前396年),西門豹為邺令,“發民鑿十二渠,引水灌農田”,並在每道水渠上各造一座橋梁。秦時因為商業往來和戰爭兼並,還造就了很多特殊的橋梁,如古棧道在通過山川河流之處,就要進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工作,這樣也就形成了數量眾多的專用橋梁。
山區地形復雜,鋪路架橋都不方便。但是,無論是軍事需要還是貿易往來,在山中行路都是不可避免的。為了解決山中行路難的問題,各國都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在交通要道上鋪設木板,建成棧道,以便車馬行走。在這些棧道中,最有名的是秦國所修的蜀棧道。秦國早年定都於雍(今陝西寶雞附近),為了打通秦蜀兩地的交通,在秦惠王以前(公元前316年)就已築有多條棧道。到了秦惠王時,蜀國自己又延修了蜀地境內的重要棧道。之後由於秦國都城東遷,秦蜀之間的棧道也隨之向東部發展。《史記》記載:“棧道千裡,通於蜀漢。”由於棧道是木板鋪設而成,經不住風雨的侵蝕,如今只剩下石壁上連綿不斷的石穴。不過,在今天依山傍水的公園裡,偶爾還會見到現代人修建的棧道,可以讓我們於休閒中追思古棧道的木铎幽聲。
隨後,秦人又在棧道的基礎上發展出在宮殿苑囿中建造的專供皇帝及其扈從使用的復道,也就是上下都可以通行而且蓋有廊屋的陸上長橋,連接於宮殿樓閣之間。後世美麗的廊橋、橋亭都發源於這一時期。
浮橋也創始和發展於周秦時期。史書記載,公元前1127年左右,周文王在渭水下游修造浮橋以迎娶有莘氏之女,這是中國歷史中關於浮橋的最早記載。公元前965年,周穆王討伐楚國,曾在九江建渾脫軍用浮橋。公元前541年,秦公子鍼(zhēn)在黃河夏陽津建造了黃河第一座浮橋。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又在這裡建造了正式的蒲津浮橋。
秦時的梁橋建築也初具規模。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前後曾經修造了鹹陽渭水橋,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柱或石柱木梁橋,全橋長達四五百米,寬達13~15米,共有68跨。
總之,在周秦時期已經出現了梁橋、索橋、浮橋三種基本橋形,不過形式還比較簡單,構造也沒有達到盡善盡美。
二、兩漢時期
漢朝初年,由於戰爭頻繁,國家大規模修建棧道以運輸士兵和軍糧等戰備物資。在漢朝統治者的東征西戰中,棧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棧道對於漢朝的建立和穩定功不可沒。漢朝形勢穩定之後,統治者也修建了大量的橋梁。在長安渭水上原來只有一座秦代留下的木梁柱橋,到了西漢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人們在東面下游加建了一座;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人們在西邊上游又加建了一座,從而使渭水上有了三座木梁木柱橋。因為漢朝的宮門都有阙,因此漢代的梁橋都仿照宮門的建築式樣,在橋兩頭也都建有阙。漢朝的木橋有的是平橋,兩端帶坡,有的是駱駝虹橋,即橋面彎曲如虹的木梁柱橋。這些都是兩漢橋梁的獨特之處。
西漢是中國拱橋的發源時期。考古專家判斷,中國墓葬中最早使用磚拱的年代是西漢中期。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間的漢墓畫像上出現的一座石拱橋,據後人推測可能是泗水上一座石拱橋的形象。歷史記載中東漢末邺城(今安陽東北)和滿城的“石窦橋”,以及東漢陽嘉四年(公元135年)所建春門石橋,都是較早的石拱橋。
綜上所述,周、秦、漢三個時代是中國古橋的發轫時期,梁橋、索橋、浮橋、拱橋四種基本形式均已產生。
三、裡程碑時代
繼漢代之後,先後有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一統局面,但是不久之後又有永嘉之亂,晉室不得不遷往東南一隅,從而形成南北朝五胡十六國的長期紛爭局面。在戰爭年月,統治者不可能顧及橋梁的建設。不過,在西晉鼎盛時和東晉相對穩定的階段,也有一些橋梁建設。晉武帝定都洛陽,洛陽就有幾座名橋。
《晉書?武帝紀》載:“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九月,立河橋於富平津。十一月,立城東七裡澗石橋。”書中記載的前一座橋是杜預修建的富平津黃河浮橋,為當時黃河上唯一的浮橋;後一座為旅人橋,是一座石拱橋。西晉永嘉之亂時期,今甘肅鮮卑族的一支中有個叫吐谷渾的人,在黃河上游造河厲(木伸臂梁橋)。從簡支木梁橋到木伸臂梁橋,橋跨增長近四倍之多,這是梁橋建築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東晉時由於北方十六國紛爭不斷,於是浮橋作為一種簡便易搭的臨時橋梁,成為受歡迎的建築橋型。比如東晉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苻堅在洛陽盟津造浮橋。在南北朝時期,南朝六朝時秦淮河上有“二十四渡,皆浮航往來”。秦淮河並不寬廣,在三國時還曾造木橋,而到了南北朝卻造浮橋這種臨時性橋梁,原因就是為了在有敵兵進犯時便於隨時拆掉橋梁,抵御侵略。不過,東晉也不只是修建浮橋,在浙江紹興也修建了一些石橋,比如王羲之題扇的題扇橋,光相寺前的光相橋等。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橋發展史上的裡程碑時代。盡管隋朝歷史比較短暫,前後僅三十多年,但是,由於隋炀帝好征發民力、大肆修建工程,建造了很多宮殿,同時也修建了為數眾多的橋梁。長安造的灞陵橋,洛陽造的天津橋,以及揚州的二十四橋,都是一代名橋。不過,隋代留下來的最著名的橋,是河南的小商橋與河北的趙州橋。小商橋建於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是一座單孔敞肩圓弧石拱橋。趙州橋建於隋炀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是一座更大的單孔敞肩圓弧石拱橋,其橋跨之長領先世界水平達一千二百余年之久。自西漢末出現石拱橋到趙州橋建成,不過短短700年,石拱橋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可以說,石拱橋的發展是隋朝在橋梁史上留下的最為耀眼的一頁。
唐朝由於國泰民安,在基礎設施的修建上,尤其是在橋梁建築方面多有建樹。據《唐六典》和《日知錄》記載,唐朝橋梁很多,重要的浮橋有四座,分別是蒲津、太陽、河陽、孝義;重要的木柱梁橋是渭水上的三渭橋以及由國家撥款修建的十一座“巨梁”橋。唐朝李吉甫所撰《元和郡縣志》還記載了很多由地方政府修建的橋梁。蒲津浮橋在今山西永濟和陝西朝邑之間。這座橋在秦朝就已存在,不過在隋末的戰爭中被毀壞,雖然後來又被修復,但是到了唐朝早已破敗不堪。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把這座竹索浮橋改為鐵索浮橋,並且招募百工鑄造精良的鐵人、鐵牛、鐵山、鐵柱等來維系固定浮橋的鐵纜。
太陽浮橋是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命邱行恭建造的,在今河南三門峽市。河陽浮橋在今河南洛陽市,最初由西晉杜預建造,後來在戰亂中被毀,北魏時由董爵重修。在其以後的歷史中,河陽浮橋屢遭破壞。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重新修復該橋。
唐代,由於建築技術的巨大進步,人們把從前的很多浮橋都改為梁橋。比如著名的天津橋和永濟橋,都被改為石柱木梁橋。不過,還有一些浮橋因為身處水勢險峻之處,不便改建。比如,在洛水的深廣之處,修建梁橋對於當時的技術來說幾乎不可能,因此仍然修建浮橋,例如孝義橋。唐朝還重新修建了原建於秦的灞橋。灞橋架於灞水之上,位於西安古城以東二十裡。原為一橋,到唐朝又增修一橋,形成南北二橋。
由於文人墨客的詠懷而名聞天下的長安三渭橋雖然並非始建於唐代,但卻都經歷過唐朝的全面修復。在唐朝時期,西渭橋被稱為鹹陽橋,又稱平橋,是古絲綢之路東到長安的最後一站,在貿易往來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唐代對棧道交通也十分重視。自關中到漢中,形勢最為險峻的駱谷棧道是當時最常走的路線。因為唐代大詩人王維、元稹、李白、杜甫等都曾作詩賦詞,對棧道的規模、構造、情境進行了生動的描述,為後人對唐代棧道的研究留下了豐富的資料。
石拱橋在唐朝亦有很大發展。《唐書?李昭德傳》中記載的洛陽中橋,是由唐宗室的畫家李昭德改為“累石代柱,銳其前”的尖柱式墩橋。李昭道所繪《洛陽樓圖》中有一座五孔尖墩實腹石拱橋。雖然無法判斷這座橋是否就是中橋,但還是可以推斷出尖墩破水的結構早在唐朝就有。李昭道還有兩幅傳世名畫《曲江圖》和《湖亭游騎圖》,圖中各有一座三孔薄墩薄拱駝峰式石拱橋。可見,今日江南所常見的玲珑聯拱石橋在唐朝也已出現。唐憲宗元和十一至十五年(公元816~820年),王仲舒在蘇州捐出腰中所束寶帶,助建一座多達53孔的拱石橋,人們為了紀念他,將該橋起名寶帶橋。
在唐代,石拱已經演變出多種形式,比如唐朝楊升的《雪山朝霁圖》中有一座彎板三折邊石拱橋;日本僧人最澄的《朝聖圖》有一座橢圓形石拱橋;隋唐墓室也有攢尖拱頂方形直邊或曲邊之結構。據說,後代的尖拱或蛋圓形拱就始於這一時期。
隋唐之際,西南地區修建了大量索橋,包括籐索橋、竹索橋和鐵索橋。比較著名的是雲南麗江和維西之間的鐵索橋。當時,藏族也修有籐索橋和鐵索橋。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攜有百工,建造了布達拉宮金橋(鐵索橋)。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有四川窦圜(huán)山鐵索橋。總之,中國古橋發展到隋唐,有了巨大的進步,其輝煌的成就使得隋唐在中國橋梁史上大放異彩,成為橋梁建築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四、鼎盛時期
在前代的基礎上,宋朝的橋梁建設進入技術全面發展和數量大幅增加的鼎盛時期,技術和構造上多有創新。宋代橋梁多為木橋和石橋,都體現了當時特有的風格。雖然絕大多數宋橋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它們的風采,我們可以從古畫中略見一二。據專家分析,北宋畫家王希孟所繪《千裡江山圖》上那座中部有亭的長橋,很有可能就是建於宋朝的吳江垂虹橋。垂虹橋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吳江人紛紛引以為榮。詩人范成大去蜀地做官,就曾感歎蜀橋不如垂虹橋。張擇端所繪《龍舟競渡圖》上有一座木梁柱橋,雖然橋的形制和規模不是很大,但是其造型和工藝水平直追漢唐,毫不遜色。
從古畫上可以看出,許多木制長橋都造有橋屋,飛檐斗拱,爭奇斗艷,令人歎為觀止。這說明宋代的木工造橋技術已經十分成熟,而且秦漢貴族專用的復道形式也不再是帝王將相的專利。宋代普通百姓所使用的道橋就是在對復道技術改造的基礎上建成的。發源於東晉山區的木伸臂梁橋也被宋人發揚光大。木伸臂梁橋由單跨變為多跨,由單伸臂變為多伸臂,從而大大增加了橋的跨度。從記載看,閩浙一帶有歷史根據的宋代木伸臂梁橋達12座之多。其中,年代較早的是南宋乾道初年(約公元1165年)的福建建瓯平政橋。
宋時,福建還修了很多石梁石墩橋。僅南宋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這一年,漳州就修了35座石橋。據《泉州府志》記載,當地宋橋多達110座,有名氣的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3~1059年)建的福建泉州萬安橋;最長的是紹興八年至二十一年(公元1138~1151年)建的泉州安平橋,長達五裡;最重的是漳州虎渡橋,石梁重達200噸。因為它們都是石橋,相對於木橋來說,更能經受歲月的侵蝕,所以我們今天還能有幸一睹其芳容。唯一可惜的是虎渡橋破壞嚴重,已經無法復原。福建的石梁石墩橋構造簡單,大部分是在河道入海口沙層比較深厚的地方,用拋石之法或用睡木擴大基礎的方法建成的。宋橋還開創了以海生介類粘結基石的“種蛎於礎以為固”方法,這是橋梁史上又一技術創新。
石拱橋在宋代已經非常普及,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重修的天津橋和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重修的北京盧溝橋,都是比較著名的聯拱橋。
木拱橋是宋代的新生事物,學術上暫名之為貫木拱。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所繪汴京虹橋就是我們所知最早的貫木拱。眾木貫插為拱,沒有橋柱,從而避免了船只碰撞橋梁柱的事故發生。宋代所發明的中國式貫木拱在世界橋梁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索橋在宋代的西南地區被繼續應用,建於北宋以前的都江堰安瀾橋就是一座多孔連續並列竹索橋。至於浮橋,由於種種原因,宋代建設的浮橋大概是最多的。當時的統治者不但在黃河上先後造過不少浮橋,如保德福橋、安鄉和永寧關浮橋、滑州浮橋等等,而且在其他地方的河流上也修建了很多浮橋。在大規模修建浮橋的基礎上,宋代浮橋的建築技術和構造,與前代相比有很大創新。比如,滑州浮橋用腳船逐節升降路面而成通航浮橋;浙江臨海中津浮橋采用柱、筏、楗構成活動升降的潮汐浮橋。
五、恢弘與赓續
元明清時代,是中國古橋發展的恢弘與赓續時期。
在元朝統治期間,中國古代橋梁的構造類型已經基本上發展成熟與完備,同時在技術和形式上仍有持續的改進。由於元代造橋的技術和能力增強,大部分木橋都被改建為石橋,這是元代橋梁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現象。比如,宋朝所建的垂虹橋於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改為63孔石拱橋。
明代於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在河北邯鄲永年縣仿照趙州橋修建了一座敞肩圓弧拱橋。雖然這座橋的跨度比較小,但是構造精良,造型精美,可與隋朝趙州橋和唐朝永通橋一比高下。比較長的石拱橋,在明清兩代已經不足為奇。棧道的修復在明代非常興盛,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增修棧閣2275間。宋朝流傳下來的貫木拱橋在閩浙山區很興盛,其中有些橋竟然保存三四百年不壞,至今都安好無恙。風雨花橋在結構上屬於木伸臂梁橋,於湘貴山間比較多見,成為該地區的地方民族特色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雲貴川地區,索橋遍布。明代所修景東橋就是一座著名的索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未能留存至今。雲南保山霁虹橋是現存最古老的鐵索橋,是一個叫了然的和尚在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中年所建。貴州安順永寧的盤江鐵索橋是明末清初朱家民和李芳先所建。這座鐵橋的鐵鏈固定在岸邊鐵獅身上,鐵鏈自獅口而出,造型奇特,可惜已經毀滅於歷史長河中,現已不存。因為紅軍長征途中飛奪泸定橋而聞名的四川泸定橋,修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該橋因紅軍在此頑強而艱苦的血戰而聞名,並得以作為重點文物加以保護。鐵索橋到清末發展為加工安裝更為簡便的鐵眼桿橋。此外,雲貴川地區還有很多竹索橋。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還能在四川見到不少竹索橋,其中包括著名的都江堰多孔索橋。
元明清時代,浮橋也有所修建,不過多為軍事用橋。宋元交替之際,戰事多發,浮橋也往往因此而建。明朝的浮橋建築也多在軍事領域,開國之初,許達引兵攻打河西走廊時就曾建金城關浮橋。到了清朝,曾經在黃河上風雲一時的眾多浮橋,只剩下金城關浮橋,於是被稱為“天下第一橋”。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攻打武昌時,曾在長江上搭建過三座規模宏大的浮橋。清朝時期,其他地方所修的浮橋也為數不少。直到上世紀50年代,還能見到清代留下的浮橋,幾經修繕,仍然在默默地為人們做著貢獻。
明清時代,皇帝貴族以及富商巨賈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美麗的園林。中國園林講究山水,因此,園中人工池塘或湖泊上還修建了許多橋梁。比如,在圓明園,最興盛時期,各類橋梁多達百余座。江南的私家園林,玲珑秀氣,與北方的園林有很大區別。它們或以石取勝,或以水取勝,或以花木取勝,其橋梁也往往各有特色。中國不斷進步的橋梁建築史,到了清末就發生了轉折。一方面由於國力微弱,無力建設很多橋梁;另一方面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用長槍大炮叩開了中國的大門,受外國的影響,國內也開始建設公路和鐵路。近代公路、鐵路因其不可替代的優越性逐漸削弱了橋梁在交通中的地位。不過,早期的公路和鐵路大多是在充分利用原有驿道和橋梁的基礎上修建的。因此,古代橋梁,尤其是石拱橋,因其潛力較大,在公路和鐵路建設中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近代交通工具荷載越來越重,古代橋梁難以承受。於是中國古橋便在近代轟鳴的馬達與汽笛聲中走向歷史的深處,成為往日的輝煌。
歷史永不停歇地向前發展,橋梁的建築技術也不斷進步,近代橋梁技術也因其與時俱進而超越古代。但是歷史又是延續的,今天的成就是對過去的繼承與發展。中國的古橋,除了因其歷史文化價值需要擇優予以保護之外,還有不少建築的技術與藝術內容可以發掘,為現代橋梁的建設能夠推陳出新提供歷史資源,因此我們在今天仍要珍視這一寶貴的歷史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