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明朝文物翁梅齋墓瀕臨損毀 民眾呼吁盡快修復

明朝文物翁梅齋墓瀕臨損毀 民眾呼吁盡快修復

日期:2016/12/14 9:43:21      編輯:古代建築史

荒涼的明朝古墓“翁梅齋墓”

    連日來,熱心的市民及讀者紛紛打來電話,向本報詢問“古墓”現場施工和後續修復的具體情況。針對“翁梅齋墓”的現狀及保護等問題,記者昨日接連采訪了相關文物保護單位負責人、專家以及揭陽市民,他們都表達了各自的看法。
    明朝文物“翁梅齋墓”瀕臨損毀的消息最早於7月26日由網友在“揭陽360社區”發出,消息發出即刻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親眼目睹代表潮汕文化的古墓如今被采石場、工廠所占據、從昔日的150畝規模到如今只剩下400米小操場大小的淒涼慘狀,許多揭陽市民直呼痛心。
    記者於7月26日曾以“翁梅齋墓”遭嚴重毀壞一事采訪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負責人陳堅旭。他表示對古墓現場正在施工一事“並不知曉”,且有關部門並沒有收到任何施工申請。陳堅旭當即表示,對於此事將予以徹查,並立即采取修復措施。
    8月1日上午10時,記者再次致電陳堅旭,詢問有關“翁梅齋墓”事件進展,他說已經派人去現場調查,但是對於具體的修復措施及施工單位有無停止施工之事沒有做出更多的解釋。陳堅旭對記者說:“這不歸我們管。你還是去采訪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吧。”記者欲進一步了解在“翁梅齋墓”這樣的縣級文物單位上施工觸犯了哪些保護條例,陳堅旭只回答說,“的確存在相關保護條例。”之後,陳堅旭以家中有事為由,拒絕繼續接受采訪。“沒有具體文獻的輔助講不清楚。”陳堅旭回絕了記者預約再次采訪的請求。
    看到翁萬達的祖墓已呈現敗象,揭陽市社科工作者們強烈呼吁:加強文物保護刻不容緩。他們希望翁氏子孫與當地政府文物保護單位協商,共同保護文物,使此處人文景觀得以傳之後人。潮汕歷史文化中心揭陽市研究會秘書長徐光華表示,“翁梅齋墓”曾經是廣東省現存最大型的明代古墓葬,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但在民國時期其實已經逐漸荒廢。在上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的時候,由於地方經濟都在逐漸興起,加上“翁梅齋墓”所在的位置揭東縣地都鎮附近的山比較多,因此附近的農民都靠開山采石,加工售賣建築材料作為謀生手段。“‘翁梅齋墓’從那時起開始遭遇嚴重損毀,附近的石全都被炸掉,原來還有的石碑、石獸、石馬等也都被毀壞。”徐光華說。
    據介紹,翁萬達是嘉靖丙戌進士,以軍事家政治家著稱。他博學敏思,才氣縱橫,善詩文,有不少詩文傳世,備受推崇。“翁梅齋墓”1988年被列入揭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光華介紹說,“翁梅齋墓”地處廈深高鐵桑浦山隧道的出口處,即與國道206的交界處,經過的車輛基本都能看到它,因此很多人路過看到其荒廢毀壞面貌時,都對“翁梅齋墓”的毀損心懷感慨。
    據了解,原來揭陽縣文化局的領導曾向上級提出申訴呼吁,但都無濟於事。“‘翁梅齋墓’現在已經是殆盡無存,只留下了一個縮影。”徐光華強調,“保護文化,就是留住往昔,留住一條文化回歸之路。‘翁梅齋墓’對於研究揭陽的歷史,尤其當時的政治民生情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借鑒作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