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鎮新姿競風流

古鎮新姿競風流

日期:2016/12/14 9:40:40      編輯:古代建築史

鎮黨委書記楊勝春(右中)帶領鎮黨委、政府班子現場辦公。

鎮黨委書記楊勝春(左三)、鎮長周章(左四)深入農戶走訪慰問。

    武溪古鎮屬於歷史上的一個符號,初見“伏波將軍”的南征詩中。

    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當代文壇巨匠沈從文……也因武溪的神奇而創作出時代的經典。

    武溪鎮坐落在泸溪縣南部,地處沅江和峒河的交匯處,建於隋末蕭銑鳴鳳三年,距今1300余年,系湘西州最古老的縣城,悠久的歷史積留了燦爛的文化,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留下始建於西漢的“伏波廟”,清代的“忠勇宮”,宋朝的“東洲書院”及馳名湘西的“七頭”和沅江“八景”等歷史人文景觀。

    而今,這座古鎮,歷史的印記依稀可見,歷史與現代的交融,武溪鎮正煥發著勃勃生機,奮力前行,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移民大鎮: 農民的幸福生活

    武溪鎮是五強溪庫區重點移民鄉鎮,鎮域面積119.36平方公裡,轄10個村,2個社區,59個村民小組,人口2.78萬人,其中移民村(社區)8個,移民人口2.1萬人,占全鎮人口的80%,是典型的移民大鎮。

    眼下,正是本地蔬菜上市旺季,記者在五裡洲村看到,幾百個高標准化蔬菜大棚整齊地排列,大棚裡的蔬菜瓜果應有盡有,長勢喜人。雖是天空中飄著小雨,但運送蔬菜的菜農絡繹不絕。

    五裡洲村在縣城搬遷前是該縣有名的富裕村,但隨縣城搬遷,幾次洪災侵襲,全村產業建設陷入低潮,經濟發展出現停頓、倒退。

    從2005年起,在省移民局建整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大力發展該村的傳統優勢產業——蔬菜,打破傳統生產模式,實施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

    “目前該村種植蔬菜1113畝,有高標准鋼架蔬菜大棚158個,80%農民從事蔬菜種植,85%的純收入來自蔬菜產業。2011年,全村蔬菜產值達976.3萬元,主要銷往吉首等周邊縣市,蔬菜產業已成為庫區移民的一條重要增收渠道。”武溪鎮黨委書記楊勝春告訴記者。

    椪柑是湘西的特產,更是泸溪的一個金字招牌,武溪鎮是泸溪縣開發椪柑最早的鄉鎮之一,在上堡村,記者采訪時正趕上縣椪柑站、鎮農技站技術人員在村開展培訓活動,活動現場人頭攢動。

    “自2007年來,這樣的培訓活動,每年舉辦8期,培訓面覆蓋全鎮8個椪柑村,培訓人數達1840人,全鎮果農對上級技術部門到村開展培訓十分歡迎。”武溪鎮長周章告訴記者。

    近年來,武溪鎮整合移民資金3700萬元,大力發展椪柑產業。目前全鎮椪柑種植面積達2.7萬畝,其中移民村(社區)達2.1萬畝,掛果1.8萬畝,椪柑收入占庫區移民人均收入的35%。

    有“湘西椪柑第一村”之說的武溪鎮上堡村,椪柑收入已達600多萬元,該村農民70%的收入來自椪柑產業。椪柑產業已成為庫區移民的主導產業。

    近年來,武溪鎮堅持以“產業富民”為指導,大力培育特色種植業,2010年該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的在高山地區發展葡萄種植業,取得可喜成效,將葡萄種植業逐步打造成了該鎮富民增收的又一支柱。

    為拓寬庫區移民的增收渠道,在上級移民部門的支持下,以黑塘村獅子山組為主的葡萄產業紅紅火火,經過三年的努力,全鎮葡萄園種植面積已從2010年的500畝擴展到1000畝,預計掛果的巨峰葡萄有望突破215萬斤,農戶人均增收將超過700元。

    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武溪鎮庫區移民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的生活。

    工業大鎮: 湘西的“工業搖籃”

    武溪鎮位於泸溪縣南部,系泸溪縣老縣城所在地,1993年,泸溪縣城從武溪搬遷至白沙鎮。縣城遷址後,工業鎮予以保留。

    泸溪縣是湘西州老工業基地,武溪鎮為泸溪縣工業重鎮,大部分處在五強溪庫區。2011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到了58.4億元,位居泸溪縣工業第一。

    泸溪縣武溪工業園建於2006年,區址位於武溪鎮內,是泸溪縣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要平台。規劃總面積7.33平方公裡,園區以峒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4.2平方公裡,北區3.13平方公裡,現有土地儲備3080畝。

    工業園區作為全縣工業發展的核心,其發展後勁日益增強。目前,武溪工業園已成為湘西地區規模大、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的經濟技術高地和新型工業化平台。

    2010年4月,武溪工業園區跻身湖南省第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特色基地行列。

    2011年7月,武溪工業園被列為全省中小企業信用建設基地。

    截至2011年末,園區公有企業56家,擁有固定資產33.7億元,主要產品有鋁、鋅、錳、硫酸、生物制藥和新金屬材料等6大集群20個品種。2011年,工業園區完成總產值58.4億元,實現稅收2.1億元。

    泸溪縣老業基地的武溪鎮,自2006年10月擇址建武溪工業園以來,短短五年,這裡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了新型工業化雲集和外商的投資創業熱土!

    泸溪縣武溪鎮工業園管委會主任王必好告訴本刊記者,他們在引進項目上貫徹科學發展,實行“新”、“舊”產業項目兼容並存的方式,在發展中逐步擴展高新產業;在產業布局上落實科學發展,南區以礦產為主,北區以發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產業為主;在經濟環境上運用科學發展觀,對於拆遷、制約基礎設施的資金等問題不等不靠、創新思維、借力發力,爭取縣委、縣政府支持;在產業扶持上體現科學發展,在招商引資中,著力加強對高新產業的戰略投資者搞好服務。

    幾年來,工業園管委會共為新入園的高新企業注入資金9700萬元,對招商引資起到了示范推動作用,引起了“長三角”、“珠三角”一些產業轉移企業的關注。

    在這一政策扶持下,浙江寧波80萬噸不銹鋼項目、10萬噸錳合金項目……紛紛入園。

    如何服務好工業園區,武溪鎮黨委書記楊勝春深有體會:“武溪鎮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六制’要求,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年初鎮黨委在調整工業協調領導小組的同時,明確鎮長主抓工業,兩名在職干部專職為工業服務,做到人員專、隊伍精、時效強、服務優。同時狠抓‘法治武溪’創建,為武溪的工業發展鋪平了道路。”

    根據園區產業定位、總體思路及“二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礎,五年完成規模”的建設進程,規劃發展目標:到2015年,園區引進項目資金13億元以上,入園企業達60家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100億元,利稅5億元。遠景設想:到2020年,園區內企業達到8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00億元以上,利稅10億元以上,園區內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配套齊全,第三產業繁榮。

    和諧大鎮 群眾的貼心干部

    近日,武溪鎮包村干部鎮黨委書記楊勝春在琢磨:今年暑假這個“代理家長”怎麼當,才能讓留守兒童度過得更有意義?這已是在該鎮第二年發動村官及包村干部開展“關注留守兒童”的活動。

    記者在泸溪縣武溪鎮了解到,2011年該鎮發動全鎮大學生村官及包村干部每天給留守兒童進行學習輔導和組織游戲體育活動,給孩子們當起了“代理家長”。

    在武溪鎮黑塘村,“代理家長”們利用村部樓活動室和村裡的遠程教育室及農家書屋,讓孩子們可以看電影、娛樂,了解少兒科技等知識,很受孩子們喜歡。

    據了解,武溪鎮全鎮共有留守兒童372名,黑塘村留守兒童就有近50名。該鎮針對暑假“留守兒童”無人看守、學習和安全問題沒有保障的現實情況,發動全鎮大學生村官及包村干部當起“代理家長”,每位“家長”照顧10個左右的孩子,每天免費為村裡的留守兒童集中開課輔導、組織游戲體育活動等,讓孩子們的假期豐富多彩。

    去年以來,按照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要求和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將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的要求落到實處,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武溪鎮開展了“走出機關,服務群眾”活動。

    活動由鎮黨委書記親自抓,並擔任組長,成立“走出機關,服務群眾”小組,鎮各單位、村(社區)層層發動,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不走過場,不搞形式,並制定相應制度,納入績效考核和評先爭優,書記、鎮長和鎮黨政辦不定期地開展督查。

    下基層,辦實事,是鎮村干部“走出機關,服務群眾”的“規定動作”。每周二、五,村五大主干輪流值班,配合鎮干部做好駐村走訪、為民辦實事。

    蜂子巖村是該鎮最偏遠、最貧困村之一,由於沒有公路,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駐村干部通過多方協調35萬元新修蜂子巖公路3.8公裡,這也標志著該鎮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結束了該村祖祖輩輩肩挑背馱的歷史,實現了該村近400多村民多年的夙願。

    今年上半年,該鎮干部共走訪群眾 5351戶,發放宣傳資料7670多份,排查矛盾糾紛96起,為群眾辦實事287例。

    通過“走出機關,服務群眾”,鎮裡“懶散”干部沒有了;駐村干部搞“遙控指揮”的現象消失了;工作消極應付、相互推诿及工作方法簡單令老百姓方案的情況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鎮“秤砣式”干部、“狗不叫式”干部增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