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江門明代石戲台 風雨四百年

江門明代石戲台 風雨四百年

日期:2016/12/14 18:43:1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江門明代石戲台 風雨四百年

修繕一新的石戲台靜立於新會區平安路上

    藏身在新會菱東社區內的石戲台,始建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曾經石戲台是危樓一座,經由新會文廣新局多方奔走,最終籌集130余萬進行修繕。現在每周六早上,粵劇和戲曲表演都如期在石戲台上演,也成為戲曲愛好者的聚集地之一。

    石戲台原是關帝廟附屬建築

    石戲台位於新會區平安路上,從城東路轉入即可看到修繕一新的廣場和戲台。曾有網友貼出石戲台尚未修繕時的照片,當時石戲台被周圍居民樓包圍,樓體也已經殘破不堪。而後經過修繕,現在的石戲台增加了廣場,樓體也頗為華麗。石戲台采用伸出式設計,分為前台和後台兩部分。伸出的戲台三面敞開,有戲劇演出時,觀眾可以從三面觀看。後部的戲樓約有8米高,屋頂坡度較大,頗具嶺南建築特點。

    據《新會縣志》記載,石戲台原是關帝廟的附屬物,屬神廟戲樓,建於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由千戶陳大印父子兄弟購買民地興建。後曾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建,同治元年(1862)重修。據新會民俗專家林福傑介紹,古代演戲要在大平地上做場,但人多看不到,抬高表演區,就產生露台。宋元的露台,多用木材搭建,台邊設圍欄桿。宋以後神廟廣場前設戲台,應節或神誕演戲時用,起初是臨時性搭棚,後發展到在台上起屋,能擋風雨避寒暑,名為“戲台”。

    按文保單位標准維

    據公開的資料顯示,石戲台在1995年被新會區政府列為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新會區文廣新局局長李悅忠介紹,石戲台原本是危房,一直無人問津,甚至面臨倒塌的境地。直到2000年,新會文廣新局爭取了區政府20萬元資金,購買了一批材料將石戲台支撐起來,勉強維持了石戲台原本的模樣。而真正開始修繕石戲台是2007年,廣東省和新會區政府一共劃撥了130多萬資金,嚴格按照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准完成維修。李悅忠說,這是城中目前唯一保留下來的明代石戲台。

    在微博上,不少網友對石戲台表達了稱贊,而由於江門地區古建築頗多,也有網友表示,石戲台的保護工作值得推廣。不過也有網友對於石戲台的利用提出意見,目前石戲台只在有文藝演出時開放,網友認為可將石戲台的使用更平民化一些。

推薦閱讀:

黨家村 東方傳統民居活化石

南漢古井:千年古井清冽如初

廣東龍山書院二百年滄桑

圓明園簡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