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山大湧鎮卓山書院

中山大湧鎮卓山書院

日期:2016/12/14 18:43:1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創建人林德泉手書的“卓山書院”石匾背後是即將竣工的卓山中學新文體中心

創建人林德泉手書的“卓山書院”石匾背後是即將竣工的卓山中學新文體中心

卓山中學以前的學生畢業照

卓山中學以前的學生畢業照

卓山書院

    卓山書院建成於同治元年(1862年),今年恰逢150周年校慶。百年風雨變遷,當年的古建築已不復存在,只留下創辦人林德泉手書的“卓山書院”石匾見證著當地捐資助學的傳統。百年來卓山中學送走了一批批學子,一排排木棉樹傳承了校友們對母校的情懷。

    卓山書院

    據大湧鎮志記載,卓山書院建成於同治元年(1862年),由安堂鄉紳林德泉組織十鄉先賢20人集資興建,由於校址位於卓旗山之陽,故名卓山書院,光緒29年(1903年)改為高等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又改為二區區立卓山高級小學,抗日戰爭時期學生人數銳減,於1943年停辦,1945年學校復辦,改為中學後更名為二區區立第二初級中學,1953年改名為中山縣第五初級中學,1958年改名為中山大湧中學,1985年復名為卓山中學。

    學院置田產上學不用錢

    在尋訪過程中,記者聯系到了參與編撰大湧鎮志的林達強老人,林伯今年已經71歲,他的父親和姑姑都曾在卓山書院就讀,而他自己不僅在卓山就讀,還曾在該校工作,退休後就開始負責鎮志中教育內容的編撰。

    “當年書院有20頃田產,收益用於辦學,學生們上學也不用錢。”林伯說,民國初年,學校還開風氣之先,錄取女生入學,很多家裡條件好,不用在家操持家務的女孩子都開始入學讀書。

    林伯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書院門前由創辦人林德泉手書的對聯“卓荦為傑,山渎效靈”。他說,對聯的意思是寄望卓山書院的師生能志存高遠,取得卓越傑出的成績。

    百年石匾見證歲月變遷

    今年恰好是卓山中學150周年校慶,歷經百余年變遷,卓山書院原來的建築早已不見蹤跡,只有創辦人林德泉手書的“卓山書院”石匾成為學校的一道風景。

    卓山中學現任校長鄭凱旋告訴記者,這塊石匾是學校能找到的當年唯一的遺跡。這塊石匾有3米多長,“卓山書院”四個字镌刻其上,蒼勁有力,氣勢不凡。石匾背後是即將竣工的卓山中學新的文體中心。鄭凱旋告訴記者,新文體中心功能齊備,1500多萬元的建設資金中,由校友和僑胞捐贈的達500多萬元。

    村民解困助教之風猶存

    從學校宿捨樓的修建上,也能看出大湧當地捐資助教風氣之盛。鄭凱旋介紹說,學校所在地的岚田社區幫助學校克服面積小、資金有限的困難,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將學校旁邊原本用於修建市場的土地,改為建設8棟商住物業,其中兩棟專門設計成宿捨樓,並獨立成一個區域,宿捨由鎮政府出資租賃給學校使用,解決了學生住宿的大難題。

    “卓山中學雖然只是初中,但也算是大湧本地的最高學府。”鄭凱旋說,包括大湧在內的隆都地區很多學子都是從卓山畢業的,不少大湧籍的華僑也是卓山的校友,這些學子都對母校有著深厚的情誼。目前正在使用的教學樓就是以校友澳大利亞中山同鄉會榮譽會長余金晃的名字命名的。

    如今,漫步卓山中學校園,到處都是一派郁郁蔥蔥的景象。鄭凱旋說,這幾年學校花大力氣種了很多樹,“營造一個好的小環境,學生們戶外活動時能有更多的樹陰。”

推薦閱讀:

歷經歲月洗滌的鳳凰古錢莊

江門明代石戲台 風雨四百年

黨家村 東方傳統民居活化石

南漢古井:千年古井清冽如初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