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52:明惠唐塔——平順縣明惠大師塔
日期:2016/12/14 22:12:44   編輯:古代建築史●被稱為唐石塔代表作?●明知遇害緣何不躲避?●不單純是高僧安身處?
平順縣城東北苤蘭巖鄉虹霓村有座海會寺,寺裡有座建於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的明惠大師塔,全塔雕刻精致,比例適當,是一座精美的唐代單層方形石塔,反映唐朝建築與雕刻相結合的高超水平。塔身石碣記載了高僧明惠大師在明知被害情況下而置生死於度外的僧人氣概。
在群峰壁立、溝壑縱橫、瀑布飛流、地勢險要的古關隘虹梯關上,一座孤傲的石塔建在紅褐色的紫峰山下,顯得莊重古樸。2001年,這座塔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單層石塔的典范
8月21日,記者驅車出平順縣城東35公裡,沿著蜿蜒盤旋的崎岖山路來到虹霓村西海會院遺址,只見這裡古寺院已早廢,僅存一座孤塔靜靜地矗立著。石塔背依紫峰山,面臨虹霓河,西有“虹梯接漢”高山聳峙,東有虹霓瀑布飛瀉,周圍環境優美,風光秀麗。
記者在平順縣文物旅游局副局長宋文強的帶領下來到塔下,仰望這座古塔,只見明惠大師塔為單層亭閣式方形石塔,通高6.5米,邊長2.21米,單檐單層五迭四柱式,覆缽尖錐頂。通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檐、塔剎五部分組成,整體比例勻稱,輪廓秀美。
眼前的塔基高1.53米,用青石壘砌,為仿木構建築框架鑿造,呈平面方形,四面枋柱交錯,貫以鐵質鉚釘,周飾倚柱、立旌和橫钤,西角柱頂端雕刻凸起的獸頭,伸出頸項,支撐全塔。基上塔座為束腰須彌座,上下三層疊澀,束腰部分每面設四個壸門,門內剔地起突雕石獅十六尊,或行走、或奔跑、或仰視、或伏臥,姿態不一,形象生動。
順著塔座往上再看塔身,其高1.8米,南面開方形門,門兩側雕金剛各一,金剛披甲戴盔,手持利劍和金剛杵,肌肉豐滿,剛勁有力,腳下踏祥雲,勇猛威嚴,雕工細膩,形象栩栩如生,四邊線刻纏枝花邊,美觀大方。門窗之上裝飾有垂幔,四角柱上線刻卷草紋、寶相花、龍串富貴、化生童子等圖案,精致流暢。塔內中空,設方形小室,四壁無雕飾,頂雕方格平綦,中央刻置一仰蓮狀覆盆式基座,可能是放置死者遺像或遺骨之基托。室頂刻有平閣天花,圖案清晰,規范考究。門上為半圓形券面,雕伎樂天三軀,兩者奏樂,一者舞蹈,活潑俊逸,婀娜多姿,飄飄欲飛。塔檐下部隆起,線刻方格中交叉雕龜背錦紋,再上雕刻額枋、椽飛,四翼微向上翹,檐上雕刻瓦垅、戗脊。塔剎高聳,雕成山花蕉葉和仰覆蓮、半開蓮形狀。由下而上由四層雕刻組成,逐層收縮,每層均由束腰、山花蕉葉和覆缽構成。頂端以錐形寶珠收剎,雕工精細,完好無損。塔身背面嵌镌刻的《海會院明惠大師銘記碑》,記載了石塔雕造的年代和源起。
宋文強副局長介紹說,明惠大師塔全由石質雕造,總體造型仿照木構建築,均采用柱枋椽飛等構件和破直稜窗的做法,與長子法興寺燃燈塔一樣,是研究我國唐代建築技術和雕刻藝術極為珍貴的實物遺存。其造型優美、形制典雅,做法古樸精巧,高寬比例適度,雕刻內容豐富,細部裝飾雅致,雕刻技藝純熟,雖非巨構,但藝術價值極高,被學術界權威人士視為唐代石塔建築中的珍品和獨特范例。
《柴澤俊古建築文集》中曾這樣描述:“與我國同時期單層方形石塔相比,如北京房山雲居寺小西天中台小台塔、甘肅永靖炳靈寺第3窟中石塔、山西晉城青蓮寺慧峰禅師塔、高平開化寺大愚禅師塔等,其造型之美,雕刻之精,皆高出一籌。”“在已知的唐代石塔中,塔剎精致而保存完好者,此為最佳。”“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佛教發展的黃金時代——唐代時的佛教石雕藝術已達到了高峰。盡管地處平順山區,交通不便,但匠師們想象豐富,構思巧妙,加上他們的辛勤勞動和非凡技藝,才創造出這樣精美的作品,使之成為我國唐代單層石塔中的代表作”。
追尋明惠大師轶事
提及明惠大師顏舉的經歷,宋文強介紹說,根據碑文記載,明慧大師原本姓顏,名舉,山東臨沂人,出身儒門,算是書香門第。出家修行似乎是他幼時的信念,“幼懷聰穎,性自不群,每厭繁塵,志求出離。”他很早就出家當了和尚,最初是在山東煙台一個叫鶴林寺的地方落發為僧,受了足戒,然後開始周游世界。他的足跡遍及江、浙、淮等地,遍訪名能,遇到一個大師,得傳心印,要承擔起傳承師傅學說的職責。於是他於淮、洪之地北上,途中經過潞州,來到黎城縣的松池院(《潞安府志》上載松池院在黎城宋家莊),在心禅觀住了兩三年,重新開始雲游,又來到平順虹梯關這裡為眾啟禅。這時他的名聲大振,四方僧眾紛紛來投。這時他度僧17名、尼3名,共20人,正式有了弟子。崇昭是其一。潞州節度使李賓大概是一個極信佛的人,唐懿宗鹹通初年他用自己的俸資創修了一座寺院,請明慧大師當住持,這樣,他就在這裡呆了下來。
塔身背面鑲嵌《海會院明惠大師銘記碑》,記載了明惠大師一段轶事:“大師與燕台鶴林寺鑒律師為師”,唐乾符四年,他住持海會院時,一天有人報告說:“‘保廣賊寇欲害大師,宜速回避’。師雲:‘吾久於生死心不怖焉,若被所誅,償夙願矣’。”當年,大師果然被殺。虛懷若谷的顏舉死後被皇帝賜封“明惠大師”,塔隨封號而名之,崇昭奉命就在海會院為大師建塔。銘文記載著,塔建於唐僖宗乾符四年,55年後於五代後唐長興三年刊出塔銘。據《平順縣志》(清康熙版)記載,此處原有寺院,名“海會寺”,寺不知毀於何年,僅存石塔一座,名為明惠大師塔,是晚唐高僧明惠禅師的墓塔。
保廣與明惠大師關系成謎
在紫峰山下,如今的海會寺早已無影無蹤,奉命建塔的崇昭和尚也沒有留下只言片語,只有明惠大師塔靜靜地站立在那裡,以沉默的方式表示這座寺院曾經的存在。
在采訪中,宋文強對記者介紹說,《海會院明惠大師銘記碑》記載關於明惠大師遇害時,明惠大師與保廣是什麼樣的關系,學術界一直猜測不休。從塔的銘文記載“保廣賊寇欲害大師,宜速回避”中可以得知,保廣是殺明惠大師的直接凶手。
在那個賊寇盛行的年代裡,一切打家劫捨直至起兵造反的人都可以說是賊寇。但從碑文的記載上看,這個保廣卻是有來歷的。保廣對明惠大師的殺害顯然是有准備的行動,所以有人事先告訴明惠大師,並讓他回避。是誰知道保廣的行動,又是誰告訴了明惠大師,僅從一個碑文無從知曉。從明惠大師的話裡,分明可以感到他和保廣之間有一種關系。一個佛界大師,無論如何不會把自己被一個賊寇所殺看成是正果之道。然而,明惠大師的確是被保廣殺害了。
宋文強說,明惠大師死的日期是正月十三,上元節在即,想必是處處張燈結彩。月將滿,天色淨,在這樣的時刻,明惠大師從容死去。一個懷著那樣心緒的人,面對保廣的屠刀,不會驚慌,只有從容就死。這驗證了報告的正確,然而這個報告凶信的人沒有留下名字,他的消息是來自保廣本人,還是來自於其他人?他的身份又讓人生出無窮的猜測。一個修行到明惠大師那種境界的僧人,“久於生死心不怖”——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是面對將要死於保廣之手,卻說是:償夙願矣。這讓人費解。死於一賊寇之手,還說是“償夙願矣”。保廣是一個什麼樣的賊寇,連個傳說也沒有,可見他就是當江洋大盜也沒有當到份上。既然他無跡可尋,那後面指使他的人就更加不好找尋了。
明惠大師塔有著高超的建築藝術構想,有著高超的雕造工藝。它的設計者絕非一般的僧人,它的目的似乎也並不簡單地為一個高僧建安身之處,而它的建造雕刻水平也絕非一般的工匠所能達到。它有著深厚的佛教文化與東方文化內涵,承載了比它自身所體現的更多的人文價值。
明惠大師塔莊重地聳立在紅褐色的紫峰山下,背後的高山,面前的流水,腳下的大地,頭頂的藍天,此刻全被它所擁有。大師的完美正是由這高山流水、藍天大地組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