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54:永樂奇觀——芮城縣永樂宮
日期:2016/12/14 22:12:43   編輯:古代建築史 ●何以在道教上享有尊崇地位? ●存有一塊另類的白話令旨碑? ●巨幅壁畫經切割運輸再復原?
位於芮城縣的永樂宮被稱為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包含了多重奇跡:建築奇,這座元代建築年代久遠,規制典范,其格局設計堪稱宗教建築的典范;畫奇,講中國的美術史,無論何人編著的何種教材,永樂宮的壁畫絕對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保護的奇跡,新中國建立之初,政府用了整整6年的時間,把永樂宮整體搬遷,成為世界文物保護歷史上的一個創造性的奇跡。1961年,永樂宮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月中旬,記者從運城市區跨越中條山天險來到永樂宮,聽著導游的精彩解說,在同行者的接連驚歎中,緩緩行走青石灰磚間,領略了奇跡。
堪稱典型而又獨具特色
永樂宮大名叫“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於芮城縣黃河岸邊的永樂鎮,所以得了“永樂宮”這個小名。新中國建設三門峽水庫時,為了避免這一國之瑰寶淹沒在黃河水下,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安排,永樂宮被整體搬遷到芮城縣城正北方龍泉村東。
雖是中秋之時,位於中條山之陽的芮城氣溫如同夏日一般炙熱,新近建成的永樂宮外的廣場鮮花盛開,顏色耀眼。廣場北沿就是永樂宮的山門,漆色嶄新,和水泥、大理石為主料的廣場一樣。跨入大門的那一刻,隨行的導游介紹,其實永樂宮現在的山門還是一個清代的建築,不過並非原配,而是從別處搬來的。永樂宮真正的大門,則是進入院內看到的第一座元代古建築——龍虎殿。
站在山門的台階上看去,永樂宮展現真容,簡潔端莊之風撲面而來。據導游介紹,整個永樂宮古建築群呈典型的中軸對稱格局,龍虎殿及之北的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全部位於中軸線上,殿堂位於正中位置,而其獨特之處在於,正殿東西兩面沒有一般中國古建築通常的配殿或者廂房等附屬,也就是除正殿而外別無他物,顯得敞亮通透,這種建築風格自有一種道家思想。
自南向北,各建築物依次排列一線,再用圍牆圍成一個長方形的中心院落,其他建築在中心院落以外,另建一道圍牆,主次有序,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建築風格,疏朗明快的布局特色第一眼看去就顯露無遺。
龍虎殿的建造模式是晉南廟宇的典型形式,平常時日為山門通道,而在有慶典活動比如廟會日,該處台階上搭上木板,正面的大門一關,就可以成為唱戲用的戲台。
永樂宮建築群居於平地,但是四座殿堂全部建於高台之上,如同一座座閣樓,整個建築群因此層次感很強。各殿的主次位置在高台的高度上顯示分明,第二座殿堂為三清殿,是供道教最高神的神堂,也是永樂宮的主殿,肉眼目測,其座下台基明顯比其他三殿高大。
格局設計實為宗教建築典范
永樂宮總占地12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86800平方米。
永樂宮中規格最高的建築是三清殿,又稱無極殿,屋脊上的鸱獸差不多高達3公尺。單看外形,這個主殿已很夠氣派。門楣上方掛著一方“無極之殿”的雄偉匾額。據介紹,此匾為元代實物,珍貴自不可言。一踏進殿內,眼前漆黑一片,原來為了使壁畫免受光線侵蝕,所有窗戶都以深色的布簾遮著。殿外斗拱粗大,層疊交錯,雕飾簡潔。殿內三清塑像居中偏後而立,塑像正好位於兩根廳柱之間,三尊塑像中,中間為玉清元始天尊、東為上清靈寶天尊、西為太清道德天尊。道教認為,三清皆是元始天尊的化身。
三清殿面闊進深,而廳柱很少。據介紹,我國早期的大型廳堂建築一般內柱縱橫成行,整齊均勻排列,俗稱“滿堂柱”。到宋遼時期,建築物理學趨於發達,興起移柱法和減柱法,就是常將若干內柱移位或減少,以增加建築室內空間。三清殿即采用了減柱造,室內因此開闊舒適。
記者查找資料時,看到有張延、周海軍兩位現代專家寫的一篇《中國古代建築空間格局和像設關系初探》的文章,其副題即為“以永樂宮三清殿為例”,該文探討了減柱法的應用給宗教場所室內空間功能劃分帶來的便利,特別是柱子的合適安排讓塑像的位置以及對宗教膜拜功能得以充分體現。可見,三清殿不僅僅是我國元代建築的珍貴遺存,其格局設計也堪稱宗教建築的典范。
三清殿之北的純陽殿、重陽殿分別為供奉呂洞賓和全真教開創人王重陽的場所,均為元代古建典型的簡潔風格。
修建時得到元政府傾力支持
芮城永樂宮和北京白雲觀、陝西戶縣重陽宮,被稱為全真三大祖庭。全真教是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發展的一個最鼎盛分支。永樂宮的誕生和歷史名人也是武俠小說名人丘處機緊密相關。
南宋、金、蒙古在中國大地上拉鋸攻守時,名滿天下、教徒眾多的丘處機成為各家都想拉攏的對象,審時度勢後,丘處機帶著18名弟子應邀觐見了成吉思汗,向成吉思汗進言:要長生,得清心寡欲;要一統天下,須敬天愛民。丘處機深得成吉思汗贊賞,被“賜號神仙,爵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
全真教創立之後得以廣泛流行,與其廣蓄並收的特點有很大關系,在教義上它以道教為主,汲取儒、釋思想,聲稱三教同流,主張三教合一,而在尊崇上,它也兼並了不少神仙。呂洞賓的傳說在民間影響很大,全真教為能吸引更多的徒眾,演繹了呂洞賓授藝王重陽的故事,還把呂洞賓奉為自己的祖師,呂洞賓老家永樂鎮的呂公祠理所當然是全真教的“祖師仙跡”了。
宋德方是丘處機谒見成吉思汗的18名隨侍弟子之一。丘處機去世後,宋德方一邊收集重刊道家典籍,一邊在晉陝兩地大量建立宮觀。1240年,宋德方來到永樂鎮,看到百姓供奉的呂公祠在兵火中毀壞嚴重,遂召集道侶,實施“易祠為宮”大修,之後又由丘祖師的另一位隨侍弟子潘德沖專門來主持修建永樂宮。
永樂宮的修建得到了元朝政府及官員的傾力支持,宋德方籌劃營建時,是蒙古軍駐軍元帥將地基狀況圖呈獻給他的。駐軍部統還給永樂宮施捨了水地30畝,而且它始終受到元朝統治者的保護。永樂宮中至今保存的一塊很另類的白話令旨碑,碑上說:“……這兒的宮觀裡,使臣休安下者,鋪馬只應休著者。水土、人口、頭匹、園林、碾磨、店捨、鋪席,任是麼地的,不揀是誰,休倚氣力奪要者。這壁那壁誦經行的時分,不揀是誰,休攔當者麼道,執把的金印令旨與了也,這兒的每根底與了令旨呀,無體例的勾當休做。”
潘德沖一心修建永樂宮,最後竟殁於永樂宮,到1256年潘德沖去世前,純陽宮的主體建築無極殿、純陽殿、重陽殿基本建成。之後,遺留工程一直處於不停地建造中,被稱為“世界繪畫史上罕見巨制”的永樂宮壁畫,一直到元朝滅亡前不久才全部完工。整個永樂宮的建造先後費時110年,耗費人力物力不可計量。
據稱,重陽殿後原本還有供奉丘處機的丘祖殿,西院還有供奉宋德方的披雲道院,可惜毀於戰火。
壁畫遷建創造了奇跡
在永樂宮參觀,最重要的是滿布四座大殿內的精美壁畫。永樂宮壁畫總面積達960多平方米。除小部分為明、清修補,絕大多數都是元朝的作品,這些畫繼承了唐宋的繪畫遺風,又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是壁畫典范,是舉世無雙的瑰寶。
藝術價值最高的壁畫在永樂宮的主殿三清殿殿內,該殿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3平方米,所繪人物身高都在兩米以上,場面極為壯麗。在布局繁復場面裡,可以看到286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此圖稱為“朝元圖”。
純陽殿內壁畫描述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度眾生游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殿內“鐘、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的壁畫。殿內有一幅畫,是畫呂洞賓為一個無錢求醫老婦人的兒子治病,畫中可以看到元朝人民的生活習俗及社會風貌。重陽殿內則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這兩個殿內的連環畫,雖是敘述呂洞賓、王重陽的故事,但卻妙趣橫生地展示了封建社會中人們的活動。這些畫面,幾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會生活的縮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飯、種田;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的宮中朝拜、君臣答理;道士設壇、念經等各式各樣的動態躍然壁上。畫中,流離失所的饑民與大腹便便的宮廷貴族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
永樂宮壁畫很早就聞名於世,曾受到日寇觊觎。1938年,日軍侵占芮城,日寇頭目田中覺隆在來中國前就知道大純陽萬壽宮,進駐芮城後,他便四處打聽並沿黃河仔細尋找,企圖盜走宮內壁畫,幸運的是,“大純陽萬壽宮”這個名字連當地的百姓都遺忘了,尋訪無果的田中覺隆以為其早已毀於戰亂,沒有得逞。
新中國政府籌建三門峽水庫時,為了保護永樂宮不被淹沒,在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從1959年起,歷經6年,將永樂宮整體遷移到芮城縣城北,壁畫則切割後運輸再復原,得以完整保存,這次遷建也成為世界文物保護上的一大傑作。在永樂宮參觀時,各殿外磚牆上可以看到刻畫整齊的箭頭符號。據介紹,為了便於維護,遷建時,永樂宮壁畫牆全部設計為中空,萬一壁畫塊年久松動,維修人員可以從箭頭處開啟磚牆,進入內部施工。遷建保護的用心之處,為永樂宮又增添了新的奇妙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