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支芬:讓千年古村煥發生機

支芬:讓千年古村煥發生機

日期:2016/12/14 9:53: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支芬和高碑店內的商戶交流8月13日攝。 支芬和高碑店內的商戶交流8月13日攝。
  作為京郊大村高碑店的“當家人”,支芬實在算不上能說會道。但正是憑借一股實在勁,支芬用10年時間,將這個一度發展遲緩的千年古村,發展成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樣板。用她的話說,憑的就是“實干”。
  高碑店村地處北京市東長安街延長線上,距天安門僅8公裡。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全村2300畝耕地只剩下80畝工業用地,沒有一分耕地,成了一個“叫農村無農業、稱農民無耕地、農轉居無工作”的“三無”村。
  2002年5月,支芬調至高碑店村任黨總支書記。她挨家挨戶走訪,20多個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記錄了當時村裡的窘境:“失去土地的農民無事可做,就業難、病不起,鄰裡之間糾紛、矛盾多,家家門口雜物成堆。”
  位於通惠河畔的高碑店村歷史悠久,元朝時便是漕運碼頭,商賈雲集。支芬不忍看著這樣一個千年古村就這麼“破敗”下去。她先從村裡的環境治起,帶領村民用兩個冬天清理了污水橫流的通惠灌渠,遷走墳頭392座,並制定了定時定點倒垃圾等制度,在村內做到白天12小時無垃圾,徹底改變了祖祖輩輩的生活習慣。
  “環境好了,還得讓村民的生活有出路。”支芬告訴記者,一天,在村子裡發現幾家零散的古家具企業,突然心頭一亮:咱們村沒有農業、工業,但有深厚的文化傳統,何不嘗試走出一條“文化興村”之路?
  說干就干,她領著黨員干部在村內建成了古典家具一條街。如今,這條遠近聞名的古典家具一條街有了400多家商戶,占地27萬平方米,2011年全村古典家具總收入達到3.6億元。
  村子文化產業的成長伴隨著村民生活的改善。“我家住在村西區,當年的一個農家小院,新農村改造後,變成了兩棟三層樓,每棟樓有330多平方米。我們把一樓的店面出租後,一家9口一年收益有幾十萬元。”今年79歲的村民司德順心滿意足地說。
  在支芬的帶領下,高碑店村先後被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綠色小康村”“北京最美的鄉村”等榮譽稱號,她個人也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全國三八紅旗手”。
  現在,57歲的支芬在籌劃著村子的發展遠景。“其實在我心裡,高碑店村的轉型之路才完成了三成。我們要繼續努力,讓老百姓安居樂業、讓村子長治久安。”支芬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