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56:原起秋聲——潞城市原起寺
日期:2016/12/14 22:12:43   編輯:古代建築史●寺院未用一般的中軸對稱格式? ●真是擔心武氏亂唐才敕令建寺? ●宋天子為何要撥皇銀修建寶塔?
出潞城市東北22公裡,與平順縣交界處,在漳河大拐彎處的辛安村鳳凰山巅上,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剎——原起寺靜靜伫立,俯瞰著腳下滔滔不息的漳河水。
古寺始建於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殿西留有北宋元二年(公元1087年)的青龍寶塔,高17米,挺拔俊秀,居高臨下,雄偉壯觀。寺院周圍有磚砌花欄牆,院內佛殿三間,琉璃九脊屋頂,飛檐斗拱,雅致古樸,具唐宋風貌,2001年6月25日,該寺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台上建寺因勢就形
10月14日上午,秋高氣爽,記者沿著324省道從長治出發,過潞城市來到濁漳河邊。站在橫跨濁漳河的那座22孔大石橋上,遠遠望見土崖之上古老的村落辛安村,原起寺就位於村頭緊鄰濁漳河的石砌土台之上。
在潞城市文管所長陳寶國的帶領下,剛剛進村,就見到遠處高地上茂密的樹林中,矗立著一座清秀挺拔的磚塔,朝著磚塔的方向上了幾個陡坡,沿著一條崎岖的石板路就來到了原起寺的山門前。
山門較小,進門就是台階。沿著磚砌花欄圍牆的通道緩步向上,從寺院東南角的山門推門而入,千年原起寺就如一幅古老畫卷徐徐展現在眼前。院子不大,甚至因地形所限,矮矮的圍牆也隨地形曲曲折折。但記者沒想到這個寺院的布局這麼巧:山門在院子的一角,比院內地面低了一截。這雖是一組宗教建築,卻活潑自如,毫無古板之感,與一般寺院的中軸對稱格式大相徑庭:整個寺院因勢就形,高低參差,錯落有致,搭配得非常協調,再加上叢叢松柏的輝映,視覺上充滿了層次感。
整個寺院建築坐北朝南,以大雄寶殿為中心,香亭、寶塔、佛殿、經幢等樣樣都有。正中一座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磚木結構,進深四椽,平面呈方形,建於台基之上。柱有側腳,升起明顯,梁架為三椽栿對後牽,四鋪作華栱出一跳,耍頭砍成昂形。梁枋用材規整,屋坡舉折平緩,出檐深遠。琉璃脊屋九蓋,九脊上的琺華陶塑極具地方特色,精美異常。殿內橫柱、荊梁尤為珍貴。殿正面供如來,背面供觀音;東配殿是關王殿,供武聖關羽。
殿前石柱上刻有楹聯:“霧迷塔影煙迷寺,暮聽鐘聲夜聽潮”,後檐石柱上刻著:“飛閣流丹臨極地,層巒聳翠出重霄”。殿前有正方形香亭一座,小巧玲珑,由四根石柱支撐,廣深各一間,為明代遺構。單檐歇山頂,柱為石柱,柱镌刻之楹聯詩意深刻,結構簡練,筆法剛勁,古色古香。亭下有八角青石經幢,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雕造,經幢前刻陀羅尼經及建幢建寺的“銘記”。幢座八面雕刻的侍女樂人個個風姿動人,她們那寂寞的舞姿定格了一千多年,至今仍以一種飛揚的姿態展示著神采。
陳寶國對記者介紹說,原起寺始建於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占地約1200平方米,後經歷代維修、擴建,現為唐宋兩代混合結構的寺院。這個寺院規模並不算大,但安排得參差有致,主次分明。崖上起台,台上建寺,寺內舉塔,塔高參天,松柏隱掩,既有雄偉氣魄,又有幽雅意境。
記者站立在寺院中,靜聽塔角鈴鳴,更覺思緒渺渺。登寺遠眺,野花競開,郁郁蔥蔥,水光山色,風景迷人。北接滾滾漳河,原起寺猶如凸起河面上的巨大礁石,任憑風打浪推,千年巋然不動;東望漳水東流去,卷橋飛虹,波光粼粼,塔寺倒影,寺水相融;西連辛安點點村捨,炊煙縷縷,形似鳳凰展翅欲飛,而原起寺恰是這鳳頭之冠;南看群山連綿,嶺起溝伏猶若舞,靜聽似有樂聲來,別有一番情趣。
傳說寺廟與武後有關
提起原起寺的來歷,陳寶國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有幾分神秘色彩的傳說。
明朝弘治年間的《潞州志》記載:潞城的鳳凰山又名“天冢崗”。傳說,在遙遠的古時候,天宮一位仙女不慎觸犯了天規,玉帝一怒之下,將仙女降下凡界。那時候這裡荒山遍野,人煙稀少。仙女來到人間,找不到棲身之地,饑渴難忍,走到此地忽見漳水清澈見底,便欲吸飲解渴。吸飲之際,天空忽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雷雨交加,仙女當即化作一只鳳凰,呈展翅之狀臥於此。這只鳳凰有頭、有眼、有脖、有翅、有尾、有身軀,十分逼真奇特,後人便起名此地為鳳凰山,並說此山水、風脈主貴,日後必出皇後、皇妃。
星移斗轉,幾經改朝換代,歷至大唐。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西之前,收了一個妃子武媚,寵愛有加。兩名大臣稱,將來大唐李氏江山必失武姓之手。李世民一聽急了,說要把天下姓武的一並殺盡,還把武媚逐出宮去,入庵為尼。太宗駕崩後,太子李治登基不久就把武接入宮中,由妃轉後,到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後正式登基,改國號周。歷二十余載。武殁後,李顯又復唐國號。到李治曾孫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日夜思慮,生怕再把大唐江山陷入類似武姓之人手裡,便將精通天文、地理的高人召集起來,分赴各地查訪名山貴地,修寺鎮脈,以防後患。在武氏生地山西,李隆基委任的別駕到潞州府潞城縣地界,發現了漳河畔的這座鳳凰山,認為此山山勢奇特如鳳凰展翅,地脈主貴。查訪者回奏皇上,李隆基毫不猶豫,傳旨修寺,天寶六年該寺竣工。“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傳說,但這座寺廟的確為唐代初建,現存唐宋兩代混合的建築風格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陳寶國說。
青龍寶塔風鈴悠揚
在寺內,陳寶國指著眼前青龍寶塔講起了當時建塔的由來:宋朝元祐改元之前,有一位皇家著名陰陽地理學家出游各地名勝,從河南游到山西潞澤地方,聽說鳳凰山有寺系唐修建,便慕名專程到此。在觀賞中偶然發現佛殿西側有一深穴,穴通漳底,深不可測,並有陰氣冒出,彌漫寺院,遠看有霞光萬道,令人目眩。認為此穴為鳳凰咽喉,氣脈通順,脈通風飛。唐雖建寺,並無鎮住主脈,此脈不鎮,必有後患。回京後便向天子進谏,申明利害,天子趙煦下旨劃撥皇銀,決定建塔,於是在元祐二年(1807年) 建成了這座不可多見的宋代密檐式磚塔,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寶塔拔地而起,高聳入雲,實為一奇觀。
眼前殿西矗立著的這座青龍寶塔俏麗挺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用沙石砌築,塔底東西兩側有磚雕直棂窗。塔身七級,高17米。第一層面南有一佛龛,龛上方刻有“青龍寶塔”四字。每層的磚檐都參差突出,變幻多端,雖非精雕細琢,但既富力度,又具美感。塔一層至三層為空心,南向辟門,門洞頂部封閉,不可攀登。三層以上為實心,逐層均有收分。層層為磚雕五鋪作雙抄斗拱,挑角部位用四十五度斜拱和異形拱,上承托磚雕飛檐,支撐塔檐,出檐用板瓦,飛檐凌空,形狀各異,層層飛檐斗拱,節節精雕細刻。
塔頂八角安裝八個鐵人,個個威風凜凜。每個鐵人背負鐵索連結塔尖,面部朝外,作用力狀,它們實際是對塔尖起抗風、抗震的加固作用,這種新奇的設計,令人叫絕。塔剎為仰蓮寶瓶,古樸秀麗。寶塔每個塔角都突出一個龍頭,龍頸下懸一風铎,各掛一個鐵鈴,一陣秋風吹來,整個寺院傳出一陣清脆的風鈴聲,好像在講述著原起寺千年的歷史,在這樣一個秋高氣爽季節,令人心曠神怡。
陳寶國說,青龍塔是原起寺的鎮殿之作。它的斗拱形制古樸,用材較大,是研究宋代建築中斗拱形制的重要實物。這座寶塔歷經近千年風雨,依舊傲然挺立,沒有任何傾斜裂縫,實為我國古建中的藝術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