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天廟歷史文化街區
日期:2016/12/14 18:48:36   編輯:古代建築史 歷史上,這裡是清江浦古城一處典型的市井街區。如今,嚴格來說,這裡只是一處“准歷史文化街區”,專業說法叫做都天廟歷史文化地段。
歷經百年風雨後,這裡的街巷格局仍然保留著清末民初的歷史肌理,不少青磚青瓦、飛檐翹脊的明清風格傳統建築藏身其中,包括都天廟、毘盧庵、文慧庵等宗教建築,周信芳、郎靜山等名人的故居,花門樓漂染房、大眾劇場等近現代商業遺跡以及十余處古民居。另外,景福裡、永泉巷、空心街、五福裡、守府東巷、都天廟街、花門樓巷等老地名也在述說著一段段歷史掌故。
就拿都天廟來說,相傳該廟是為紀念都天大帝張巡所建。張巡乃唐朝御史,在安史之亂中,他守護一方,使江浙一帶生靈免遭塗炭,因此,後人尊他為神,興土木而建都天廟,這樣的廟宇在鎮江、揚州、南通等地都有。如今的都天廟這是一座明代風格建築,尚存大殿和原院落,山門石獅埋於地下,弓形的廊檐、精美的雕花猶存古韻,只是冷冷清清,早已沒有了昔日的香火氣。
與都天廟不同,文慧庵的香火挺旺。庵堂的主體建築山門殿、過殿、大殿、玉佛殿、廂房等與周邊民居雜處一起,規模尤為可觀。
都天廟前巷內有一排古樸的清代風格小瓦建築,三進堂屋,九間廂房面西而立,保存完好,十分氣派。這就是享譽海內外的攝影大師郎靜山的故居了。而在文渠河邊,綠樹掩映中的周信芳故居正在實施擴建工程。
調查發現,都天廟街區民居建築尺度、比例、體量較小,造型簡樸,主要為院落式和組群式空間布局。都天廟街最長,守府東巷、花門樓巷與之十字相交,肌理優美。景福裡、永泉巷、空心街等街巷雖短,但傳承了歷史記憶。
歲月侵蝕讓這裡變成棚戶區
隨著時光流逝,老街區的古風舊貌一天天在消失。青磚青瓦、飛檐翹脊的傳統建築,如今大多被紅磚壘牆、水泥塗面的居民自建房所取代,更有超過一半的房屋被增高至兩層,“古不古,洋不洋,風格完全走了樣”。
同時,老街區的居住功能日益衰退。很多居民認為,都天廟地區如今就是一個棚戶區,改善居住條件已迫在眉睫。“這裡的基礎設施幾十年來都沒有什麼變化,僅有的變化,也就是七八年前政府改造了街道並疏通了下水道。每到雨季,居民最擔心的就是家中進水,而屋裡陰暗潮濕一直困擾著居民,有的居民家裡四五年時間竟然換了四台電視機”。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老街區內交通不暢,救火車、救護車都開不進來,存在消防等嚴重的安全隱患。
老街區日益衰敗,年輕人紛紛離開這裡,留下的基本上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
調查發現,物質性衰退、結構性衰退和功能性衰退已成為困擾都天廟地區的三大問題。目前,老街區主要存在用地功能混亂、建築老化、基礎設施缺乏、交通不暢、歷史特色消退等現象。
老街區復興潛力幾何
為了編制《淮安市都天廟地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們對都天廟地區進行了為期數月的調研。
經過調研,專家們對都天廟地區進行了重新定位:淮安主城區以宗教和世俗文化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風貌區,清江浦古城歷史人文與傳統風貌特色展示區,都市文化旅游區和高端商業、藝術與文化娛樂休閒區。
專家們認為,都天廟地區具有四大發展潛力。具體來說,一是顯著的區位優勢。都天廟地區位於主城區的幾何重心,即地理重心,同時位於淮海路城市中軸線中段,建成區內所有點到這裡的直線距離趨於最短,從而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市民來此活動的便捷性要求。二是豐厚的文化資源。都天廟地區處於主城區文化底蘊最為豐厚的地區,區內歷史遺存較多,人文環境獨特。加之裡運河、蘇皖邊區政府舊址、楚秀園、文廟、慈雲寺等外圍資源,足以形成一幅引人入勝的城市風情畫卷。三是良好的生態環境。該地區緊鄰楚秀園和裡運河,有樹有水,生態環境優美。四是較高的商業價值。因為其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催生了較高的商業價值,合理添加旅游等商業功能,將會使保護和開發實現雙贏。
規劃目標瞄准傳世佳作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如何讓都天廟既能濃縮清江浦神韻,又能兼具現代化功能,成為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們考量的重點。同時,如何在規劃上超越蘇州、揚州、鎮江等城市,以實現後來居上的目標,也成為規劃編制者們苦苦求索的難點。
據介紹,這次規劃不只是保留老街區的風貌這麼簡單,而是要通過規劃提煉清江浦的文化特質,歸納傳統建築藝術風格,打造一個具有明清風貌的歷史文化街區。同時,要把現代化的功能理念和基礎設施融入老街區,切實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更為重要的是,由於都天廟地區是主城區碩果僅存的歷史地段,規劃時間在後,起點必須提高,要主動跟蘇州、揚州、鎮江等城市已經規劃的類似地段進行比較,只能後來居上,不能退而求其次,寧可多花一些時間,也要打造傳世佳作。
社會各界獻計獻策
其實,都天廟地區的規劃一直以來便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有關專業人士給出了諸多建議,比如,修繕歷史建築。規劃、建設、文化等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歷史街區內古建築進行一次排查摸底,對具有文物價值的一類院落(房屋),主要采用原材料、原形式、原結構、原做法的方式加固維修;對具有保留價值的二類院落(房屋),在保護其外觀傳統形式的同時,可以適當采用新材料進行翻建或修繕。改善街巷功能。對街區內各條巷子的外立面進行重新粉刷,對破舊的院牆、門樓等加以修復;街巷的地面鋪設青磚或條石(切忌鋪設水泥路或花崗巖);對民宅的水電等管線本著“安全、便民、美觀”的原則進行改造。疏散居民。堅持居民自願的原則,對願意遷出原居住房屋的,納入經濟適用房保障體系優先供應;對居民搬遷騰出的房屋,可作為商業用途。遷建名人故居。對因城市建設而無法原址保護的名人故居,如王瑤卿故居(原址在清浦區火星廟街)、李一氓舊居(原址在清浦區安樂巷)、陳白塵故居(原址在清浦區東大街進彩巷)、謝鐵骊、謝冰巖故居(原址在清浦區官園坊)等,采取異地重建的方式,集中到都天廟地區復建。
核心提示
在清浦老城裡,南至楚秀園,北至東大街,西至淮海南路,東至承德路,合圍成一塊面積約19.8公頃的梯形地塊,這就是規劃中的都天廟地區了。
從面積上看,都天廟地區只是彈丸之地,然而,在衡量其歷史文化價值時,你就會發現它的非同一般了。歷經百年風雨,這裡依然保留著歷史上的街巷名稱,維持著原有的街巷格局,甚至繼承了傳統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區區千余米的都天廟街上,竟然誕生了周信芳、郎靜山等諸多名人,隱藏著十余處文物保護單位和古民居……這裡堪稱主城區碩果僅存、彌足珍貴的老街區了。
而今,都天廟地區的獨特價值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一項旨在復興老街區的規劃正在編制之中,如何讓都天廟地區既能濃縮清江浦神韻,又能兼具現代化功能,成為規劃的重點。同時,如何在規劃上超越蘇州、揚州、鎮江等城市,以實現後來居上的目標,也成為規劃編制者們苦苦求索的難點。
上海田子坊
位於上海市中心的田子坊,名氣如日中天,被廣大游客們稱之為“平民的新天地”。
田子坊既是上海的時尚地標性創意產業聚集區,也是不少藝術家的創意工作基地,每天到此游玩的游客摩肩接踵。其實,田子坊只是號稱上海藝術街——泰康路上的一個街坊。
新天地給人的感覺是上海所特有的摩登、精致,而田子坊展現給人們的則是上海親切、溫暖和嘈雜。走在田子坊,迂回穿行在迷宮般的弄堂裡,一家家特色小店和藝術作坊不時躍入游客的視線。從露天餐廳、咖啡座、畫廊、手工藝品商店到眾多滬上知名的創意工作室,可謂應有盡有。但無論是招牌還是商品,每家店鋪都極力展現只屬於自己的“唯一”特性。
在這裡,中外游客都會放慢腳步,或細細品香茗、啜咖啡,或靜靜地享受都市裡弄中的市井氣息。
推薦閱讀:
安徽省文物局專家到溫泉古牌坊考察指導
唯愛舊時光 國內古鎮的“N宗最”
拆除古舊建築前應充分傾聽民意
湖州德清風格獨特館藏崛起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