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鎮:踏上“世遺”之路
日期:2016/12/14 9:46:38   編輯:古代建築史祠,沿寺塘泾兩側而建,這裡延續著香火,也誕生著文明:祠丁手裡把玩出了巧奪天工的泥人文化,118座保存完好、風格各異的祠堂見證了中華譜牒文化的發展史,祠堂建築借景造園的獨具匠心又形成了無錫的園林特色。而在這青山為屏、水街為徑、人傑地靈的古鎮老街,鴻儒白丁穿梭往來,僧道信徒參禅說法,使得這檐瓦連綿的祠堂群落間,釀酒品茶、子孝官廉、尊儒重教成為江南獨特而珍貴的地域文化。徜徉古鎮,回首數百年,不過彈指間。
惠山古鎮坐落於無錫城西錫惠山麓,京杭運河北塘段南岸,面積約1平方公裡。祠堂文化、名人文化、泉茶文化、泥人文化、園林文化、民俗文化在這裡交融共生,素有“無錫的露天歷史博物館”之美譽。清代康、乾二帝先後十四次於此駐跸,乾隆對惠山更是推崇備至,留下“惟惠山幽雅閒靜”之贊歎。五月的惠山古鎮,一如拱月的寶善橋,飛檐走角的祠堂建築,綠樹掩映的龍頭河,青磚黛瓦的民居,恰如一幅素雅的水墨畫,處處透出寧靜怡人,清秀柔美的江南風情。
自2002年啟動保護規劃設計以來,經過近十年的磨砺,古鎮形韻初顯,惠山祠堂群等一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並重新綻放光彩,2011年惠山古鎮憑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得到國內專家與公眾的廣泛認可,入選第三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當前,保護修復、旅游營運及業態布局正繼續推進,惠山古鎮正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為最高標准,以“歷史文化游學式休閒、園林式的餐飲住宿和地方特色文化產品”的業態為基本定位,朝著“無錫歷史文化的展演舞台、城市的文化休閒客廳和國內外著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標邁進。
尋根溯源惠山祠
惠山古鎮內保存著唐至民國初期的祠堂建築及遺址118處,涉及姓氏80余,分欽定官設與民間立祠兩大類別,宗祠、家祠、貞節祠、書院祠、園林祠、行會祠等10大類,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均為國內外所罕見,是研究中國祠堂文化發展史和中華譜牒文化的“活化石”,是中華兒女尋根問祖和追根溯源的精神家園,更是無錫傳統文化得以面向世界的一張王牌。
惠山祠堂祀主中有名有姓的有180多個,多為各姓歷史名人,賢臣、儒宗、名將、高士雲集,轶事典故不勝枚舉,其中位及宰相的就有春申君黃歇,唐李紳、張柬之、陸贽,宋范仲淹、司馬光、李綱、王旦,清李鴻章等9位,理學大儒有周敦頤、朱熹、張載,書畫名人為倪雲林、王绂,許多婦孺皆知的成語如“舉案齊眉”、“人傑地靈”、“司空見慣”等皆出自惠山祠祀主故事。
惠山祠堂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不僅是供奉先人、宗族議事聚會之場所,更融合了江南獨特的建築藝術和園林風格,巧用真山真水之妙,達到人與自然融洽成景。游人置身其間,步移景異,變化無窮。
人文之萃惠山傳
古鎮內隨處可見千余年來文人雅士的遺跡風骨,不論是街道、牌坊、水系、橋梁還是庭院小品、檻聯匾額、碑刻條石,無不滲透著先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體現著傳統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自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激賞惠山鐘靈毓秀、人傑地靈的詩詞書畫成為厚積千年的歷史珍藏。品讀這些作品,仿佛在與李紳、皮日休、蘇轼、楊萬裡、倪雲林、文征明、海瑞等眾多文人暢敘神談。信步於惠山古鎮的街巷裡,湧動的是尋覓和感受,呼吸的是遺韻和滄桑。
發源於此的惠山泥人、錫繡、竹刻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享譽海內外。傳承至今的惠山廟會,於每年農歷三月廿八舉行,街巷內滿目幡旗、人流湧動,舞獅子、調龍燈、踩高跷、搖龍船,場面熱烈喜慶、極其壯觀。具有惠山風味的豆腐花、油酥餅、小馄饨等特色小吃齊聚一堂,令徜徉於古鎮的游客聞香知味,體味著老惠山的風情悠悠、原汁原味的錫城市井文化魅力。
天下揚名惠山泉
江南多名泉。惠山一帶林茂石壑、泉水眾多,素有“九龍十三泉”之稱,其中以“二泉”最為著名。大文學家蘇轼多次來惠山品泉,並留下“獨攬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千古名句;明代書畫家文征明所畫《惠山茶會圖》,形象地描繪出文人雅士雲集惠山集會品茗的盛景;無錫著名民間音樂家阿炳的《二泉映月》,更使二泉池水結合這首二胡名曲名傳世界,相伴宜興的紫砂茶壺、陽羨茶區的茶葉,泉茶共舞,譜寫了惠山的泉茶文化。在古鎮內選一處水榭亭閣,或是回廊幽徑,把一盞紫砂壺,泡一碧惠泉水,看斜陽西下,優哉游哉,多少愁情煩惱盡拋腦後,說不出的閒情惬意。
名泉自古必與美酒相伴,取自惠泉水釀制而成的惠泉黃酒味美如饴,飲之回甘。唐禮部尚書、大學士李東陽有詩贊“惠泉春酒送如泉,都下如今皆已傳”。
余韻留客惠山情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錫山、惠山山麓已是無錫原始先民們聚居之地。千百年來,惠山古鎮既是無錫先民的棲身之所,也是無錫傳統文化的魂魄之居,是一個匯聚吳地民風民俗集大成的“活化石”、“博物館”。古鎮所透出的濃濃文化底蘊和溫情人性關懷,是無錫區域文明的生動反映。街區內的古園、古祠、古橋、古泉、古牌坊等眾多歷史人文古跡,歲月流轉仍然攝人心魄,為後人留下了一個解讀歷史的空間,也為城市觀照現在與未來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
延伸閱讀
●惠山祠堂群位於無錫北塘區惠山直街、橫街、惠山浜寺塘泾兩岸、聽松坊及錫惠公園內。在這0.3平方公裡區域中,文獻記載曾有廟祠、宗祠、先賢祠等118座,70多個姓氏可在此尋根敬祖。各類祠堂時間跨度達1400余年。祠堂眾多密集,悠久多樣,國內罕見。200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山老街2011年獲評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老街位於惠山直街東端。街口豎立一塊石碑橫額。正面磚刻“五裡香塍”四字,晚清窦承焯書;反面篆書“九峰翠嶂”,系邵寶八世族孫涵初所書。碑立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五裡香塍,原為無錫西門至惠山的一條大道。1976年,京杭運河無錫段改道,五裡香塍已被湮廢,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蔭大道,稱惠山直街。●惠山泥人廠舊址惠山泥人廠舊址,位於京杭大運河無錫北塘段南岸,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泥人廠始建於1957年,建築總面積1412平方米,目前保留三幢建廠初期的廠房建築,結構為清水磚混、磚木結構牆體及門頭。總留存建築面積為860平方米,是建國初期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築結構,是無錫惠山泥人唯一的泥人生產基地。
●不得不看的十大祠堂惠山祠堂中的華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簡公祠、錢武肅王祠、淮湘昭忠祠、留耕草堂、顧洞陽祠、王武愍公祠、陸宣公祠、楊藕芳祠等10座祠堂為全國文物保護重點祠堂建築。
(編輯: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