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多江河山丘的地區,地形復雜多變,城市布局多樣,道路系統也往往成不規則狀。依山築城,則主要街道沿等高線展開;沿江建市,則往往形成帶狀城市。霧都重慶即是極有特色的“山城”。

重慶位於四川省東南(現為直轄市),是嘉陵江與長江匯合處的山城,三面環水一如半島,形似秋葉一片,有詩雲“片葉浮沉巴子國,雙江襟帶浮圖關”,正說明了城市位置形狀。
重慶於周武王滅纣時,封姬姓於“巴”為巴子國。戰國秦漢時,沿江已形成背山面水的城市,以後不斷向山坡發展,但自宋至清,城的范圍基本未變。城垣在金碧山頂,傳為蜀漢都護李嚴所築。明洪武初年又修築石城,各門均有商業碼頭。
早期的重慶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商業很發達;國民黨政府抗戰時內遷後,它成為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這一時期人口猛增,至抗戰勝利時,已達100萬人以上。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府遷回南京,為了安定人心,重新定重慶為“永久陪都”,編制了“陪都十年建設計劃”。但此規劃缺乏科學性,未能獲得實施。
重慶大到規劃設計,小到建築單體設計,可以說將“因地制宜,隨坡就勢”的原則發揮到了極致,這是順應環境的設計,造就了重慶極富特色的城市形象。現在的重慶,摩登的高樓大廈與古老的民居交相輝映,城市輪廓線錯落有致,各城區隔江相望,城市空間豐富多彩,一派大都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