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廟堂(九):關帝廟

中國廟堂(九):關帝廟

日期:2016/12/16 20:08:29      編輯:古代建築史



東山關帝廟

明神宗加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使關羽從一名武將變成了人間的“帝”與“大帝”,成了朝廷和民間共同供奉的神明,於是城鄉各地出現了大量的關帝廟。

山西沁水西文興村的關帝廟位於村口的顯要位置,設有檐廊的廟門正對著村口的山道,廟裡除了供奉關帝塑像的大殿外,還設有一座戲台,屋頂上用彩色的琉璃瓦裝飾,成為村口多座廟、閣、祠堂中最講究的一組建築群體。山西介休張壁村的關帝廟也位於村口的主要位置,廟裡留存的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石碑《關帝廟重建碑記》中記載:“我等遭明末之時,賊寇生發,寢不安席,附近鄉鄰俱受侵凌。遇有賊寇來攻,吾堡壯者奮力抵敵,賊不能入。賊曰:汝村中赤面大漢乘赤馬者是何處之兵?我等曰:請來神兵剿滅汝寇也。賊自相語曰:神兵相助,村中必有善人,遂欲退去。村民說這位赤面大漢便是關帝,於是特在村口建了這座關帝廟不論這段記述是否真實,但都反映了關聖帝在廣大百姓包括賊兵心目中的神聖位置。如今的這座關帝廟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年,又經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和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兩次整修。廟有正殿三間,左右各連著一間耳房。正殿前有一座三開間的獻殿,中央開間向前突出一間抱廈。正殿與獻殿前後緊挨著,幾乎相連,原來在正殿耳房的前方分別有鐘、鼓一座,現已不存。

在鄉村的關帝廟除了數量多之外,還有一個特征是它的兼容性,即在同一座廟內不但供奉著關公,還同時供著其他神仙。張壁村的這座關帝廟,正殿中央供著關帝塑像,左右有手捧帥印的義子關平和手扶青龍偃月刀的副將周倉,這樣的布置已經成了關帝供像的標准格式。但在正殿兩側的耳房裡一間為蝗蟲廟,另一間為山神廟。浙江武義郭洞村村口那座海麟院,前廳中央供關帝其左右有土地和火德星君王靈官之像,後廳卻供著南海觀世音菩薩之像。廣東東莞南社村的關帝廟也建在村口大道的一側,便於鄰近村落村民的祀拜。這座規模不大的廟堂內,最興盛時竟供有各路神仙達36位之多。除正中央關帝及關平、周倉的塑像外,同時供著文昌帝、道教北五祖之的呂洞賓華佗先師、財神、土地公婆、子衣神等等,除此之外,庭院內還有一棵大石榴樹,石榴多子象征著多子多福,家族興旺。眾多的神仙自然迎來了遠近各村村民的祭拜。除了關帝生辰日和其他傳統節日的集中祭祀外,平日也有零星的香客。村民的祭拜分兩種形式,一種是遍拜,即首先向正廳中央的關帝祭拜,然後從正廳的左側到右側,左耳房到右耳房,門廳的左邊到右邊,即按照傳統的左昭右穆次序祭拜各路神仙。另一祭拜形工式是有目標地祭拜。求發財致富的拜財帛君,求醫祛病的拜華佗先師、醫冷大帝、生痘相公、麻痘姑婆等,求一方拜土地公土地婆,求生貴子的不但拜子衣神,記還要去庭院的石榴樹根上培一鏟土。所以每逢年節,關帝廟的管事都要預先多挑幾擔黃土在院內備用。

關帝廟的這種兼容性,與其說是關帝聖君具有的寬容,還不如說是廣大村民在信仰上的功能需求。當然也有例外的,浙江永嘉楠溪江西岸村有一座小關帝廟,位於村口的路邊,只有三間正殿前側有兩間廂房,用石牆相圍成院。由於村民求生貴子的需要,在廟裡要供奉一座娘娘神,可能考慮到關帝單獨與娘娘神共處一廳不妥,所以把關帝神像請到別處,而將這座關帝廟改為娘娘廟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