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哈薩爾古城遺址
日期:2016/12/14 18:43:2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呼倫貝爾草原的額爾古納河東岸,有一座著名的古城遺址——黑山頭古城遺址,據考證這裡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薩爾曾經的故都。
呼倫貝爾草原太遼闊了,汽車行駛了幾個小時,依然是一望無際。我們一路打聽,一路尋訪,幾乎沒人能說出古城遺址具體的路線,在黑山頭口岸附近,有一個黑山頭小鎮,小鎮邊有一片濕地旅游點,按著旅游點老板的指引,我們沿著崎岖不平的路向前,幾經周折,終於來到一座四方形的城牆遺址前。
這就是哈薩爾古城遺址,歷經近八百年風霜雨雪的肆虐,古城早已不見,只有一圈3~4米高的城牆殘基,堅實地站在遼遠的草原上,據說當年“整座城坐北朝南,分為外城、內城,城牆均為土築。外城呈方形,城牆周長2.35公裡,占地面積34.6萬平方米,城牆外有護城壕,四面設有城門,門外附設甕城、馬面,拐角處還有高大的角樓突出於牆外。內城為‘干’字形,分設正門和東西城門,內有雕梁畫棟的宮殿,外有碩大的影壁”。現存的城牆殘基為外城牆,底寬約6米,頂寬2米的梯形,這些城牆殘基如臥龍般悄無聲息地鎮守著這裡,等待著主人後代的造訪,也給他們留下了一個曾經輝煌的家園。
哈薩爾生於1164年,比成吉思汗小兩歲,是他的大弟弟,少年喪父的悲慘經歷鑄就了他堅韌不屈的性格,他骁勇善戰,對成吉思汗忠心耿耿,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以至征戰與中原及歐亞大陸的戰斗中,哈薩爾一直與成吉思汗並肩戰斗,是成吉思汗最得力的助手和親兵衛隊,由於他卓著的戰功,在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把額爾古納河流域這片廣袤的草原分封給他,並封給他四千戶。從此,哈布圖·哈薩爾及其後人在這裡繁衍生息,這片土肥水美的草原養育著哈薩爾的後人。十幾代過去了,由於歷史的原因,哈薩爾的後人一半留在呼倫貝爾,另一半開始了遷徙,他們翻越了大興安嶺,來到了嫩江流域,號稱“腦溫科爾沁”,即是“嫩科爾沁”,這就是科爾沁部落,如今的科爾沁人遍布各地,包括現在內蒙古的通遼市、興安盟、部分赤峰市等科爾沁左、右翼前、中、後六旗,烏蘭察布市的四子王旗(四子王部落)及吉林省的前郭爾羅斯自治縣、杜爾伯特旗,歷經幾百年,這些蒙古人仍稱自己是哈薩爾的後人,他們傳唱成吉思汗偉績的同時也傳唱著哈薩爾的功勳。
漫步在古城遺址的城牆殘基上,城牆上下都已經長滿了草,草原上的風亦如幾百年來一般,勁力地吹著古城和一同來探尋的我們,遙想當年在這無垠的草原上,建此古城的艱辛,也可見得此古城主人的高貴,盡管繁華已成過去,後人卻遍布草原,仰望藍天白雲,似乎看見她們微笑著鳥瞰古城後人幾百年的歷程。
古城旁邊有一個古城小村,他們在古城附近放羊、放馬,說起古城,村民的臉上立即露出自豪,他們親切地稱這裡為“哈薩爾親王古城”。我看著這些村民心中湧動著感激,如果他們每人挖一鍬土,這裡是不是早就夷為平地。
離開古城前我照了很多照片,回來後看了都不可心,覺得沒有一張照出古城遺址的全貌,更沒有照出古城遺址的雄勁風采,其實遺址除了城牆殘基幾乎什麼都沒有了,我不滿意自己的攝影,是因為古城在我心裡依然宏大,依然壯麗,依然矗立在呼倫貝爾草原深處,甚至矗立在科爾沁人心中。
推薦閱讀:
福建莆禧古城
鼓樓 寧波人的懷古之情
汕頭市千年古鎮銅盂
安豐青石板古街的平仄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