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鶴山凌村兄弟義士坊的往事

鶴山凌村兄弟義士坊的往事

日期:2016/12/14 18:43:24      編輯:古代建築史

牌坊上刻著“谏議大夫”

牌坊上刻著“谏議大夫”

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鋼筋混凝土牌坊,就是當地人稱的“兄弟義士坊”

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鋼筋混凝土牌坊,就是當地人稱的“兄弟義士坊”

    在鶴山市址山鎮四九村委會凌村有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鋼筋混凝土牌坊,這就是當地人稱的“兄弟義士坊”。每年,都有不少海內外人士來到這裡瞻仰這座牌坊;凌村兄弟義士牌坊還曾上過中國郵政出版的郵票,可見牌坊的影響力。而這座牌坊的由來則要追溯到中國歷史上的南宋末年……

    它是當地陳姓族人在南宋政權危難之時,勇於參與救亡圖存義舉的見證;它向人們講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愛國往事……

    兄弟義士牌坊幾經翻新重建

    325國道從開平往廣州方向行駛,我們沿路牌來到鶴山市址山鎮四九墟,沿著四九墟向東走3公裡左右,便到了四九村委會的凌村。

    據當地陳姓後人陳積柱介紹,凌村立村於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最早來這裡立村的是凌姓,所以這個村後來就叫凌村。“陳姓約在1220年前後來到凌村,落戶凌村的陳氏是南宋進士、谏議大夫、抗元英雄陳鳳台的後代,”他說,“現在村裡的陳姓,包括五邑地區的絕大多數陳姓都是陳鳳台後代的後人。”

    在凌村村口的一所小學操場旁邊,矗立著一座鋼筋混凝土牌坊,這就是當地人所說的“兄弟義士坊”。

    記者了解到,該牌坊寬6米,高6.5米。記者看到,牌坊是四柱三間三樓,用混凝土搗制的仿木建築。牌坊的主樓和次樓屋脊兩端,分別塑有吻獸裝飾。柱為方柱,柱腳的正面和背面有四對抱鼓。牌坊的正面中間有“聖旨”二字,兩旁分別寫著“兄弟忠勳”、“勤王義士”;背面中間為“谏議大夫”四字,兩旁則為“崖山特旌”、“忠義流芳”字樣。

    陳積柱告訴記者,“從被當時的皇帝發聖旨修建到現在,這座牌坊幾經翻新重建。”據介紹,凌村牌坊初建於南宋末的祥興元年(1278年),至明朝嘉靖24年(1545年)重建,清朝康熙45年(1706年)重修,都還是木結構。後又重建,建成現在的混凝土仿木結構。從初建時計起,這座牌坊已有700多年歷史了。

    據了解,1983年,當時的鶴山縣人民政府把它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撥出專款將它修葺一新。

    皇帝降旨建牌坊旌表忠義之舉

    據凌村陳氏後人陳直順介紹,南宋末年,元兵占領臨安,俘虜了宋恭帝(德祐皇帝),南宋政權基本瓦解。

    但是,以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為代表的一大批文武官員組織了歷時五年的悲壯慷慨的抗元斗爭。祥興元年(1278年)6月,陸秀夫、張世傑保護著南宋皇帝乘海船撤退到新會崖山。同年12月,文天祥在海豐五坡嶺兵敗被俘遭囚。崖山便成了南宋政權的最後一個據點。

    “址山凌村有陳元輔、陳英輔兄弟二人,捐糧幾千石(擔)運到崖山支援宋軍。”陳直順說,“這一行動,對於南宋帝昺政權及其20萬軍民無疑是雪中送炭,被認為是忠義之舉。”

    後來,宰相陸秀夫請皇帝降旨,命當地縣令在凌村建造一座牌坊來表彰陳氏兄弟的忠勳,就是現在所看到的兄弟義士牌坊。“所以,現在凌村牌坊正面中央,原題有‘聖旨’二字,表明是奉旨建造。兩側橫匾,分別題上‘兄弟忠勳’、‘勤王義士’四字。”他說。

    兄弟義士先輩忠烈

    “凌村陳氏兄弟的義舉,要追溯到陳氏兄弟,也就是我們先輩的祖上南宋進士、谏議大夫、抗元英雄陳鳳台了。”陳直順表示。

    陳直順說,南宋孝宗時,陳鳳台與外父方俞平同朝為官,陳邝兩家位高權重,可是樹大招風,奸佞眼紅。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元攻宋,翁婿“上緩金伐元疏”,被奸臣乘機誣陷,宋帝拒納谏,邝陳兩家一損俱損,同時被貶辭朝南遷。“陳鳳台的後代從南雄遷來凌村。陳元輔、陳英輔兄弟認為陳家世受國恩,應該對危難中的南宋王朝竭力支持,故有捐糧之舉,並因此受到封贈。”他說。

    “在危難之時,宋帝加封陳鳳台七子陳仁長子凌村始祖汴南(諱洛,字珠士,號汴南),以先祖陳鳳台之職賜進士出身封‘谏議大夫’,以‘聖旨’刻於牌坊之上,是對陳鳳台歷史功績的肯定。”陳直順表示。

推薦閱讀:

安徽運漕古鎮的袁公館

珠海斗門老街

東莞千年古村 中堂鎮潢湧村

宜賓古城的墮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