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
二、飽含傳統風情的民居
中國城市中的傳統民居建築區通常都要特意留出通道。以便人們出人這種通道的名稱,可用“南巷北胡同”來概括。那麼提起北方的胡同,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
構成中國北方胡同的“細胞”,是一座座左右相鄰接的宅院。在這些宅院中,屬四合院最能體現出中國北方傳統民居的特色。四合院是中國華北明清時期住宅的典型,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四合院歷史久遠,至遲到漢代便已逐步形成,唐宋時已廣泛使用。到明代則已臻
完善。現在北京存留的大都是清代建造的四合院。“四合”是指東南西北四面的屋子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當中有院,所以叫“四合院”。四合院按規格可分為多種,如“大四合”、‘“小四合”等,房屋和院落按照南北縱軸線對稱布置。四合院的院子比例大小適中,冬天可允許日照入室,庭院又可作為戶外活動場地,這種平面布局和建築做法都考慮到了適應北方比較寒冷干燥的氣候。大型的四合院按南北軸向可達三進院乃至五進院,橫向也可以並列院落。四合院結構方整,院子四周由房屋牆垣包圍,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居住環境,這既符合中國傳統家族的形式和過去封建社會家庭生活中要區別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要求,
又給人以安全、和諧、寧靜之感,是和平、安詳、幸福生活的象征。四合院的房捨往往遮
蔽在高大的槐樹、榆樹、杏樹下,綠蔭掩映,人們還喜歡在院內栽上紫丁香,以取“紫氣
東來”的祥瑞之意。而雕飾講究的影壁、院內陳設著的大魚缸和盆景花草,無不讓人對四
合院發出羨慕的贊聲。幽閒的情調,寧靜的氣氛,舒展的起居,寬敞的院落,從容的四時,這一切構成了四合院的神韻。
在中國、建有“影壁”的傳統民居不僅限於北方的四合院,其他地區的民族傳統建築
中也可以發現它的“蹤影”,雲南白族的村寨就是一例。白族人的傳統民居,多為獨立的封閉式住宅,四周圍有高牆,一家幾代全居住在內。房屋的形式都是方方正正的,稱為“方樓”,其布局多為“三方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式。這些房子的朝向也很特別,都是坐西朝東.以適應這裡常年偏西大風不斷的氣候,門樓內則都建有一堵類似於北方四合院裡的影壁結構的照壁。又稱“風水壁”。照壁作為白族人建築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增強空間層次感的效果,使人不致對門內院落屋宇一覽無余。白族人素有喜愛美化自己住宅的傳統,除了在照壁上繪畫之外,還要用木雕、石雕、彩泥塑和水墨畫等對房屋建築加以精心裝飾,表現了白族人的高超技藝和愛美心理。庭院之內再栽竹插柳,種樹養花,使整座住宅綠葉掩映,恬靜幽雅.令人賞心悅目。
北京胡同趣談
北京城裡的胡周既反映了這個城市的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當地的社會風情,因而被稱為北京市民生活的百科全書。有人還總結出了北京城的許多“胡同之最”,其中包括最短的胡同是琉璃廠東口的一尺大街,長僅十余米(現已並入楊竹梅斜街);最彎的胡同是珠市口西南面的九彎胡同,呈九曲回腸之狀。實際上有13個彎;最窄的胡同則當數錢市胡同,最窄處只有40厘米,兩人相遇的話,須得有一個退到住戶的門洞裡。另一人才能過去。北京胡同的名稱也五花八門,很有講究,許多名稱中還蘊含著珍聞典故。有的胡同因人而得名,如劉蘭塑胡同;有的因形而得名,如小扁擔胡同、狗尾巴胡同;兵馬司胡同、帥府胡同等,則說明這裡過去是衙門府庫的駐地。最美的胡同名,當數“百花深處”胡同,相傳明代萬歷年間(1573-1619年),有張氏夫婦在此一帶種菜為業,漸有積蓄,遂養花開園,終成一景,胡同就此而得名。還有人曾專門以北京約胡月名編成謎語:北京城的胡同中,誰最重、誰最輕、誰最黑、誰最白?謎良分別是鐵獅子胡同、燈草胡同、煤渣胡同、干面胡同,聽來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