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聊城
日期:2016/12/14 18:39:24   編輯:古代建築史 聊城,位於山東省西部,下轄東昌府、臨清、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8個縣(市、區),面積8590平方米,人口560萬,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聊城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期,這裡就是東夷人生活的地方,五帝時代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就發生在這裡。著名的景陽岡龍山文化城,面積39萬平方米,是迄今黃河流域發現的最大的一座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址。該城還有兩座邑城拱衛。茌平教場輔龍山文城也很有名。該城面積與景陽岡龍山文化城接近。在其二級城尚莊龍山文化城出土了上乘的陶器。茌平、東阿、陽谷等縣發現的成組分布的龍山文化城址,引起了史學界的廣泛關注,成為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區。
聊城古跡眾多,地上、地下文物資源都很豐富。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0余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清鈔關,在明朝萬歷年間所收關稅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所收稅金占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是明清時期漕運繁榮的見證。臨清鈔關建築保存基本完好,是現今全國保存的惟一一處運河鈔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曹植墓,位於黃河岸邊的魚山西麓。在僅存的幾幢古碑中,隋朝的神道碑甚為珍貴。碑文書體雜用,結構嚴謹,字體奇異,筆力遒勁。位於聊城東關古運河西岸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陝會館,是清代山西、陝西商人為“祀神明而聯桑梓”集資興建而成。該館在建築、雕刻、繪畫、書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400余處各級重點文物象一顆顆明珠,點綴在魯西廣袤的大地上。除了這些古建築、遺址外,還有上萬件珍貴的館藏文物。它們雖經歷史滄桑,仍光彩照人。如:出土於高唐縣固河漢墓群中的綠釉陶樓,高140厘米,分4層,結構嚴謹,氣勢雄偉,現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聊城文化絢麗多彩,文化藝術種類繁多,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聊城是著名的雜技藝術之鄉、京劇藝術之鄉、民間剪紙藝術之鄉和民間書畫藝術之鄉。早在漢末,雜技馬戲已在聊城一帶盛行。“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既是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又是“斗雞”、“走馬”、“跳丸擊劍”的高手。他“斗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徙封東阿王後,他過著“任性而行”的生活,整日飲酒、斗雞、跳丸、擊劍。在對曹植墓考古發掘時,清理出蒜頭形的五花石球一個,即是曹植生前“跳丸”所用之物。
“跑馬賣解上大桿,刀門羅圈流星鞭;走江行會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從這首在雜技藝人中至今流傳的歌謠中,可以看出曹植在中國雜技藝術發展史上的地位。聊城木版年畫的生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聊城木版年畫內容豐富,構圖簡潔,整體感強,人物造型豐滿質樸,線條剛勁、流暢,色彩柔和。清代聊城與濰坊楊家埠並稱山東兩大民間畫市。1994年1月,茌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之鄉”。高唐是國畫大師李苦禅的故鄉。1997年4月,高唐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運河經濟的繁榮,帶來了臨清市井文化的發展。19世紀末,京劇藝術隨商業活動進入臨清後,便很快扎下了根。20世紀20年代,臨清的業余京劇組織已有很大的發展,票房達十余處,票友遍布全城,許多京劇藝人來此獻藝。著名京劇劇目《陳三兩爬堂》、《連升三級》、《九江口》等,均是以舊時臨清的人或事創作而成。1991年,在全國業余京劇愛好者清唱大賽中,臨清代表隊大爆冷門,一舉奪得團體第二名。山東諸多曲種源於聊城,至今仍廣為流傳的有山東大鼓、山東快書等。山東大鼓源於魯西北農村,有北口、南口之分。南口中影響最大的白妞(王小玉)是范縣人。晚清劉鹗在《老殘游記》中,對她出神入化的演技及說書盛說做了精彩的描述。山東快書是由十余落第舉子所創。1826年,他們自京都乘船返鄉雨隔臨清。落第後的惆怅,使他們愈發對現實不滿。他們便以民間流行的武松故事為依據,你一言,我一語,共同編成了唱本《武松傳》。作者之一的李長清,把唱本帶回茌平,傳給他的表侄傅漢章。十年後,傅漢章在曲阜孔林前的“林門會”上,打場子說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和歡迎。武術中的查拳、潭腿也源於聊城。查拳又名回民拳,因源於冠縣回民聚集的張尹莊而得名。潭腿因源於臨清龍潭寺而且以獨到的腿功見長得名。在宋太祖時的天下比武大賽中,臨清潭腿雄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