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建築的戶牖之美

古建築的戶牖之美

日期:2016/12/15 0:36:33      編輯:古代建築史

最早知道門與窗的關系是讀錢鐘書關於《窗》的一篇散文。文中是這樣說的:“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門,而不開窗的屋子我們還看得到。這指示出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門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種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鳥窠獸窟,准備人回來過夜的,把門關上,算是保護。但是牆上開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氣,使我們白天不必到戶外去,關了門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裡因此增添了意義。”自從讀過這篇文章之後,我便留意起門和窗來,尤其是近些年。

開封有很多遺存的古建築,宋代、元代的都有,至於明清的就更多。在這些古建築中,門和窗尤其精美。精美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如果把整個房子比喻成一本書,那麼門和窗就是這本書精美的扉頁。如果把整個房子比喻成一棵樹,那麼門和窗就是這棵樹的花朵。當然,門窗的形制、樣式各有不同。透過這些形制、樣式的不同,我們可以感受到門和窗在一幢建築中的奇異色彩。

門和窗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格扇門,檻窗、橫披窗、支摘窗、直棂窗、牆窗。格扇門也稱格子門,一般多用在宮殿和寺廟大殿上或者規模較大、較為講究的住宅廳堂。根據清華大學樓慶西教授在《中國古代建築裝飾五書》上介紹,格扇門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主稱為格心,用木棂條組成格網,用以糊紙或綢絹,是格扇的采光部分;下部為裙板,格心與裙板之間為絛環板。一扇格扇門四周用木框組成框架,框架左右的立框稱邊挺,上下橫向的邊框稱抹頭或者叫“”。格扇門由格心、裙板和絛環板幾部分組成,抹頭從上到下有好幾道。因此,一扇格扇門的高低和復雜程度就看有幾道抹頭而定。最簡單的只有兩道抹頭,中間也不分格心和裙板,從上到下都用木棂條組成格網,稱落地格扇門。最復雜的是六抹格扇門,除格心、裙板外,上中下各有一塊絛環板。格心上有木棂格網,裙板和幾塊絛環板上都有木雕裝飾,看上去自然華麗,當然也相對堅固。就開封而言,最出名的應該是朱仙鎮清真寺的格扇門。表面看起來,這裡的格扇門並無特別之處,格心、裙板、抹頭一應俱全。但細看這格扇門的格心處,你會發現其格心裡的驚艷。原來,格心裡面糊的既不是紙也不是絹,而是大片的魚鱗。魚鱗每片約8平方厘米,共720塊。據悉,它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更為奇特的是,不管白天的陽光還是晚上的燈光,只要透過魚鱗就能折射出七色光彩。至於這麼大的魚鱗來自哪裡,至今仍是個謎。

檻窗的形式和格扇基本相同,區別在於檻窗只有格扇的上半部而沒有下面的裙板。因安裝在兩根立柱之間的檻牆上,故稱檻窗。檻窗也是幾扇並列安裝在柱間的,多與格扇門並列使用。一幢殿堂正面幾開間,中央開間立格扇門,兩側開間用檻窗。檻牆高度與格扇門的裙板相當。這種檻窗在開封現存的古建築中比較常見,古吹台上的御書樓格扇門兩側就是這種檻窗。另外,劉青霞故居各個主側房也能看到這種檻窗。

橫披窗也有叫臥窗的,一般情況下安裝在格扇門和檻窗的上部,是房檐到格扇門之間的過渡。是否安裝橫披窗要看立柱的高度,由於格扇門和檻窗不能太高,所以就需要在格扇門和檻窗的上部安裝一個橫向的窗子,這個窗子叫橫披窗。橫披窗一分為三,每一塊的邊框之內用棂條組成格,格紋和格扇、檻窗一樣。在開封現存的四合院中,主房前牆上能看到這樣的橫批窗。

支摘窗也是安裝在牆上的一種窗,形式與檻窗不同,分上下兩個相等的部分,和裡外兩層組成一組。上扇的外層裝棂格糊紙,可以用支桿支起來,裡層糊紗,既透氣又透亮。下扇外層裝棂格糊紙,可以摘下,裡面裝玻璃采光。上下部分一支一摘所以稱支摘窗。這種形式的支摘窗以前在很多住宅上都能見到,只是現在比較少見了。

直棂窗比較常見,很多民間建築和宮殿的次要建築安裝的都是這種窗。一般情況下,都是直棂木條豎向排列,中間加一道或兩道橫“”。

牆窗是最要理解的一種。簡單地說,牆窗就是在牆上挖個洞或者預留一個洞口,並把它裝飾成窗子就叫牆窗。古代把開在牆上的門叫“戶”,牆上的窗叫“牖”。房屋的戶牖就是門窗。牆窗也稱牖窗。牆有房屋之牆和院牆之分,大多數情況下,牆窗是指院牆之窗。有一種例外,就是在廟堂或住宅房屋上,外形比較規矩,或長或圓或方。窗框內用木棂分格、糊紙或裝玻璃的典雅小窗也叫牆窗。由於這種小窗外形裝飾比較典雅精致,所以很多人便叫這種窗為花窗。這種窗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七號樓南牆和北道門街56號院一棟建築上表現最為明顯。河南大學明倫校區七號樓南牆的牆窗為4個圓窗,北道門56號院的牆窗為一個拱形窗。

老子在《道德經》上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其意大概是說,蓋房子必須要留有門窗,有了門窗房子才有用的價值。由此,我也進一步推論,戶牖之美也是生活之美的另一種點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