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鎮地處浙閩贛三省邊界,素有"浙西南鎖鑰"之稱。交通便利,205國道穿鎮而過。鎮轄面積66.7平方公裡,10876人口。與周莊、同裡、烏鎮等著名古鎮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識。它和那些江南水鄉古鎮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甚至帶有幾分神秘。
公元878年黃巢起義軍攻打福建,被浙閩邊界的仙霞嶺阻擋,於是“刊山七百取建州”,在崇山峻嶺間開辟了這條仙霞古道,使旁邊的小鎮有了歷史記載。北宋時在浙江南部設都44個,這個小鎮排行28,當地人稱“廿八都”。
人們一直用“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來形容廿八都的戰略險要,這不僅因為她地處閩浙贛三省的交界處,更因為她有安民、楓嶺、六石、仙霞四道關口,易守難攻而變得聲名赫赫。
歷史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在隸屬於浙江省江山市的廿八都是憑借仙霞古道才繁榮起來的。在1932年公路沒有修通前,仙霞古道是福建浙江之間的唯一通道。鎮南的浮蓋山,是仙霞古道的入閩端口,《徐霞客游記》中稱之為“怪石拿雲,飛霞削翠”。明朝末年,鄭成功的父親也是由這條古道退兵福建進而退守台灣的。後來清政府為防范明軍的反攻,在全國
各地招募了1500名士兵駐扎在廿八都南面的楓嶺關口。
有了軍隊的駐扎自然帶動了商業的發展,廿八都逐漸演變成一個移民城鎮。
中華文化歷來以宗族脈絡繁衍,在中國地域中,一個村莊往往就是一個姓氏。張家村,李家莊,王家屯。但始於唐代,繁盛於明清的小小古鎮廿八都,總共一萬人口,卻有142個姓氏,13種方言。
鎮內的建築依古道兩側而建,北為浔裡街,南為楓溪街。整個古鎮由此呈走廊型不規則的團塊結構 。古鎮在清同治年間處鼎盛期,光飯鋪酒店就有50多家,南北雜貨批發商有40多家。?
廿八都古鎮是座露天的民間文化博物館,像個猜不透、看不盡的歷史大迷宮。要體驗,要感受,請走一口(游客北入口),沿三線(濱水線、浔裡古街線、巷道線),觀賞七大節點(游客中心區、文昌宮區、姜守全舊宅區、關帝廟區等),參觀十三個陳列館(東岳宮、武官衙門、文昌宮等)。
地處偏遠的廿八都人雖然靠著古道經商致富,但眼睛始終盯著京都,巴望子女學而優則仕。於是建造文昌閣,便成了這個百姓之鎮的集體安慰和夢想的寄托。
廿八都民風民俗:
廿八都的舞龍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一般以七節、十三節的紙龍(青龍)為主,每年的正月,廿八都龍一直舞進農家、店鋪裡,以求避邪祛瘟。此次表演的四條廿八 都龍是根據山區特點,小巧靈動,以小取勝。時而是一字長龍、雙龍戲珠;時而又 盤龍對珠,變幻莫測。雜在其間的四獅疊塔,結合了南獅的特點,點、跳、撲、打 ,飛、挪、動、騰,盡情演繹紅(紅紅火火)、黃(吉祥如意)、青(清清潔潔)、綠( 綠水長流)的五彩生活。
由扮作關帝、財神領路的高跷隊來了。令人驚奇的是,隊伍中有兩位老人都已74歲,他們從14歲起就開始踩高跷,踩過廿八都滄桑的古街,也踩出生活的融融樂趣。旱船隊的姑娘們頭戴花冠,身披錦繡,鳳冠蟒袍、大紅大綠地搖擺走來。據當地的楊慶山老人介紹,旱船、高跷本源於河南等北方地帶,由於歷代駐軍、商賈曾雲集於廿八都,旱船、高跷遂漸漸興起。在高跷和旱船中,一些龜、蝦、魚燈的扮演者插诨打科,令人忍俊不禁地笑啊笑,整條街成了沸騰、歡樂的河。
“咚咚咚”,在一陣緊鑼密鼓後,廿八都燈陣以其布局奇異、變幻莫測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時而燈於陣中,陣依燈行;時而陣走燈行,燈移陣變。內有“長蛇陣”、“穿溝陣”、“梅花陣”、“羅漢陣”等形式,激情奔放地為人們演繹了一場光怪陸離、眼花缭亂而又蘊含廿八都古老文化積澱的舞姿。
馬頭牆是廿八都民居最富有表現力的地方之一。它隨屋頂的坡飾層層疊落。般迭落二至三次,每層在牆頭上用小青瓦做成短檐和脊,脊上青瓦豎立排列,盡端處起翹反卷。脊下兩側是短短的瓦珑,溝頭滴水,一應俱全。這種逐層迭落的山牆當地稱之為{三花山牆}或{五花山牆}。這種馬頭牆形式的山牆最重要的實用功能是防火,以免一家失火,殃及鄰宅,故又稱為{封火強}或{風火牆}。馬頭牆的盡端通過磚疊澀挑出牆面,這疊澀的部位當地稱之為樨頭,也是住宅外牆裝飾的重點,常常裝飾各種各樣吉祥圖案和花飾。
廿八都特產:
板 栗:品種多,色味獨特,果仁中含蛋白質鈣磷鐵及多種維生素
山 藥 :山藥有健脾、除濕、補氣、益肺、固腎、益精的功效,山藥含有可溶性纖維,能推遲胃內食物的排空,控制飯後血糖升高。 還能助消化、降血糖。
臍 橙:果形端正,果色橙紅,皮薄肉嫩,無籽汁濃,清甜適口。
另外茶 葉、毛 竹、杉 木也是廿八都的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