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哲學思想已經深入中式建築的骨髓,就我看來,或許這正是中式建築的思想內核,而不同的地域人文風情和時代特征,正熏陶和構建了不同的建築流派和時代印記。以下是對中式建築思想內涵和風格特征的分析,管窺之見,本文將分五個部分一一論述,請大家批駁。
1、“融”的思想內涵和表現形式
融的思想源起於道家的“師法自然”哲學思想,“自然”好明白,“師法”是什麼,簡單地說“師法”就是效仿,往深地說就是順從。道家講求什麼上善若水,我個人不敢苟同。要知道建築是因應自然但又超於自然的。因此,不是一味地順從,而應該是雙向的,互動的,舉例來說就象兩種不同的液體,是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
同西方建築的表現個性與張力的設計思想基礎不同,中式更講求因地制宜,融合與和諧。這樣說只是在初級層面,更深一層,則表現為在遵循自然法則的前提下,更好的把握和運用自然以達到利身的目的。這也正是風水學堪輿學在中式建築中大行其道的原因。
2、“序”的思想基礎和表現形式
毋庸質疑,對中式建築影響和沖擊最大的還是儒家文化。孔子曾言“任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是儒家思想對建築和山水文化的理想化表述。但儒家思想從本質上說還是實用主義的,因為它最主要的目的是社會生活中建立相應的秩序和規則。而這在中式建築中被廣泛地應用和推廣,例如在故宮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規格設置,以及九、七、五的分制,另外傳統民居四合院中的正房,西庑東庑等的規劃等。無不顯示出“序”的思想和意識。
3、“頤”
我曾一度對西方的矯飾主義(如巴洛克、洛可可等)持批判的態度,因為我總覺得,矯飾主義過於注重建築本身的主體的視覺感受和作用而忽略或減弱了人——這個建築的主人的意義,忽略了建築最終是為人服務的最終意義。
但是西方建築的建築哲學思想有一點是可圈可點的,那就是無論是個性的張揚和建築的張力都是圍繞建築的主人來表現的。而中式建築的主旨往往是建築本身,而人在整個建築中是從屬於建築的。這也或許是中式建築數千年亘古不變的原因。
但是在認真學習了中國民居的建築特色後,卻突然發現,原來不是這麼回事。中式建築雖然缺乏個性和張力,但同樣是注重個性,尤其是注重發覺深層次的人文意境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那就是中式建築是最注重養生的,這一點無論是在帝王府第還是傳統民居中都發揮的淋漓盡致。雖然在建築的表現形式上缺乏創新,但從養生學的角度上,卻是非常注重的。而這正是中式建築“頤”的思想內涵。
4、“蓄”的設計思想和表現形式
中式建築更注重內斂,在細節上講究莊重地優雅,不奢華,不張揚。在空間上的講究靈動,雖活力但不開放……如空間的圍和結構和院落重疊等。
5、“和”的藝術形式與思想內涵
和是中式建築的主要表現形式和規則。和不僅僅表現在內和,講究空間與造型的匹配和統一,更講求建築與山水,大氣陽光的和諧與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