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記者從塘沽博物館獲悉,剛剛結束的全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侵華日軍“北支那木材株式會社”、塘沽“日本大院”列為文物保護目標單位。這些遺跡見證了日軍侵華歷史。
海河岸邊有一座紅磚砌就、上下兩層的炮樓,它是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北支那木材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木材株式會社”)南圍牆炮樓,用來防守“木材株式會社”大院的安全。“木材株式會社”是日本侵華戰爭之初,應侵略需要而成立的。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的第三天,數萬日軍從渤海灣登陸、占領塘沽。為阻日軍自由進出渤海灣老航道,國民黨軍隊在海中布置大量磁性水雷。這種水雷專門對付鐵殼軍艦,令日軍恐懼不已。為應對磁性水雷,日本人在海河邊成立“木材株式會社”,用來生產舢板、木船以及滑翔機、一次性木制飯盒等軍用裝備。如今炮樓在默默訴說著日軍侵華惡行。
提起塘沽“日本大院”,很多人會想起《塘沽協定》。塘沽博物館研究員王利告訴渤海早報記者,《塘沽協定》就是在“日本大院”簽訂的,背後是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抗日壯舉。1933年3月,日本侵略軍攻占熱河,進攻長城各關口。宋哲元指揮國民革命軍第29軍拼死抵抗,電視劇《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講述了這段壯烈的歷史,劇中還多次提到塘沽。由於中國軍隊和日軍在長城一線僵持不下,雙方在塘沽“日本大院”簽訂《塘沽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