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海寧鹽官 陳家洛與乾隆一同觀潮的地方

海寧鹽官 陳家洛與乾隆一同觀潮的地方

日期:2016/12/14 9:54:29      編輯:古代建築史

錢塘潮

    明朝末年有位叫做馮夢龍的人,出身蘇州名門望族,在科舉上屢試不中,到了五十七歲才被補為貢生,四年後終於升任福建壽寧知縣,在本該退休養老的年齡為朝廷發揮余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生創作、搜集、整理、編輯了大量作品,涉及小說、戲曲、民歌、歷史、實事等諸多領域,其小說集“三言”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他被後人冠以文學家、戲曲家。也是這個人,在《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樂小捨棄生覓偶》的開篇中說:“從來說道天下有四絕,卻是雷州換鼓、廣德埋藏、登州海市、錢塘江潮。這三絕,一年止則一遍。惟有錢塘江潮,一日兩番”,其中前兩個作為民間儀式已經失傳,海市蜃樓是可遇不可求的,於是錢塘江潮就成為“天下四絕”中最易得見的了,觀潮的最佳地點是如今海寧市鹽官鎮的錢塘江邊地段。

    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海鹽、由拳之地置鹽官縣,屬吳郡,隸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唐武德七年(624)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復置鹽官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鹽官州,天歷二年(1329)更名為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縣,隸屬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升為州,民國元年(1912)又改州為縣,直屬浙江省。其州治或縣治一直都在今天的鹽官鎮,直到一九四九年六月,縣政府移駐硖石鎮,是為今天縣級市海寧的政府所在地。

    海寧及鄰近地區,處於錢塘江口一帶,錢塘江入海口是內窄外寬的喇叭型,每天兩次的海水漲潮在越來越窄的河道中潮水越來越高,很容易形成海水倒灌。海寧鄰近的平湖,在東漢永建二年(127)縣治陷為當湖,不得不遷移縣治;到明宣德五年(1430)析海鹽四鄉重建縣時,因其地漢代陷為當湖,“其後土脈墳起,陷者漸平,故名平湖”,或許就是錢塘江潮泛濫的佐證。

“魚鱗石塘”

    於是自古就有在錢塘江畔加固河堤的記載,具體初次開建時間不可考。唐開元元年(713)鹽官重築“捍海堤”、宋嘉定十五年(1222)加築鹽官古塘“海晏塘”、元泰定四年(1327)造木櫃囤石修堵鹽官海塘岸等,因每日兩次海潮沖擊,所築堤壩屢毀屢建。如今所存的岸堤是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起築、乾隆四十八年(1783)完工的。那時沒有鋼筋混凝土技術,為解決江水流沖刷、掏挖塘身造成的堤壩崩塌,用最具粘性的糯稻米打漿、灌砌長方形條石之間,再用鐵锔扣榫將條石連接固定,頂部使用鐵錠扣鎖,塘身後加幫土墩。從側面看條石疊砌的塘身,層次排列如同魚鱗,遂有了頗浪漫的名字叫做“魚鱗石塘”。

    這條清代前期修築的海塘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每天要經受兩次海潮沖擊,每次沖擊塘身每平方米必須承受六噸左右的壓力,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號稱“捍海長城”。錢塘江古海塘保存最完好的是鹽官段的海塘,號稱與長城、古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現在是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潮每日兩次,逢每月農歷初三、十八的天文大潮則水勢更為洶湧,每年以八月十八為最。自古容易引發自然災害的錢塘江潮,也是相當雄渾的自然奇觀,最好的觀潮地點就是錢塘江的鹽官水段,如今沿著魚鱗海塘修建了“觀潮公園”。筆者此番是在農歷四月十六到鹽官觀潮的,從上海出發往杭州方向,沿著杭浦高速(G92)到鹽官出口下,僅一兩公裡就能到達觀潮公園的“觀潮門”。

    中午的潮汛沒有到來之前的時間,可以在江邊走走,除了雄偉的海塘,還有不少值得觀看的景致。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塘邊一座閣樓式的六邊形七層古塔,名叫“占鳌塔”,為明萬歷年間始建的鎮水塔,以期壓住鳌魚使之不能興風作浪。現存的塔身顯得很新,沒有資料顯示此塔有過重建記錄,但塔前伫立的舊塔剎上有著道光年的字樣,至少證明該塔那時曾再建過,至於道光年間的塔剎何時何故落地就不得而知了。

    沿著海塘邊,還有乾隆帝的手植樹、毛澤東的觀潮亭等與名人緊密相關的人文景觀,都是駐足觀潮的好地方,江澤民、李鵬的手書刻石也值得一看。

候潮門

    西側海塘不遠處有座“抗日烈士紀念碑”,是為紀念抗日英雄褚台夫烈士而建。褚台夫是鹽官鎮人,一九一八年出生,後考入中央陸軍軍校,並以優異的成績保送西南航空學校深造,又選派去美國航空軍官學校深造。抗日戰爭時期,他回國後他加入了美國名將陳納德的十四航空隊,一九四四年六月七日褚台夫上機參戰,在石堰鄉麒麟寺附近不殉遇難。次年海寧縣政府及各界民眾在烈士故鄉建造了紀念塔,一九六九年被毀,二零零五年重建。舊塔的銘文被找到嵌在新塔上,由那時浙江著名的許祖謙先生撰文並書。許祖謙先生是同盟會成員,曾陪同孫中山先生觀潮,後來成為報業名人,曾擔任《杭州報》經理。褚烈士紀念塔旁邊是報業巨子史量才先生的墓碑,他一生致力於文化、新聞、慈善事業。一九一二年他接辦《申報》,使報紙銷量達十四萬份之多,成為國內最有影響的報刊之一。史先生一九三四年十一月自杭州返回上海途中,在海寧翁家埠大閘口被地方匪徒襲擊殒命,但後來沈醉供認此舉為軍統前身的特務處所為。墓志銘也是許祖謙先生所撰,“史量才先生紀念碑”和落款是蔣百裡將軍的手筆,這樣一文一武兩個人為史量才先生撰寫墓碑,可見這位報業巨子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大。

    蔣百裡將軍是中國軍人的驕傲,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九三七年他最重要軍事論著集《國防論》出版,提出了抗日持久戰的軍事理論,中國抗戰中以空間換時間、開戰上海等戰略都是以此為藍本的,該著扉頁題詞是:“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豪邁和自信溢於言表。蔣百裡將軍娶了位日本妻子,自廿二歲嫁給將軍就斷絕了和日本的聯系,護士出身的她在抗戰中為中國傷兵治療裹創,一九三八年將軍去世後,以中國文化傳統教育五個女兒,不習日語一字,獲得了中國人的普遍尊敬。蔣百裡將軍病逝後就地斂葬,一九四七年其好友陳儀等協助遷葬,起棺時竟然屍身不朽,其生前至交竺可桢先生大哭曰:“百裡,百裡,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國戰勝矣!”,一時眾人泣不成聲,將軍遺骸火化後遷葬西湖。蔣百裡將軍是海寧人,他的三女蔣英後來嫁給了“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不久前追隨錢老而去。

洶湧壯觀的海寧潮

    筆者還在緬懷往事的時候,忽然隱約傳來轟隆隆的聲音,走上海塘一看,錢塘江東邊江水遠處呈現一道白線,農歷十六的潮時在中午前後,錢塘潮過來了。在遠處還感覺不到它的震撼,有些污濁的江水多了一道亮麗的白線反而顯得頗有些妩媚。隨著聲音越來越大,白線越來越近,錢塘潮的氣勢逐漸顯示了出來。洶湧的潮水從眼前奔騰而過時,那聲音如同一列火車疾馳而過,那江水如同萬馬脫缰狂奔而去,的確震人心魄。

    每年的農歷八月的大潮之時,潮高達到極致,雖幾乎年年都有觀潮人被卷入錢塘江的悲劇發生,但每到觀潮最佳的時日,觀潮人還是把鹽官等觀潮盛地變成人如潮湧的地方。錢塘潮形、聲、勢給觀潮者強烈的感官沖擊,歷代詩人、文學家對此的比喻甚多,比如“漫漫平沙起白虹,瑤台失手玉杯空”;“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似萬群風馬驟銀鞍,爭超越”;“一千裡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等等舉不勝舉。洶湧壯闊的錢塘潮讓海寧自古就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喜歡下江南的乾隆皇帝幾乎每次都會駐跸於此。

    海寧在近代出了位叫查良镛的名人,前文提及的中國陸軍第一人蔣百裡將軍是他的表叔,不久前去世的錢學森之妻、藝術家蔣英女士是他的表姐。查良镛在華人世界中的名氣要比蔣百裡、錢學森、蔣英都大,甚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不知道查良镛沒關系,那是他的本名,其系列作品中用的筆名叫做金庸。他的第一部作品是《書劍恩仇錄》,以海寧坊間流傳的佚事為線索,演義出乾隆皇帝與紅花會舵主陳家洛之間的“兄弟”傳奇。書中安排五次乾隆帝與陳家洛的會面,其中第四次兩人攜手錢塘江畔觀“夜潮”,這是中央政府最高首長與黑社會老大的一次私人會晤,他們忘了江湖恩怨,忘了國家大事。對於乾隆帝的身世,筆者完全不相信坊間之說,但在海寧鹽官這個傳奇故事的發源地,探究一番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