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廣東東莞茶山鎮的南社村是一座謝氏宗族聚居的血緣村落,自謝氏祖先壬居於此建村至今,已有二十八代族人相傳,沿襲七百余年的歷史。南社村並不大,東西寬約320米,南北長約300米,外圍呈不規則的方形,村中心有一長條形的水塘橫跨東西。這裡和浙江諸葛村一樣,除了建有家族的總祠堂之外,各房派還建造分祠堂,總計達22座之多。它們大部分分列在中心水塘兩岸,使這裡成了全村的中心地帶。
謝氏大宗祠是全村謝氏族人的總祠堂,建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這是現存祠堂中年代最早的一座。祠堂前後由門廳正廳、祀廳三進廳堂夾著兩座天井組成長形平面。門廳面闊三開間,進深兩間,大門安在中柱上,門前為柱廊。因為是總祠堂,所以對祠堂正面進行了重點裝飾。門廊四根紅色石柱子上是綠琉璃瓦的屋頂,一條正脊左右分成三部分,兩端為夔紋組成的花飾,有鳌魚倒立在脊上成了醒目的標志。正脊中段排列著房屋、樓閣和亭廊,它們的屋頂上還裝飾著花卉,屋裡屋外有四十余位人物,他們或侍立、端坐,或交談、迎送,十分富有生活氣息。廣東地區對海:外開放較早,南社村地少人多,又時受天災人禍之害,所以自清末以來族人多有去香港、澳門等地打工、經商者,經過幾代努力,稍有成就即回故裡建房、修祠堂,所以在大宗祠的屋脊上出現這樣條買賣街並非偶然,正反映了謝氏族人生活中的感受和祈望。這些脊上的房屋、人物和花草全部由琉璃燒制,五彩缤紛,組成天空中的一條彩帶。除這條正脊之外,在門廳的屋檐下還有一條木雕花板裝飾。為了保護屋檐下伸出的椽子頭,常用一長條木板釘在椽子頭上。南社村祠堂多在這條木板上施以木雕,有象征“喜上眉梢”的梅花和喜鵲,有青竹和蘭草,有人物組成的戲曲場面,一段一個內容,左右相連而成條,底部以花飾鑲邊,有時還敷以色彩。花板位於屋檐下,與人眼距離較近,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謝氏大宗祠的平面布局和外部裝飾在南社村的祠堂中具有代表性。二十余座中、小型祠堂,在平面上也多為門廳、正廳和祀廳三進廳堂,或者只有門廳和祀廳,這樣的祀廳,兼具供祖先牌位和行祭祀禮的雙重功能。在門廳的門前多設有門廊,屋頂的正脊多用琉璃或陶塑、泥塑裝飾,只不過沒有大宗祠脊上一條買賣街那麼熱鬧,而多用龍、魚、鳥和植物花卉做裝飾題材。如果與其他地區的的建築相比較,在屋頂的裝飾上,這裡也有自身的特點點。例如在正脊兩端的正吻位置上,不用常見的魚形和龍形而喜用夔紋。夔作為一種神獸,常見於古代青銅器上,其形象為頭不大,其身曲折如回紋,如果夔身與龍頭相結合則成夔龍,亦為銅器上常見紋樣。廣東地區的古粵人崇蛇,以蛇、龍為圖騰,所以當地粵人喜用夔紋做裝飾。夔紋在正脊兩端做正吻,其形可簡可繁,可長可短,可自成圖案,亦可與元寶等組成圖形,適用於大小不同的正脊上。又例如在祠堂的兩條垂脊上用獅子裝飾。獅子最常見的是用在建築大門前,左右各一,或獨立或附在大門兩邊的門墩石上,起到護衛的作用。但在這裡,獅子卻從大門前跑到屋頂上去了,由琉璃燒成的獅子,或黃綠雜色或通身藍色,仰著頭,瞪著眼,張嘴露齒,有的嘴中還銜著帶有花球的彩帶,從形態到表情都比地面上的石獅子生動得多,它們蹲在垂脊的前端揚著腦袋凝視前方,對祠堂起到衛護的作用。
南社村的祠堂與其他農村的祠堂一樣,除了祭祀祖先之外,也兼有管理家族公共財產和宗族集會議事等功能。謝氏宗族自始祖開始積累公共財產,包括耕地、水塘、店鋪、渡口、街巷等,平時由宗祠分租給農民耕種、經營,每年收繳上來的租金都登記入賬這些賬目都貯存在大宗祠的木箱內。祠堂的祀廳後牆上設神龛供放祖先牌位。牌位逐年增加,有的人口眾多的房派,祀廳中的牌位已經多達幾層相疊了。有意思的是當地還有一個風俗,即族人在世時也可以在祠堂內預立牌位,只須交少量的經費,將夫妻倆的姓名寫在牌位上立於案上,只不過在綠色牌位外面包一塊紅布,當一方去世後即剪去一邊紅布露出姓名。這種自立牌位在當地稱為“入伙”:並在神龛上貼著“進伙大吉”四個字,只不過這裡的“伙”字應倒寫,以避免火向上燒毀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