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古村堪稱中國古民居在古文化縮影,有“千古第一村”之稱。村中現存各類建築遺址260處,其中明代19 處,重要文物321件,包括狀元樓、翰林樓、“理學名家”宅、文館等不少紀念性文化建築,數目眾多的匾額楹聯和家藏文物,使流坑古村成為一座珍貴的歷史文化寶庫。
流坑村坐落在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西南部,距縣城38公裡,面積3.61平方公裡。全村共914戶、4209人,為董氏單姓聚居的大村落。該村始建於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年-942年),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自宋以來,全村出文武狀元各1名,進士34名,舉人78名。歷代進入仕途的,上至參知政事、御史、下至主薄、教渝的超過100人。流坑村不僅名人燦若繁星,而且古代建築宏大壯觀,全村有明清建築260幢,其中明代建築、遺址19幢(處),且村中還留下了大量的附屬文物,如匾聯、雕刻、繪畫、書法等,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縮影,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流坑村豐厚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古建民居,珍稀的文獻古物受到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鄭孝燮、鮑世 行等專家的高度贊譽。1997年,流坑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村中有21處建築及遺址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0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樂安縣牛田鎮水南村頭,距“千古第一村”流坑5公裡。沿烏江綿延10余裡,與流坑村相依相伴,主要為香樟,夾雜少許青楓,總計有1萬多棵,樹齡大多在200—800年之間,其中500年以上的有3000多棵,800年以上的有1400多棵,樹齡最長的一棵圍徑6米多,樹齡超過了1000年。平均圍徑最大、觀賞價值最高的為水南洲樟樹林。
該樹林位於距流坑村約5公裡的烏江下游河邊,由於年代久遠,不乏有生長奇特的古樹和動人的傳說,有一棵樹桿形似馬鞍的古樟,相傳民族英雄文天祥途經水南洲時,曾經跨過這棵古樟,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將之稱為“馬鞍樟”,傳說中的名木還有“三仙樟”(仙女)、“閻王樟”等,漫步林中,樟香襲人,鳥語蟬鳴,令人神清氣爽。沿河畔有約600余米長的黃金沙灘,是天然的浴場和理想的休閒度假區。(以上文字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