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申遺”改成“審遺” 不能當政績工程
日期:2016/12/14 9:41:31   編輯:古代建築史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鄭巧)“我建議把‘申遺’改成‘審遺’。有些官員把申請文化遺產當作政績工程,一旦申遺成功,反倒沒人管了。”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骥才8日在此間說。
在主題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記者會上,馮骥才在答問時作上述表示。
十幾年前,中國開始了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拯救工作。身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骥才透露,中國已建立“非遺”四級名錄七千項,“但現在很多遺產已經變味,不能把粗制濫造的東西留給後代。”
針對“文化強國”議題,馮骥才提出了具體的內涵和標准,即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國家文化形象,有讓公民感到自信的文化精神;二是要創造出一大批深入人心的時代經典;三是要有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的文化產業,但不能唯利是圖;四是要建成一個高素質、文明的社會。
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呼吁,為民營企業在文化領域建設提供平等待遇。他表示,民企很難拿到國家的錢,政策上也不平等。同時王健林也指出,文化產業最重要的是創新,民企比國企敢闖、敢試,在這方面有優勢。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則提議,把文化事業也看作民生事業。西部地區在文化方面與東部地區、大城市有差距,要為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努力,給西部更多優惠條件。
中國電影集團導演尹力呼喚國家電影法的誕生。一同出席記者會的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張和平,就敦煌保護、如何深入藝術院團改革等問題做了回應。
(記者 鄭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