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廟堂(五):郭洞村祠堂

中國廟堂(五):郭洞村祠堂

日期:2016/12/16 20:08:3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浙江武義縣的郭洞村,位於村中心位置的何氏宗祠是何氏家族的總祠堂,始建於明萬歷三十七年(609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平面布局與其他祠堂一樣前有門廳,中有中廳,後有上廳,即供有祖先牌位的祀廳。在門廳與中廳之間的天井裡,加建有一座方形的戲台。祠堂四周皆有高牆相圍,南面為祠堂大門,在這座大門上既沒有磚雕門頭裝飾,也沒有牌樓式的門樓,只是把大門上方的牆頭加高,形成中央突出的階梯式門頭,門頭下方嵌有“何氏宗祠”的門匾,在匾的左右和上方牆面上用黑墨繪有雙龍與獅、象的形象。雖然沒有磚雕和牌樓的裝飾,但看上去很醒目。四周大片的白灰牆,使祠堂總體造型樸素,但由於牆高體量大,在四周的住宅群中仍顯得突出。

在外觀樸素的何氏宗祠裡面卻有一座華麗的戲台。它位於第進天井內,台背連著門廳,台身突出於門廳之外。平面方形的戲台,三面臨空,便於從中廳和兩側的廂房中觀看戲曲。戲台用歇山式屋頂,正脊兩端和台前的兩個屋角頂端都有鳌魚裝飾,魚頭銜脊,魚身倒立,魚尾直翹青天。屋檐下有雕花牛腿支撐,戲台頂有八角形藻井,井上每一格都繪有動、植物花飾。戲台板壁上有人物彩繪,壁上方掛著書有“清平樂”的橫匾。戲台臨空的三邊都有低矮的木欄桿相圍,欄桿柱頭上雕有花飾。這座造型輕巧、裝的戲台成為祠堂內視覺上的中心。

何氏族人每年春、秋在祠堂舉行兩次祭祖儀式。從參加人員祭台和祭品布置到祭祀過程都有具體規定。例如能進祠堂參加祭禮的必須為科舉考中秀才的族人,但由於秀才太少,所以民國以後改為具有高小學歷者,還有一種是用錢買得學歷的監生,對於沒有文化稱為“白身”的族人,當年過70歲時也可參加,但只能站在中廳祭祀。關於祭台和祭品,規定供桌三張均放在後廳神龛之前,桌上置香案燭台;貢品一豬一羊放在神龛兩側。關於祭禮,規定由主祭人帶領眾人向神位跪拜、獻酒;由專人宣讀祭文;再次跪拜、獻酒;燃燒紙錢;從上午九、十時開始至中午祭祖禮畢。

通過這些隆重而繁復的祭禮,無疑可以在族人中起到敬畏祖先、增強宗族內聚力的教化作用。關於參加祭祀人員的種種規定也表達出何氏家族提倡族人讀書學文化的用心。但這座何氏宗祠所起的教化作用還遠不止祭祖這一件事。當族人走進祠堂,可以看到廳堂的梁上掛著一塊又一塊匾額。匾額由來已久,古時將薄而寬的木板稱為扁,書寫文字於扁木上,懸掛在建築的門頭或梁上,相當人的頭額部位,故稱為“匾額”。匾上所書文字皆為稱頌某人~事的頌詞,言簡而意赅,掛在某人生活或某事發生地的顯要處,以起到宣揚作用。如今將族人所得匾額集中懸掛於祠堂內,不但使這些族人的德行得到宣揚,而且也對族人起到教化作用。據《雙泉何氏宗譜》記載,原來在祠堂內懸有匾額九十余塊,如今只剩下其中的一部分。這裡有“厚德載福”松柏情操”、“善士”等宣揚德行、善行的,有“苦節幽貞”“苦節幽貞”、“節孝可風”等宣揚貞節與孝聽昧行某以這狗中票名嘿的,也有“敬教勸學”、“貢元”、“文魁”等重文化與科第功的。這些匾額有黑底白字或金字,有紅底白字或金字,有白底黑字,也有褐色、藍色和綠色的,色彩鮮明,字體蒼勁,它們代表著何氏族人的榮譽和歷史同時也成了祠堂中顯眼的裝飾。

每逢年節時,宗族都要請戲班來祠堂唱戲,戲曲的內容當然離不開封建社會的禮教和倫理道德。廣大族人圍在戲台周圍看戲在熱熱鬧鬧中不僅得到歡娛,同時也受到了教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