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隆裡古鎮人唱出時代新情懷

隆裡古鎮人唱出時代新情懷

日期:2016/12/14 9:39: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錦屏縣隆裡古城始建於明朝初年,已有600多年歷史,至今仍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規劃布局和民居建築群。現在的古城居民是明代“調北征南”時屯軍的後裔,他們的生產生活還保存著中原和江南一帶的特色,在以苗侗文化為主流的黔東南地區,隆裡古城呈現出獨特的“漢文化孤島”現象。

  六百多年來,隆裡古城人一直固守著江南和中原的文化習俗,玩“花臉龍”、迎“故事”、唱漢戲是他們一代又一代追趕文化記憶和沿襲文化傳統的鮮活方式。

  文化,是古城吸引世人目光的原動力,文化傳承人是這座古城裡最活躍的文化因子。目前,隆裡古城有龍燈協會、漢戲班子、荷花龍隊等十多個群眾文化組織,僅龍燈協會、漢戲班子每年要為游客表演近百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花臉龍的傳承人江化遠說:“古城人靠舞龍、演漢戲這些活動,增加了收入。我作為文化傳承人感到很自豪。我和幾位老年人,一直堅持教年輕人學舞龍、唱漢戲,目的是宣傳古城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城,走進古城。”

  隆裡古城1999年被列為貴州省重點建設的歷史文化古鎮,2006年被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國家投入3000多萬元對隆裡古城進行保護性開發,隆裡古城也經由軍事城堡過渡到農業古鎮,而今正在向旅游古鎮轉身。

  漢戲是隆裡古城的三大文化瑰寶之一,類似於京劇,表演時鑼鼓助興,京胡伴奏,生旦淨丑俱全,唱詞優美,唱腔圓潤。清代,隆裡“金大诰戲班”、“江天秩戲班”名冠黎平府,演出劇目有《羅成戰山》、《夜戰馬超》、《劉備過江》、《薛仁貴征東》、《岳飛傳》、《白蛇傳》、《鍘美案》、《梁祝》等十幾出。

  目前,古城漢戲班子有十多人,他們經常為游客表演的為一折新創作的《花臉龍》。

  演出漢戲的場所是隆裡古城生態博物館資料信息中心的天井,場子與上演的劇情很是相宜。天井裡不僅有專門培育的花草四面羅列,而且擺放有紋飾雅致的石桌、石凳和衮龍浮雕的“太平缸”,水缸旁是一塊木牌,上面刻有一句話:“講述隆裡人自己的故事”。天井前面,兩邊為資料信息中心的“隆裡古城傳統民居和生產生活”展示區,中間擺放著古城居民平日裡用來表演的5條彩龍,天井的後面是清代中期隆裡古城風貌沙盤。

  “古色古香隆裡城,六百年後景色新。借得花臉唱一出,漢戲高腔總迷人…….”這是漢戲《花臉龍》中的幾句唱詞,姚文星老人唱完後,一邊卸妝,一邊高興地說:“我們是用漢戲來演隆裡古城花臉龍的故事。我們今年才編的,唱起來就特別帶勁。”

  隆裡古城的一出漢戲,遺韻和沉響穿越六百年,而今又迎來了蓬勃興盛的時代。

    歲月流走,那些殘破的戲服已經被新的戲裝取代,不變的是隆裡人代代傳承的激情鼓點,是漢戲臉譜後面熾熱的文化情懷。
 

一出漢戲,滿是古鎮600年風雨。
  

古鎮漢戲又迎來蓬勃興盛的時代,73歲的姚文星老人出山,指導村民學戲。 
 

殘破的戲服被新的戲裝取代,88歲高齡的王世興是漢戲班子的元老,正為演員整理行頭。
  

73歲的江化遠是古鎮的文化傳承人,在政府的支持下,
正編寫他關於隆裡古城的第5本著作。
  
 

舞龍隊伍頭尾相連,綿延數裡。  
 

畫上花臉,誰都可以成為古鎮明星。 
 

扮成丑角的游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