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五音姓利-宋墓南高北低的原因

五音姓利-宋墓南高北低的原因

日期:2016/12/15 2:05:29      編輯:古代建築史

五音姓利-宋墓南高北低的原因

  北宋陵墓計八座,集中於河南鞏縣境內嵩山北麓崗地上,形成一個陵區;宋朝在此設有陵邑——永安縣(今芝田鎮),來管理陵區。

宋朝陵墓

  宋朝陵制,沿襲唐制,惟尺度遠遜。

  宋陵的制度大致是:上宮,由正方形平面的神牆圍繞,四面各辟神門,門外各有門獅一對(牝牡各一);中央為陵台,方截錐體夯土,其地下深處為“皇堂”(地宮)。上宮南神門外,為入口引導部分。最南為鵲台,即雙阙;北越一段路為乳台,亦雙阙;乳台北側立華表(望柱),石象生,自南向北依次為:象及馴象童、瑞禽、角端、仗馬及控馬官、虎、羊、外國使臣、武官、文官;再北為武士,入南神門,為宮女兩對。這一布置的本意,似乎為立朝班列仗儀的概括;加上某些祥瑞、祛邪的象征物揉雜而形成。各陵制度相同,石刻內容也一律不變,只有尺度差別。以各陵中中等規模的永昭陵為例,其鵲台至北神門軸線長551米,神牆邊長242米,陵台底邊長56米,高13米。這個尺度,只相當唐乾陵襯葬墓永泰公主墓的尺度規模。

  最後為下宮,日常駐有管理陵園的官吏或宦官宮女,每日獻食於影殿遺像前,此區為生人日常生活處,設廚、貯藏、盥淋等場所。下官按風水之說規定在上宮西北。

  北宋是保持古代方上陵制的最後時期。

  唐宋時期,風水之說盛行“五音姓利”說。國姓趙所屬為“角”音,必須“東南地穹、西北地垂”,按照這種說法,要求趙姓墓區南高北低。於是宋陵一反中國古代建築常例——置主體建築於較高位置——使陵區地面由入口至陵台逐段下降,陵台處於最低位置。諸陵的朝向都向南而微有偏度,以嵩山少室山為屏障,其前的兩個次峰為門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