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單霁翔
演講人簡介: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黨組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委員。積極倡導並實施在城市化加速進程條件下的各項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動鄉土建築、文化景觀、文化線路、工業遺產保護新領域的研究和實踐。
編者按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成果,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家園,文化在維系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和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1世紀的今天,"城市"與"文化"聯姻是歷史進步的必然。作為有著建築和規劃背景的文物工作管理者,單霁翔對城市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有著獨到的見解。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基礎建設和城鄉建設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城市文化遺產,成為每個城市的管理者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與實踐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
保護歷史的連續性,保留城市的記憶,保留可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對一座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城市是人類在歷史文明發展進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礎上創造的聚居地。那些經過歷朝歷代積澱而且幸存下來的文化遺存,不僅是城市所在地區、民族乃至國家優秀歷史文化的結晶,也是城市當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文化遺產是城市歷史的見證,保護城市文化遺產就是保護該城市的記憶。城市的發展演變過程猶如人的成長過程,有其誕生、發展、消亡的歷史過程,而文化遺產記錄了城市發展的歷史過程,這些文化遺產既包括體現不同時期特有風貌的地上不可移動文物建築,也包括遺留於地下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生活足跡的遺跡和遺物。這些無所不在的歷史建築和文物遺存以其獨特性、不可復制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為一個城市獨一無二的發展見證,甚至成為一個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區的重要象征和代名詞。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建設現代特色城市的基礎。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內涵和外在表現明顯區別於其他城市的個性特征。城市特色是一個城市的生命,是此城市區別於其他城市的重要之處。一座現代化的城市,除了要有時代氣息外,更要有歷史文化傳統,成為這一城市的特色與記憶。比如提起蘇州,就會使人想起那裡眾多的古典園林建築;提起杭州,就會想起西湖、六和塔;提起北京,就會想起故宮;提起海口,就會想起騎樓古街。對於一座城市來講,文化遺產就是自己的品牌和個性,就是財富,就是創造與建設現代特色城市的基礎。任何割斷歷史,輕視本民族、本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思想和態度,都是文化虛無主義的表現。我們對前輩留給本城市、本地區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不僅要很好地精心保護,而且要認真學習、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結合本城實際,推陳出新,創建城市特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於建設特色城市有著更加迫切現實的意義。
城市文化遺產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文化被譽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這一點已經成為許多大城市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均衡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作為城市發展獨特見證的文化遺產資源,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資源效應,在城市形象宣傳、歷史文化教育、鄉土情結的維系、文化身份的認同、生態環境建設、和諧人居環境的構建等多方面具有綜合的價值。根據《中國文化遺產藍皮書(2008)》的統計結果,“十五”期間全國文物系統財政撥款僅占同期GDP的0.018%,而同期全國文物系統對國民經濟貢獻占GDP的0.143%,文物系統對國民經濟貢獻是同期財政投入的8.1倍,即文物系統財政投入1元給國民經濟所帶來的產出為8.1元。這顛覆了一個傳統認識:“文物部門就是由國家供養,替國家和人民守著祖宗留下的財富”。實際上,文化遺產事業絕不是財政的包袱,而是社會、經濟效益兼備的事業,利在當代,益及後代。在許多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城市,由文化遺產帶動的相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他山之石,國外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歷程
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維護城市的歷史風貌,保護文化遺產,不但已成共識,而且成為法律。
1834年,希臘有了第一部保護古跡的法律。這是國際上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國家立法。1840年,法國公布了首批保護建築567棟,1887年通過了第一部歷史建築保護法,首次規定了保護文物建築是公共事業,政府應該干預。俄羅斯聖彼得堡法律規定,涅瓦大街的建築不准拆。盡管內部可以進行現代化裝修,但外觀不許作一絲一毫改變。相比之下,我們有些城市和地區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卻相當不足。
20世紀60-70年代,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個保護文物古跡及其環境的高潮,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國際組織在此期間通過了一系列憲章和建議,確定保護的原則,推廣先進方法,協調各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通過的主要文件有《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1964年5月,簡稱《威尼斯憲章》)、《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2年11月,巴黎)、《關於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1976年11月,簡稱《內羅畢建議》)、《保護歷史城鎮和地區的國際憲章》(1987年10月,簡稱《華盛頓憲章》)、《關於真實性的奈良文件》(1984年,奈良)。
《威尼斯憲章》是關於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它連同《奈良文件》闡述了對文物古跡的保護原則和方法,概括地說有以下幾點:(1)真實性原則。要保存歷史遺留的原物,修復要以歷史真實性和可靠文獻為依據,對遺址保護其完整性,用正確的方式清理開放。(2)可識別的原則。修補要整體和諧又要有所區別,不可以假亂真。(3)要保護文物古跡在各個時期的疊加物,它們都保存著歷史的痕跡,保存了歷史的信息。(4)完整性原則。連同環境一體保護,古跡的保護包含著它所處的環境,除非有特殊的情況,一般不得遷移。這些原則和方法已成為世界的共識,對我國也基本適用。
《內羅畢建議》和《華盛頓憲章》是針對歷史地段保護的,它們的制定有其歷史背景。在二次大戰後的經濟復蘇時期,大量人口湧入城市,需要大規模地建設住宅,當時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區,拓寬馬路,蓋起新樓房。但是不久人們發現,這樣做的結果是建築改善了,歷史環境卻被破壞了,城鎮的歷史聯系被割斷,特色在消失。人們意識到,除了保護文物建築之外,還應保存一些成片的歷史街區,保留城鎮的歷史記憶,保持城鎮歷史的連續性。在歷史街區內,單看這裡的每棟建築,其價值可能尚不足以作為文物加以保護,但它們加在一起形成的整體面貌卻能反映出城鎮歷史風貌的特點,從而使價值得到了升華,所以有保護的必要。
從這些內容看,歷史地段保護更關心的是外部的環境,強調保護延續這裡人的生活。所以,關於保護的原則和方法,文件強調要鼓勵居民積極參與;要精心建設和改善地段內的基礎設施,改善居民住房條件,適應現代化生活的需要;要控制汽車交通,在城市中拓寬汽車干道時,不得穿越歷史地段;要有計劃的建設停車場,並注意不得破壞歷史建築和其周邊環境;在歷史地段安排新建築的功能要各個符合傳統的特色,不否定建造現代建築,但新的建築在布局、體量、尺度、色彩等方面要與傳統特色相協調。
當前城市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以“功能城市”理念為核心的物質空間規劃仍然十分普及,並且被視為理所當然,特別是在城市決策者之間普遍接受,以致一些城市把建設用地的擴展和建設數量的增長當做城市發展的唯一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在眾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一些城市在物質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的同時,在城市文化建設方面重視不夠。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八個方面:
一是城市記憶消失。一些城市在所謂的“舊城改造”、“危舊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一片片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座座傳統民居被無情摧毀。由於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這些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社區鄰裡的解體,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
二是城市面貌趨同。一些城市在規劃建設中抄襲、模仿、復制現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趨同,導致“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裡城外一個樣”的特色危機。各地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消失,代之而來的是幾乎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的現象日趨嚴重。三是城市建設失調。一些城市在建設中缺少科學態度和人文意識,往往采取單一依賴土地經營來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導致出現“圈地運動”和“造城運動”。一些城市盲目追求變大、變新、變洋,熱衷於建設大廣場、大草坪、大水面、景觀大道、豪華辦公樓,而這些項目卻往往突出功能主題而忘掉文化責任。
四是城市形象低俗。一些城市已經很難找到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布局生動、充滿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層、超高層建築當做現代化的標志,寄希望於在短時間內能擁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築,以迅速改變城市的形象,結果反而使城市景觀變得生硬、淺薄和單調。
五是城市環境惡化。一些城市以對自然無限制的掠奪來滿足發展的欲望,致使環境面臨突出問題:空氣污染、土質污染、水體污染、視覺污染、聽覺污染;熱島效應加劇、交通堵塞加劇、資源短缺加劇;綠色空間減少、安全空間減少、人的活動空間減少。不少文化遺產地也出現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趨勢。
六是城市精神衰落。一些城市追求物質利益,而忽視文化生態,在城市建設中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實際傾向。實際上是重經濟發展,輕人文精神;重建設規模,輕整體協調;重攀高比新,輕傳統特色;
重表面文章,輕實際效果,表現出對文化傳統認知的膚淺、對城市精神理解的錯位和對城市發展定位的迷茫。
七是城市管理錯位。一些城市在管理內容上重表象輕內涵,在管理途徑上重人治輕法治,在管理手段上重經驗輕科學,在管理效應上重近期輕長遠。不能從更高層次上尋求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問題已然成堆,才采取應急與補救措施。“城市病”的病根在於城市管理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缺乏應有的文化視野。
八是城市文化沉淪。一些城市面對席卷而來的強勢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歷史,而是淺薄化自己的文化內涵,使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調低下的行為方式,彌漫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消解著人們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繼承,究其深層次原因,是文化認同感和文化立場的危機。
關於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
在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通過合理利用,使文化遺產為城市發展服務。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敗關鍵在於決策。作為城市發展和規劃建設的決策者,各地方政府領導要本著對歷史、對城市、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組織開展對所在城市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的分析和調查,明確城市未來發展的定位,合理設計城市傳統歷史區域和新興現代區域,制定符合科學發展的城市發展規劃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具體而言,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探索地區整體協調發展戰略布局,明確城市功能定位。在當今,城市的競爭力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更體現在文化上。城市的競爭日趨發展將主要是文化的競爭。文化是城市品牌的核心,沒有文化作為核心,城市的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發展將不能持久,城市品牌也不能長期發展。城市文化遺產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要通過實施區域規劃,確保城市在功能定位方面做出戰略性調整與部署,那些有深厚文化地域和豐富文化遺存的城市應及時由經濟中心、工業中心向文化中心轉變,注重保持和發揚城市特色。要通過深入研究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自然和地理資源,准確提煉該城市應當突出的文化精華和其它城市不能替代的文化特征。將城市文化內涵注入城市品牌之中,形成城市文化上的品牌差異。要高度重視城市化的發展帶來文化的趨同問題,重視城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區域文化的差異,重視文化多樣性的保護。
第二,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保護城市文化遺產,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規劃。歷史文化名城要在整體保護舊城的同時積極發展新區,要對舊城內的傳統建築加強日常修繕、對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加以改善,要動員社會資金,以自助方式進行小規模整治與改造;在重要文化遺產周圍設立保護范圍及緩沖區,嚴格控制建築高度,並制定控高規劃以保護原有城市空間形態,維護城市景觀的完整性;舊城改造與道路建設中要尊重城市原有路網格局,保存好代表某一時期、有歷史價值的傳統街巷肌理,避免形成超大規模的街坊;在規劃上要防止城市快速路穿越,避免破壞原有的路網格局;嚴格控制舊城內機動車數量的增長,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以形成對舊城未來交通格局的有力支撐;加強城市考古研究工作,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有效參考。
第三,在擴大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同時,重視保護與利用的結合,使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眾。人民群眾是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源頭和動力,文化遺產保護與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是全體民眾的共同事業。我們必須尊重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使文化遺產融入生活、融入社會發展,真正推動文保事業不斷前進。在實施重大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中要重視保護與利用的結合,深入挖掘文化遺產潛在的文化內涵、社會價值和對城市發展的積極意義,使文化遺產融入人類現代生活,發揮更大作用。
第四,提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社會公共形象,實施文化遺產保護的全民動員。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公益事業,應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使它的成果惠及廣大民眾。在現代信息社會,文化遺產地不應將自己封閉起來,孤立於社會之外,而要讓其歷史氣息、文化氛圍為人們帶來愉快、熏陶和啟迪。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日”、博物館免費開放等平台,加大宣傳力度,拓展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渠道,充分發揮民眾和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形成全社會關心、愛護並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完善文化遺產的社會監督機制。
第五,建立健全法制體系,做好其他法律與《文物保護法》的銜接與實施。上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立法建設取得較大進展,但由於文化遺產保護涉及到自然山水、人文歷史、城市建設、村鎮發展、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在一些涉及到幾個部門管理交叉的保護對象時,往往造成遺產保護的權限不清、利益沖突、管理混亂等局面,阻礙遺產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開展,這需要規劃、園林、城建、文物等多個部門在工作過程中加強溝通、協調解決。
相關鏈接
文化遺產保護作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社會公益事業,需要動員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許多珍貴文物的第一發現者和第一時間保護者就是普通民眾。如果民眾缺乏文物保護意識,沒有采取基本的保護措施,它們可能無聲無息地被破壞甚至毀滅。2003年1月19日,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王寧賢等5位農民在取土時意外發現一處西周青銅器窖藏,妥善保護並及時報告當地文物部門。後經專家考證,這批青銅器件件有銘文,創造了全國同類發現的多項第一,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一事跡傳遍了全國,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喚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另一件民眾自發保護文物的感人事跡,發生在年人均收入不足700元的極其貧困的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當2004年7月20日,一場百年未遇的洪水咆哮著沖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坪風雨橋時,當地數百名群眾自發地躍入洪水,拼死打撈風雨橋構件,三天三夜的奮爭,從貴州打撈到廣西,搶救回75%以上的風雨橋構件,使風雨橋得以重建,上演了一幕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壯舉。事後記者采訪村民粟朝輝時,他只說了一句話:“我是本地人,這是盡義務。”這句話表達了地坪鄉普通群眾的一種共識。地坪風雨橋連接著上寨村和下寨村,這裡共生活著1500余位侗族群眾。風雨橋既是他們休閒、節慶的場所,也是侗族青年行歌坐月、談情說愛的地方。當地人以此為自豪,把它當做村寨的精神財富,祖祖輩輩都將守護它當成自己的義務。一位侗族學者說:花橋是我們侗族人生命中的橋,保護花橋是我們傳承民族文化的方式之一。孩子們是唱“地坪花橋傳萬代”的侗族大歌長大的。地坪人在這種氛圍中成長、生活,愛護花橋、保護花橋的意識已經溶入了他們的血液,他們為花橋做任何事都如同呼吸般自然,文物保護的民眾意識在這裡得到了最強烈的表達。
北京3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