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墓留住蘇州文化“坐標”
日期:2016/12/14 18:49: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名人”日漸成為一種新的資源,為文化旅游“加分”的今天,“名人墓”一時間成了香饽饽,只是,早在80多年前,先行者李根源就將散落吳中大地的名人墓畫出了詳細的手抄“地圖”。從王鏊、唐寅、文震孟、申時行、金聖歎、惠定宇到吳梅村、潘祖蔭、馮桂芬,均詳細記載了方位墓址以及規模,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坐標。
與過去視文物為玩物、視收藏為斂財完全不同,當時李根源與前蘇州探花吳蔭培對於文物的認識,已提高到歷史文化的精神高度。經過他們的努力,得到保護的古墓葬達幾十處。此外,在他們的奔走呼號下,募捐籌款,對虎丘、西園寺、豐備義倉、萬年橋、滄浪亭、五百名賢祠、普濟橋、龍壽山房、穹窿寺等名勝古跡進行修復。李根源的蘇州訪古之游,還促使當時的蘇常道尹李維源發布了地方法令《保墓文》,訂立簡章八條,通令蘇州、常州地區十二個縣切實保護先賢墓地。
盜墓成風令人發指
1925至1928年間,李根源先生兩度進山,考察吳西山水文化,祠廟墓冢。當他走完了一個山頭,再走完一個山頭,他發現,“吳西諸山葬墳之多,無過於九龍、感慈兩塢,統計之,要在萬冢以上,半為毀舊而葬新也”。誰在干這“毀舊而葬新”的營生?
嚴格來說,“毀墓”有著相當的歷史沿革。墓區周邊鄉人生活貧困,起屋造房,圍堰築堤,修橋鋪路,其建築材料常常在墓上動腦筋。現今的東西山果園中的台階,湖塘邊的踏步石,常常能發現這類墓石。
黃省曾是弘治、嘉靖年間的一位蘇州舉人,他曾寫過一本書叫《吳風錄》,裡面就記載吳中古墓如城內的梁朝公主墳,盤門外的三國孫權王陵,以及吳王張士誠母親的墳墓,都被蘇州當地的黑惡勢力所盜掘,獲得殉葬的金玉古器無數,從而開吳民盜墓之先端。而這之後,在石湖橫山九龍塢一帶墓地,喪家葬後不消兩三天,就會被人盜掘,剝去殓衣,取走棺材,將屍體扔在墓裡,再掩蓋好。盜墓得手後,棺材裡的東西屬於細軟,容易處理。那留下的棺材怎麼辦?也容易,有店家可以代銷,黃省曾說“勢要家人店肆以賣”,可見做這營生,也要有點黑社會背景的。後來稍稍露出風聲,太守胡缵宗立案偵查,處理了一批人。
而細看資料,舉人黃省曾的背景也十分深厚,《明史·文徵明傳》裡竟有黃省曾的小傳。雖然只有短短五十個字,卻大致可以了解到:他是嘉靖十年辛卯科舉人,他有很廣泛的社會關系,他與王守仁、湛若水等人交往甚密,是一位先鋒派的思想家。他向李夢陽學詩,他的兒子跟祝枝山學書。能做到這番舉動的,絕不是尋常書生,因為這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做到的。黃省曾交往的這四個人:王守仁,明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世稱陽明先生,官至右佥都御史,南贛巡撫;湛若水,南京國子監祭酒,官至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李夢陽,江西提學副使;祝枝山,南京應天府通判,都是廳局、副省級一級的官員,同時,又分別是哲學、詩詞、書法方面的頂級專家。
推薦閱讀:
建築中的風水
衛立煌故居修復各部門需再給力
成都挖出五代墓:主人系後蜀三號人物
南水北調考古新發現 先商古墓群現身邯鄲
推薦閱讀:
建築中的風水
衛立煌故居修復各部門需再給力
成都挖出五代墓:主人系後蜀三號人物
南水北調考古新發現 先商古墓群現身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