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世界遺產名錄》增加26項新遺產

《世界遺產名錄》增加26項新遺產

日期:2016/12/14 20:21:39      編輯:古代建築史
     2012年7月2日, 隨著俄羅斯的勒那河柱狀巖自然公園入選世界自然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6屆會議的新項目審議工作宣告結束。今年《世界遺產名錄》共收錄了26項新遺產,其中5項為自然遺產,20項為文化遺產,1項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今年共收到各國提交的36個申請加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中國申報的自然遺產澄江化石遺址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雙雙申遺成功。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3個。澄江化石遺址位於雲南省的山地丘陵地區,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寒武紀早期海洋古生物化石群,涉及到種類豐富繁多的物種,是5.3億年前地球生物大爆炸的證據,為古生物學的研究打開了一扇重要的窗口。元上都位於長城以北,依據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依山傍水而建,占地2.5萬多公頃。作為草原都城遺址,它見證了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之間的碰撞與交融,遺址內存有寺廟、宮殿、墳墓、游牧民族帳篷和水利工程設施,具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乍得、剛果、帕勞和巴勒斯坦今年首次有遺產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乍得的烏尼昂加湖泊群為自然遺產,剛果的桑哈河是與喀麥隆和中非共同申請成功的,而巴勒斯坦自2011年底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來首次提交的項目“耶稣誕生地:伯利恆主誕堂和朝聖線路”則由於面臨嚴重的滲水威脅,已同時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能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需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內的世界遺產委員會開會投票決定,該委員會首次會議於1976年舉行,此後每年在全球各個不同的締約國召開一次正式會議,如有必要也會緊急舉行臨時會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篩選世界遺產的目的在於呼吁人類珍惜、保護、拯救和重視這些地球上的獨特景觀,世界遺產不只是一種榮譽,或是旅游金字招牌,更是對遺產保護的鄭重承諾。一項世界遺產在遭遇天災和人禍時,可以得到全世界的協助,保存好原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