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智化寺:太監家也很有內涵!

智化寺:太監家也很有內涵!

日期:2016/12/15 0:24:5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坐落於北京東城區祿米倉胡同的智化寺原是明朝大太監王振的家廟,最繁盛時占地約2000萬平米,如今雖然只剩下中軸線上的四進主體建築,但也是京城遺存最完整的明代官式木結構建築群。 智化寺山門,門額嵌漢白玉匾,刻“敕賜智化寺”五個楷書大字。      
  智化寺山門,門額嵌漢白玉匾,刻“敕賜智化寺”五個楷書大字。

獨特的歷史背景:

        智化寺初建於1444年,是明代大太監王振出資創建的家廟。王振的老家在蔚州(時屬山西大同,今河北蔚縣),早年入宮,受到明永樂帝的眷愛,得以讀書寫字。仁宗皇帝還是太子時,便對其委以心腹之任,登基後,更加重用。宣宗皇帝也對其眷顧有加,臨死之際,令王振以東宮局郎之職,侍奉9歲的太子朱祁鎮,即日後的英宗。英宗對其感情極深,稱之為“先生”,即位後,就將其提拔為司禮監太監。王振愈發得寵,把持朝政,權財兼備,在京城為自己建造了一所豪華的宅第,並於宅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殿堂高大,裝飾豪華,佛像及各種法器一應俱全。智化門前豎立的“敕賜智化禅寺之記”和“敕賜智化禅寺報恩之碑”兩碑,對建築過程均有記載。建成後,王振報告給英宗,英宗賜名“智化禅寺”。目前山門上漢白玉橫匾“敕賜智化寺”仍存。

智化門及“敕賜智化禅寺之記”和“敕賜智化禅寺報恩之碑”兩碑。智化門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天王殿,裡面原設佛座,前供彌勒,後置韋陀,左右兩廂以木欄區隔,前部二金剛分列東西,後部塑四大天王像,皆已損毀,現陳列智化寺歷史沿革展。        
         智化門及“敕賜智化禅寺之記”和“敕賜智化禅寺報恩之碑”兩碑。智化門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天王殿,裡面原設佛座,前供彌勒,後置韋陀,左右兩廂以木欄區隔,前部二金剛分列東西,後部塑四大天王像,皆已損毀,現陳列智化寺歷史沿革展。

         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入侵,王振不顧滿朝文武反對,慫恿英宗御駕親征。由於倉促上陣、驕傲輕敵和指揮乏術,五十萬明軍在土木堡戰敗,幾乎全軍覆沒,王振死於亂軍之中,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消息傳回京城後,王振被滿門抄斬。明廷由英宗之弟朱祁钰繼位。一年之後,英宗被瓦剌放回。景泰八年(1457),英宗復辟,改年號天順,史稱“奪門之變”。天順元年,英宗追念舊事,“诏復王振宮,刻木為振形,招魂以葬”,並於智化寺西北角為之立旌忠祠。天順六年(1462),又賜大藏經一部。天順八年,英宗崩,葬於裕陵。

明英宗畫像
                                                                明英宗畫像

        智化寺自正統創立後,至正德初年,前後50余年間,因英宗寵眷及諸閹維護,悉以僧官主持。但第三代主持性道之後,史籍記載寥寥。至清乾隆七年(1742),山東道御史沈廷芳路過祿米倉胡同,見到智化寺“其後殿西庑,逆振之像,俨居高座,玉帶錦衣, 香火不絕。殿西檐下現有英宗谕祭之碑,褒其忠義”。沈廷芳曾經參與《明史》的校閱工作,熟知王振專權害國,“觀覽之下,不禁發指”。他上奏皇帝,請求僕毀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懲創”,獲得乾隆帝批准。此後,智化寺變得破敗不堪,尤其經歷了1900年八國聯軍的拆毀,寺院建築更是殘敗,往日神采飛揚的佛像蒙上了厚厚的塵土,參天的古柏被砍伐殆盡。民國時期,智化寺內的僧人只有靠出租房屋維持生計。日偽統治以後,寺內情況更加惡化。

大智殿位於第二進院落,原供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大菩薩,現已無存,現辟為專題展廳,定期展示民間收藏家的藏品。         大智殿位於第二進院落,原供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大菩薩,現已無存,現辟為專題展廳,定期展示民間收藏家的藏品。

        1955年,北京市文化局工程隊進駐智化寺,遷走院內住戶。1961年,智化寺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後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智化寺文物保管所、北京文博交流館、智化寺管理處,並對其進行多次修繕,尤以1986年全面整修和2005年人文奧運工程兩次規模為最,成為一座匯集造像、佛經、壁畫、音樂等藝術的禅林淨地和文博研究者和愛好者的樂土。

恢宏的建築群和精美的佛教藝術:

智化寺平面圖                                                                                智化寺平面圖

        智化寺坐北朝南,目前東西兩路無存,僅存中軸線之建築——山門、智化門、智化殿、如來殿(萬佛閣)、大悲堂,智化門前是東西對稱的鐘樓、鼓樓,智化殿前是東西配殿——大智殿與藏殿。除如來殿殿頂是庑殿頂外,其他均為歇山頂。這是北京市內現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

        智化寺所有殿堂全部鋪裝黑色琉璃瓦。明代各色琉璃瓦中,黑色品級雖次於黃、綠二色,但也只有官窯才能燒造。在佛教意義上,黑瓦覆頂還有一重含義:佛經上有四色之說:息災為白,增益為黃,敬愛為赤,降伏為黑,喻地、水、火、風四大。黑色琉璃瓦屋頂正好與“智化”寺名相對應,前者以風降伏惡魔,後者以佛的智慧度化眾生。

智化殿                                                  
                                                 智化殿
  原智化寺智化殿三世佛明代造像,現存大覺寺大雄寶殿內。(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智化寺智化殿三世佛明代造像,現存大覺寺大雄寶殿內。(圖片來源於網絡)
  “地藏菩薩與十府冥王”壁畫位於智化殿扇面牆後面,抱廈南壁,高3米,寬4.67米。采用對稱式構圖,正中央為地藏菩薩,左右分別為道明和尚、闵長者和冥府十王。
        “地藏菩薩與十府冥王”壁畫位於智化殿扇面牆後面,抱廈南壁,高3米,寬4.67米。采用對稱式構圖,正中央為地藏菩薩,左右分別為道明和尚、闵長者和冥府十王。 費城藝術博物館內的中國廳,智化殿藻井與其他來自中國的文物共濟一室。   費城藝術博物館內的中國廳,智化殿藻井與其他來自中國的文物共濟一室。
  智化殿藻井細部                                                            智化殿藻井細部

        智化殿為寺內主體建築,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殿內正中和兩山原有白石須彌座,供木質漆金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十八羅漢坐像,惜已挪移他處,三世佛現陳列於北京西山大覺寺大雄寶殿(又名“無去來處”殿)。目前陳列的三世佛原存放於最北側的大悲堂內。三世佛後扇牆上裝有名曰“地藏菩薩與十府冥王”的壁畫,色彩絢麗,紋飾優美,是明代壁畫藝術的珍品。

         智化寺原有三座藻井,分別鑲嵌於智化殿、藏殿、萬佛閣三組建築內頂部,今僅存藏殿內一座。另外兩座藻井均系斗八式平面方型,井框外邊長4.35米,內邊長4米。制作工藝精巧,結構復雜,是明代建築木雕的極品。每格之邊緣,飾卷雲、蓮瓣、供科,空檔內置“八寶”。內八角與井心之間的斜板上,環雕八條游龍,中央圓心一條矯健粗壯的團龍,盤繞垂首,俯視向下。1930年,這兩座藻井被輾轉盜賣,流失美國。如今萬佛閣藻井收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的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而智化殿藻井則收藏於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內。據智化寺管理處楊志國主任研究,納爾遜博物館內萬佛閣藻井的空中樓閣部分實際上應屬於智化殿藻井,可能是在美國重新組裝時弄混淆了。

藏殿內轉輪藏結構嚴謹,雕刻精湛,佛教涵義深奧。轉輪藏之上、藏殿正中為智化寺現存唯一一座藻井。(圖片來源於網絡)   藏殿內轉輪藏結構嚴謹,雕刻精湛,佛教涵義深奧。轉輪藏之上、藏殿正中為智化寺現存唯一一座藻井。(圖片來源於網絡)
  經櫥頂部雕刻大鵬金翅鳥。  
                                                  經櫥頂部雕刻大鵬金翅鳥。
  轉輪藏上方的藻井,構圖上帶有濃郁的宗教氣息。(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輪藏上方的藻井,構圖上帶有濃郁的宗教氣息。(圖片來源於網絡)
  藏殿藻井內天花繪六字真言。
                                                 藏殿藻井內天花繪六字真言。

         藏殿為智化殿的西配殿,與大智殿相對,因殿內設一具八角形轉輪藏而得名。和正定隆興寺轉輪藏等不同的是,此藏經櫥不可轉動,需信徒圍繞經櫥繞行誦經。經櫥底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每層雕琢紋飾為卷草、蓮瓣,束腰處琢二龍戲珠紋飾,地檐上刻八寶,寓意吉祥如意延綿盤長,轉角處各雕金剛力士。中部為藏經櫃,金絲楠木質,共8個面,每面橫9排豎5列共45個抽屜,每個抽屜的外立面上刻有一尊佛像,並按照千字文的排列順序排列,以便於所藏佛經的檢索。經櫥八個角柱上從下至上雕天龍八部護法諸天,依次為象、獅、四不像、菩薩、天王、韋馱、金剛。頂部雕大鵬金翅鳥、龍和龍女,雕工精湛,層次分明。頂部有蓮瓣數層,上坐一尊毗盧捨那佛,面東而坐,面貌豐滿秀麗,幾乎隱藏進藏殿的藻井內,不易被人察覺。

        藏殿內正中有智化寺現存的惟一一座藻井,結構下方上圓,自左右柁梁起,向上斜出,斜板上繪佛像,每邊7尊共28尊;上琢卷雲、蓮瓣紋飾各一層,其上四角覆蓋一層卷雲紋,使藻井由方形轉變為圓形;又有小斗拱五層,中央置圓板,繪六字真言。

如來殿與萬佛閣

                                                 如來殿與萬佛閣如來殿與萬佛閣

如來殿塑像                                                
                                                 如來殿塑像
  如來殿主尊  
                                                  如來殿主尊 萬佛閣毗盧遮那佛 萬佛閣毗盧遮那佛                                                    萬佛閣毗盧遮那佛 萬佛閣須彌座轉角處力士像
萬佛閣須彌座轉角處力士像
                                                 萬佛閣須彌座轉角處力士像 萬佛閣小佛龛 萬佛閣小佛龛
                                                 萬佛閣小佛龛
  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內中國廳,萬佛閣藻井與其他中國文物。   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內中國廳,萬佛閣藻井與其他中國文物。
  萬佛閣藻井細部。建築學家劉敦桢評論曰“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   萬佛閣藻井細部。建築學家劉敦桢評論曰“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

        如來殿與萬佛閣,一底一樓,同一座建築上下異稱,是智化寺中軸線上最大的建築。一層如來殿內正中設木質八角形須彌座,上面供奉釋迦如來本尊,左右為梵天、金剛二脅侍,兩塑像均站在木質須彌座上,衣飾用細膩工筆手法,瀝粉貼金,繪有龍、鳳、獅子、麒麟等吉祥動物紋飾。二層萬佛閣內則供奉三世佛——中央為毗盧遮那佛,左邊盧捨那佛,右為釋迦牟尼佛。兩層建築均金磚墁地,內壁遍布佛龛,供奉木質漆金小佛像9000余尊。殿內還立有明英宗天順六年頒賜經書的藏經碑和經櫥。

大悲堂
                                                 大悲堂

大悲堂位於智化寺最後一進院落中,又稱“極樂殿”。此殿西配殿被明英宗名為“旌忠祠”,供有王振塑像。東為方丈院。現均已無存。

古老的京音樂

        智化寺京音樂與王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可能是皇帝主動賜譜,也可能是王振想英宗請求,或是利用司禮監總管職務之便,王振最終得以將明代宮廷音樂帶出宮院高牆,送入自己的家廟智化寺內。清道光、鹹豐年間,智化寺音樂從寺院逐漸傳播到北京周邊地區,從而成為了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時人冠以“京音樂”。這是我國現有古樂中唯一按代傳襲的樂種,至今保存完好,至今已傳承五百多年,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智化寺京音樂每天在智化殿公開演出四場。
                                                 智化寺京音樂每天在智化殿公開演出四場。

         按智化寺保存下來的工尺譜統計,京音樂各類曲目約200余首樂曲,曲牌分只曲、套曲兩大類。其樂器分為兩類:一是吹奏樂器,主要有管、笙、笛;一是擊奏樂器,有雲鑼、鼓、铛子、钹、铙、子等。很多學者認為智化寺京音樂與唐宋古樂有關,它在曲目、樂器、宮調、演奏方法等多方面保存了唐、宋、明舊制。並忠實地保存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基本風貌。為繼承和發揚古代優秀音樂遺產有著重要的價值。

         攝影:楊昶

         內容提供:智化寺管理處


 

(來源:華夏地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