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天塹通途興古道(1)秦梁漢柱

天塹通途興古道(1)秦梁漢柱

日期:2016/12/16 19:24:07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三、沣橋遺跡
沣橋也是秦梁漢柱中一座具有代表性的橋梁。它坐落在長安西南三裡的沣水之上,因此又稱三裡橋。現在這個地方就是長安縣靈沼鄉管道村旁半公裡處,俗名梁家橋。關於沣橋的始建年代,說法不一。但是由於沣橋坐落的地方是漢朝從長安去鹹陽的必經之路。那麼早在漢朝就應該有橋架在沣水之上了。
關於沣橋正式的歷史記載,是從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開始的。這個年代應該是沣橋重建的時間。明弘治五年(1492年)又對沣橋進行重修。重修後的橋梁是一座木橋,長一丈五尺,寬約二丈余。清代。人們把這座木橋改為有27孔的石軸柱橋。這座橋有4層石軸柱,每層6根。石柱之間用鐵條加以箍靠,目的是為了增加橋的穩定性和抗水沖擊的能力。8根木梁並列,柱頂橫排兩根橫木。上托8根小木,再鋪木板,填上灰土,鋪上橋面。這座沣橋修建的很氣派,在其兩端還有排樓。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曾經多次維修保養該橋,因而橋況良好。不過,由於日常管理的松懈,當地居民在橋下大量采砂,導致河床逐年下陷,天長日久,橋墩樁都露出來了。1986年發洪水,沣橋轟然倒塌。石軸殘石,散亂地堆積在岸邊。其實,在歷史上這座沣橋與西安西南的普濟橋、灞橋、浐橋共同構成關中地區的橋梁系統,不僅在交通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中國的橋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變成一堆亂石,不禁令人惋惜,一座歷史古橋在這個世界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