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三晉古建走筆 古村郭峪

三晉古建走筆 古村郭峪

日期:2016/12/15 0:35: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郭峪村的歷史相當悠久,至少在唐代就已經是一個相當大的村莊了,不過郭峪村真正富裕繁華起來還是明代以後的事情,因這一帶鐵礦豐富,冶鐵業得到大發展,加之明代是沁河流域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的時期,使得當地高官顯貴和富商巨賈越來越多,營造村莊宅院和修繕廟宇自然是捨得投入的,於是經過幾代人的建設,到了明末時期,郭峪村幾乎成了沁河流域最大的村莊之一。可惜好景不長,隨著晚明災禍連年,社會開始動蕩,進而盜匪四起,生靈塗炭,數股流寇橫行於晉南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僅在崇祯五年(1632年)七月十六日,流寇王自用部就在大雨中殺入郭峪村,屠殺千余人,飽掠而去。自此後,明軍與流寇在沁河地區展開了反復的拉鋸戰,郭峪村先後四次慘遭血洗,據碑刻記載,累遭浩劫的郭峪已經是“屍骸滿地,天氣炎熱,臭氣難堪。即有一二未受害者,天降瘟症,不拘男女大小,十傷八九。村民無地可避,每日驚慌,晝不敢入戶造飯,腰懸米食;夜不敢解衣歇臥,頭枕干糧。觀山望火,無一刻安然。”後來在歸隱還鄉的右都御使、薊北巡撫張鵬雲的倡導下,全村上下捐錢出力,在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十七日開工修築郭峪城池,用時不到十個月便已竣工,自此全村才能安然度過之後的朝代更迭和戰亂兵禍。城牆初成之時,依山就勢而建,最高處可達20多米,以磚石砌築,周長約1400余米,設城門三座,以東邊景陽門為正門,另有西邊永安門,北邊拱辰門,南牆下設兩道水門,以樊溪河為護城河,城牆上設敵台十座,內側築藏兵洞六百余個,因此被俗稱為蜂窩城,南城牆底部至今鑲嵌著在開工之初張鵬雲書寫的“金湯”石匾,這是他對護佑家園和鄉民平安的新建城池的期許,最終也的確真的建成了一座固若金湯的鋼鐵堡壘,不虛此名。

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十五日,郭峪村首富王重新又出資在村中高地上修建起一座高大的磚石巨樓,取《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之意,名之謂“豫樓”。此樓朝東而建,共七層,平面長15米,寬7.5米,通高三十余米,牆壁厚度也由下向上逐次收分,最下邊牆厚兩米,到第七層則僅有不足一米厚了。豫樓第一層為暗層,內置有石碾、石磨、水井,並設有暗道可通城外; 第二層牆上僅開有兩窗夾一門,門額上鑲有“豫樓”匾額,並設有炮眼4個,此兩層內部均以磚拱券砌築,三層以上,則用木制梁架支撐,除三層東向開設三個拱形窗洞之外,再向上則每層向東都開有五個大窗,但其余各牆面基本不設窗戶,僅在第六層另三面牆上設一個或兩個窗子不等。七層四周設垛口,其上又修建起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的城樓一座,整個豫樓就是高聳入雲的巨大堡壘,是郭峪村的城中之城,如果一旦城牆失守,村中百姓則可退守豫樓做最後抵抗,樓內存儲有大量糧食,並有水源,四周高不可攀,只需死守入口,便能讓流寇望樓興歎。沁河流域如豫樓般的堡壘巨樓尚存多處,曾有流寇圍困月余而不克,掘地數丈而不倒的記載,常常能保全數百乃至上千鄉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實在是功德無量,被鄉民們親切地稱呼為“看家樓”。這種高樓不但在戰時具有防御功能,在平常還有瞭望預警作用,登上樓頂四外眺望,方圓幾十裡的景象盡收眼底,如有匪徒流寇前來,則可提前獲悉,早作准備。

有了堅固的城牆和豫樓這樣的防御設施保護,郭峪村在接下來的歲月裡無論局勢如何混亂敗壞,再也沒有受到大的損失,並且逐步得到了復蘇,至清代初年天下安定以後,開始重新繁榮發展起來。其實郭峪村不但富庶,而且文風興盛,據《陽城縣志》記載,從明代中後期到清代初年的百余年間,郭峪就曾出過十八位舉人、十五位進士,還有過一門三進士的科第世家,民間曾流傳有“金谷十裡長,才子出郭峪”的說法,這種殊榮遠非經商致富所能獲得,成為當地引以為自豪事情,促進了文化的進一步繁盛,同時也給當地留下了眾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深宅古院。

 

“老獅院”就是郭峪村著名的古宅之一,位於村中景陽北街口處,這裡是本地望族陳氏的舊宅,相傳明末購於他人之手,後來經改建成為陳家早期最重要的 產業之一。陳家出過的最著名人物當屬清康熙帝的老師陳廷敬(1638年——1712年),原名陳敬,字子端,晚號午亭,歷任康熙朝經筵講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其實陳家世居於郭峪村,是書香門第和官宦世家,號稱“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至陳廷敬時已是第九代,在此地置有大量田宅,這座老獅院是陳廷敬的父親陳昌期所購,現存有左右兩組二進四合院,基本保存完整。畫中所描繪的就是老獅院高大巍峨的院門。
 

這是一座有著濃郁晉東南特色的大宅門,修築於厚重的石台基上,檐下枓栱密布,在門的正上方鑲嵌有三塊木匾,記述著陳家歷代先人的官職身份,自上而下分別為“陝西漢中府西鄉縣尉陳秀、直隸大名府滑縣尉贈戶部主事陳珏、嘉靖甲辰科進士中順大夫陝西按察司副使陳天佑、萬歷恩選貢士河南開封府榮澤縣教谕陳三晉、贈儒林郎浙江道監察御史陳經濟、崇祯甲戌科進士儒林郎浙江道監察御史陳昌言、順治甲午恩選貢士敕封翰林院庶吉士陳昌期、順治乙亥科進士親授翰林院庶吉士陳元、順治戊戌科進士親授翰林內秘書院檢討陳廷敬”。大門前置石獅子一對,蹲坐在華美的須彌座上,幾乎與門等高,並攜帶有小獅子於側,彰顯著昔日主人家奢華尊貴的身份,因其是村中最大的一對石獅子,於是鄉親們以獅指院,便將陳家這處宅子稱作老獅院了,至今院中仍有鄉親居住。因村中古老的街巷狹窄,兩旁宅院高深,站在老獅院門前只能抬頭仰視,讓人不由得感到一種威嚴與壓迫的氣息,也許這正是昔日宅院主人想要營造的官宦宅邸的感覺,數百年來氣勢不減。很可惜門旁這一對老獅在文革中被砸爛,現在所置的獅子是今人粗糙應付之作,只可遠觀,難以細品了。我坐在大門斜對面的牆根下開始寫生,身後正是一戶人家的茅房,這幅畫是強忍著刺鼻的氣味畫成的,當時我不由得感歎,陳家當年是絕對不會容忍有人把茅房修在他家宅邸的斜對面的,當然繁華已成雲煙, 諸多古老的宅院不是荒廢坍塌就是由多戶人家混居,被肆意改造成了大雜院,又哪顧得了這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