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國祚短促,大運河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運河充分發揮作用是在唐宋時期,就是《元和郡縣志》中所說的“隋氏作之雖苦,後代實受其利”。
唐朝把大運河視作生命線.大運河的主要作用是嘈運租調,運輸各地糧帛進京。當時都城所在的關中地區經常遭受水旱災害,糧食不足以供應京師,而淮南一帶則是全國最大的谷倉。因此,通過從揚州到洛陽的運河運送嘈糧便成為唐朝中央的中心任務之一。
唐代的大運河主要是連接揚州與洛陽的通濟渠以及山陽渎。它們把長江、淮河、黃河、渭河連在一起,東起揚州、西至長安,長達一二千千米。通濟渠在唐朝稱為汴河。是由汜水‘今河南汜水)開始,引河水入汴,東流經汴州(今河南開封)、商丘、蕭縣、徐州人泗水;再由泗水入淮。山陽渎則由山陽(今江蘇淮安)開始。經常豐堰、白馬湖、寶應、高郵、揚州入長江,基本上利用了隋代運河的故道。中唐以後,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基地,因此,保證汴河的通航成為維持唐王朝統治的關鍵所在。唐朝在汴州東面鑿了一條水,名叫湛渠,與另一水道白馬溝相連,而白馬溝又溝通了濟水,這樣,齊、魯一帶大部分郡縣的租調就可以沿著濟水、汴河運到洛陽。
此外,唐代還開有廣濟渠。上游利用唯水,下游利用蕲水,經過虹縣(今安徽泗縣〕,至淮陰北9千米入淮。
唐朝對永濟渠運輸量較大的南段加以擴展,渠道加寬到十七丈(56.7米),浚深到二十四尺(8米),航道更為通暢了:另外還在永濟渠兩側鑿了一批新支渠,如清河郡的張甲河、滄州的無棣河等,以便於深入糧區,充分發揮永濟渠的作用。
大運河大大促進了沿線許多商業城市的繁榮。如揚楚運河(即隋朝的山陽渎)南端的揚州和北端的楚州(治所在山陽),汴河上的汴州和宋州(今商丘市),永濟渠上的涿郡等。揚州是南北商人的集中地,南北百貨的集散處。它“十裡長街井市連”,在全國州一級的城市中位列第一,超過成都和廣州,人稱“揚一益二”。注州位於汴河北段,經過濟水,東通齊魯;經永濟渠,北聯幽冀;經黃河,可達秦晉,迅速發展成為黃河中下游的大都會。後來,梁、晉、漢、周、北宋五代都建都於此,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是一個水運方便的繁華城市。
廣通廢後漕渠興
廣通渠在隋文帝時對緩解關中的糧食緊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在隋炀帝時,政治中心由長安東移到了洛陽,關中對糧食的需求大減,於是廣通渠失修,逐漸湮廢;唐朝定都長安。起初對東糧西運的需求並不大,通過渭水每年西運幾十萬石糧食就可以了。後來,長安人口增加,官府膨脹,漕糧逐漸供不應求。於是,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決定重開廣通渠。新水道由韋堅主持修建,次年修成,取名漕渠。仍然以渭水為新渠的主要水源,並在鹹陽附近的渭水河床上修建了一座興成堰,以節水。同時,還引來了源自南山的沣水、浐水,增加了漕渠的水量。漕渠在憧關西面的永豐倉與渭水會合,長一百五十多千米。漕渠修成後,每年可運漕糧粟400萬石。
當時黃河中三門砒柱對運糧船的威脅仍然很大。大約在漕渠重修的同時,陝郡太守李齊物組織人力,在三門山北側的巖石上施工,打算鑿出一條新的航道,以避開艱險的舊航道。大約苦干了一年左右,鑿出了一條名叫開元新河的水道。但因石質堅硬,新河河床約深度沒有鑿夠,在黃河大水時還能通航,但是平時不能過船。三門險道的威脅仍然沒有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