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匠心營造·斗拱 | 山節藻棁——中國古建築早期斗拱形象

匠心營造·斗拱 | 山節藻棁——中國古建築早期斗拱形象

日期:2016/12/15 0:35:14      編輯:古代建築史

斗拱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我們知道,斗拱是以榫卯的形式連接組合而成的,而已知最早的榫卯構件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遺址中——對榫卯結構的掌握與利用就預示著斗拱的誕生。
 
 

 

撰文:張利偉、於向勇
 

 

 

陶樓

  斗拱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周代銅器中:河南洛陽出土的西周失令簋的四足代表柱子,上面有帶皿板的栌斗;河北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龍鳳銅案上則可見斗拱的雛形,四只溫順的小鹿俯臥於案下,四條姿態雄健的龍與展翅放飛的鳳站立於上,龍首上有蜀柱承托斜置橫木,並通過斗咬合到銅案架上,這組斗拱系統比失令簋只有栌斗更先進一步。龍、鳳、臥鹿共同呈現了一個祥和的景象,而架空的斗拱結構將案面高挑,轉角處斗拱的采用促成了空間上的視覺展示。龍鳳銅案上斗拱的轉接與懸挑,形象雖然簡單,應用於此類器物上卻恰到好處,而如果要在房屋上施用,顯然要復雜得多。

錯金銀龍鳳銅案
 

國家博物館藏東漢畫像磚中的房屋及斗拱形象

  建築上的斗拱形象至遲在漢代才出現。《漢書》中記載,高祖七年蕭何建造的未央宮非壯麗無以重威,而如今宮殿早已成為遺址,我們只能通過漢阙、崖墓、墓葬出土的明器陶樓以及畫像磚來了解漢代斗拱式樣。陶樓是漢代建築水平的縮影,河南焦作素以出土精彩的漢代陶樓著稱,陶樓通常高達數層,復道行空、高聳入雲,讓人遙想當時的盛況。其中一座通體彩繪的四層陶樓,由門阙、院落和高樓組成,在門屋及高樓的檐與平座下均施斗拱,而在門阙上繪有斗拱形象。斗拱的應用對平座及枋木承托屋頂的延伸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陶樓斗拱仍未與屋檐直接接觸,屋檐靠檐椽來承接。仔細觀察三層平座上的斗拱,其在正面與側面分別用斗拱上遞,真正的轉角斗拱還未形成。在門屋阙樓上部所繪紅線代表斜撐,承托阙頂,這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一件東漢畫像磚的望樓上有更加清晰的體現。而在這個畫像磚左側的廳堂正間上,角柱上出挑的插拱承托著屋檐,斗拱第一次參與到屋檐的承托上。此時,建築斗拱正趨於成熟。

 

高頤阙

 

  漢代地面建築幾已無存,孝堂山石祠和嘉祥武氏石祠等墓祠建築無法體現真實的建築水平。巴蜀之地有幾座漢阙完整保留了斗拱的形象。雅安高頤阙無疑是這些石阙中最精彩的一對漢阙,其中西阙保存完好,在阙身之上的斗拱可以看到枋木交叉上部的斗拱層,出現了“∽”形的斗拱,工匠們將感受注入到了斗拱的曲線線條中。四川渠縣的東漢馮煥阙則比高頤阙簡化許多,在阙檐下無高頤阙上的那種雕刻裝飾性成分,而僅有枋木層和斗拱層,並且斗拱直接承托枋木以挑阙頂。

郪江崖墓(柏林坡)中的斗拱

  天府之國留下了大量的東漢崖墓建築,在三台縣郪江沿岸的金鐘山、紫荊灣、泉水壩崖墓中可見到竹節藻井、扶欄及斗拱等多種建築形象。雖說是崖墓,但墓主人對墓室精雕細琢,並塗上礦物質顏料,在地下延續著他們靈魂的余生。崖墓本身按照地面房屋空間形式進行設計,大多有前、中、後室,在地名叫柏林坡的地方有一處崖墓是郪江崖墓中的代表作,崖墓後室中一高約1.8米的大石柱撐起整個石室,這個柱身呈十二邊形並且每面內凹的都柱,上承碩大栌斗,最上面有巨大的十字交叉栱,活生生的一石柱撐起小洞天。兩千年來,石柱不忍重負,崖墓墓室上部的巖石局部開裂,墓主人原以為可以一柱擎天,但石造斗拱的承重能力顯然不能與木結構建築同日而語。郪江崖墓也出現了與高頤阙類似的“∽”拱,而比其更具有想象化的是山東沂南北寨漢墓中的斗拱,在北寨漢墓墓室第二、三進中,均可見到龍首仰頭吸銜斗拱,在漢代死後升天理念的影響下,墓主人更想通過營造這樣的空間達到永生。

 

沂南北寨漢墓斗拱

 

沂南北寨漢墓斗拱細節

  進入跌宕的南北朝之後,斗拱卻異常簡化,很少出跳,僅在建築外立面的平面上展開,斗拱的表達歸於沉寂。北齊義慈惠石柱上的三開間小屋模型更是不采用斗拱,而直接用檐椽來承托屋檐。在斗拱的發展過程中,柱頭鋪作、轉角鋪作是承載屋頂重量的主要載體,也最先出現在木結構體系當中。補間鋪作作為輔助結構,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北朝時補間鋪作以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為主,結構上只考慮到了橫向輔助,未關注縱向的挑檐功能。

雲岡石窟第2窟中心柱

  大同北魏雲岡石窟內的建築形象中,檐下多為人字拱與一斗三升交替出現。天龍山石窟北齊第16窟的窟檐繼承了雲岡石窟建築斗拱特征,三開間、前出廊真實模仿現實中的建築,柱頭鋪作為栌斗上承托枋再接一斗三升,而心間補間鋪作由兩個人字拱與一斗三升組成。與其相呼應的大同北魏宋紹祖墓出土的石椁,這是墓主人宋紹祖最後的歸宿,但它卻是北魏時期一個三開間、前出廊、懸山頂建築的再現,這一建築模型展現了北魏太和年間的單體建築規模與形制,宋紹祖石椁柱頭鋪作與天龍山石窟窟檐相同,只是補間鋪作更為簡化,只有人字拱,殿身石梁直接插入斗拱中起到固定的作用。而在響堂山石窟第一窟華嚴洞外側的斗拱,出兩跳華拱後接令拱,這是北朝時期現存不多見的出跳斗拱,響堂山石窟斗拱跳出了平面,反映此時木結構斗拱向實用承力邁出了一大步。

 

九原崗北朝墓墓門望樓

  2013年,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大墓驚現於世。這座大墓的墓道口上繪有一精彩的城樓建築圖,這是三開間的四阿頂門屋,心間柱子為雙柱,屋檐與柱頭之間清晰地描繪有斗拱,栌斗上連出兩跳華拱,第二跳接替木挑檐,其中拱端呈垂直截面。畫師只描繪了正面的斗拱,以正常觀者和繪畫的視角來看,正面所出斗拱向兩側斜,是符合視覺透視的。但最中央向裡側斜的斗拱引起了各種猜測。不過目前看來,很有可能是北朝畫師未能真正地掌握透視繪畫技巧所致。畫師為了營造一種逼真感,而盡其繪畫手法去展現,這在門屋前向兩側斜的欄桿中已有體現。畫師描繪栌斗時,斗的直角邊朝外,這與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中對建築圖像中斗的描繪方式是一致的。門屋正中央的兩朵斗拱向內斜,則可能是因為畫師想盡量呈現斗拱全部細節,如果與旁側同向,會導致疊加而無法全部體現。如果考慮是眾人站在墓道口前,雙柱兩斗拱向不同方向斜也正好迎合了站在兩柱之間的觀者的視線需求。對於九原崗壁畫斗拱問題最主要的還要從結構上來認識,按照北朝到唐代的梁架結構特征,斗拱占據著重要的結構作用,對於三開間小殿最有可能的是通檐承接梁架系統,梁栿在北魏宋紹祖石椁和唐代南禅寺大殿中都參與到了斗拱的結構中,雙柱的斗拱出跳應該是平行的才符合木結構特征要求,而真正意義上的斜拱直至北宋才出現。

  兩晉南北朝在中國建築發展上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燦爛的漢魏建築逐漸衰歇,南北朝政治、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並與外域文化相交融,一代新的建築體系在醞釀之中,待到中國重新統一強盛之時,發展成更為輝煌的隋唐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