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盤點無錫令人神往的古鎮江南尋幽

盤點無錫令人神往的古鎮江南尋幽

日期:2016/12/14 18:41:36      編輯:古代建築史

惠山古鎮

    每一段歷史,都有其不可復制的傳奇,不管時光如何流轉,人世間的某些東西依然能夠穿透歲月長河。一如古鎮,他們沉默無言,但卻帶著歷史的榮光矗立在城市的深處,把祖先的光榮與夢想傳遞給我們這個時代。

    無錫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擁有許多久遠的古鎮,這些古鎮有的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而有的,依然帶著歷史的風霜,矗立在不為大眾所知的角落裡。走近它們,你會發現,它們樸素的外表下蘊含著令人驚訝的萬千氣象,隔著歲月長河,依然能感受到這片土地過往的光榮與驕傲!

    一、江南祠堂惠山古鎮

    無錫惠山古鎮地處無錫市西、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距市中心僅2.5公裡,京杭大運河緊靠其北流經。它以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為特色,是無錫老街坊風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

    無錫的惠山,不僅集靈秀與古韻於一身,也是無錫的文物荟萃之地,其中,位於惠山寺周圍的祠堂建築群,堪稱中國祠堂建築的博物館。200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鎮祠堂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山祠堂中的華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簡公祠、錢武肅王祠、淮湘昭忠祠、留耕草堂、顧洞陽祠、王武愍公祠、陸宣公祠、楊藕芳祠等10座祠堂為全國文物保護重點祠堂建築。塵封隱跡半個多世紀的“拜石山房記”、“東壁碑”、“西壁碑”、“浴日泉”一大批等珍貴石刻文物、古跡也在修復中得到保護和恢復。除重點祠堂外,惠山古鎮還對57座祠堂進行了修復和恢復。恢復牌坊16座,牌樓一座。增建繡嶂閣一座。康熙“山色溪光”景觀牆一座。

    惠山古鎮入口廣場已基本修繕,並增加了西神廣場、關刀河、牌坊群、錫山余脈延伸等旅游景觀看點。廣場正中,建有大型標志性建築照壁一座。正面鑲有集朱熹墨寶而成的“惠山古鎮”四個大字,每字1.6米見方,字體剛毅雄特、沉深古雅。其中一氣呵成的“惠”字,細觀竟有“十裡連心”的含義,從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意境。照壁的反面,貼有出自《惠山古今考》卷首的“九龍山勝跡圖”。此圖畫於明萬歷年間,線描手法,將惠山及古鎮山色景物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復原的關刀河南側,堆壘了一座與錫山相連的土山,從而使錫山余脈延伸到錫山大橋下的古華山路邊,土山上種植大批林木修竹,使古鎮景觀與錫山龍光塔影交相輝映,更加優美。而關刀河經過改造,其上側已先期恢復了清代建築和碑廊。不久還將恢復“詩冢”和碑刻,再現顧光旭寫詩、愛詩、迷詩的佳話。

    惠山古鎮保護范圍為東西長1.7公裡,以黃埠墩和惠山寺為界,南北位於錫山大橋和通惠西路之間,寬0.8公裡,總面積約103公頃。其中惠山寺至寶善橋之間為核心保護區,面積25公頃,錫惠路以東78公頃為古鎮配套發展區及風貌協調區。其規劃布局由古運河惠山浜水街、五裡香塍祠堂街(直街)兩條水陸風景為軸線,通向千年古剎惠山寺與天下第二泉的景觀核心。

                                                         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風貌區主體在惠山橫街、直街至寶善橋以東惠山浜一帶,面積約15萬平方米。通過對該區域內各類建築的重新整合和環境治理,以惠山古祠堂群為依托,恢復原惠山古鎮的傳統風貌,形成惠山浜沿岸的兩條傳統古街市、兩條夾巷內街和惠山浜水上旅游通道,從而建成從寄暢園東側延伸至黃埠墩的惠山古貌風貌區。

 

    古鎮的惠山老街立於惠山直街東端。街口豎立一塊石碑橫額。正面磚刻“五裡香塍”四字,晚清窦承焯書;反面篆書“九峰翠嶂”。系邵寶八世族孫涵初所書。碑立於清鹹豐六年。五裡香塍,原為無錫西門至惠山的一條大道。1976年,京杭運河無錫段改道,五裡香塍已被湮廢,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蔭大道,稱惠山直街,街上保持著江南民居老屋,經銷惠山泥人的店鋪林立,龍頭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館,寶善橋有惠山泥人廠,街上有張巡廟。

    修復後的惠山直街,另一亮點就是印證惠山古鎮悠久歷史文化的照壁、牌坊。現有11座牌坊,牌坊形制有大有小,其中關刀河處恢復牌坊6座,這些照壁與牌坊,不僅美化、豐富了惠山古鎮的景觀,還為游人了解惠山古鎮悠久歷史和祠堂文化提供了方便。

    惠山古鎮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文化底蘊豐厚,號稱無錫歷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館。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文化遺存及歷史性建築比比皆是,並有國家、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惠山古鎮已發現ll8處歷代祠堂建築和重要遺跡,匯集了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80個姓氏,180個歷史名人。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類別之全、風貌之古樸,為國內所罕見。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和參與興趣感,今後是探勝訪跡、尋根文化體驗互動、憑吊先賢道德哲理、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內涵之源。

惠山古鎮

                                               榮巷 一飛翀天
    二、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榮巷古鎮

    隨著歲月的流逝,大多數人似乎已經忘記了當年榮巷的繁榮。又因為它處在喧囂的城市邊緣,所以幾輪城鎮大開發的浪潮都沒有波及到它。可以說,榮巷被拋在了城市和鄉村之間,它一直是以一種自然的狀態演變著。

    榮巷老街上的房子石腳都外往突出,希望本族子孫後代可以“出人頭地”。榮巷老街上的房子石腳都外往突出,希望本族子孫後代可以“出人頭地”。

    有著近600年歷史的榮巷古鎮,位於無錫西郊、濱湖區的河埒地區,南臨梁青路,北跨梁溪路,東至洪橋路,西到梁湖路,面積不到一平方公裡。如今老街舊巷格局猶存,晚清民初建築保存基本完好。榮巷古鎮的歷史價值十分特殊和重要的。因為那裡不僅是我國著名愛國實業家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的故裡、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出生地。而且,也是我國近代開風氣之先、崛起大批民族工商業家的搖籃地之一。

    明朝初年,榮氏始祖榮清帶著3個兒子從湖北遷到南京金陵,然後又從金陵在明朝初年十五世紀初遷到無錫,榮清來時已經80多歲了。經過十幾代人的發展,這3個兒子居住的地方逐漸形成了上榮、中榮和下榮。大概在十九世紀中期,榮巷這一帶就非常發達了,到二十世紀民國初年,就正式建了榮巷鎮。

    清末到民國年間,由於榮氏家庭在民族工商界的崛起,給榮巷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他們紛紛在自己的家鄉建新宅,造祠堂,同時也為鎮上興辦公益事業,修橋梁,鋪道路,辦學校,開醫院,建立公共圖書館,從而使榮巷成為無錫西郊最大最有影響的水鄉集鎮。

    榮巷中心小學內的晴雨操場,兩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底層為禮堂,也可兼作操場使用。上層純為操場。榮巷中心小學內的晴雨操場,兩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底層為禮堂,也可兼作操場使用。上層純為操場。

    至今,榮巷還保存著一條長約380米具有近代風貌的老街和157座具有時代烙印及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築群。這些建築不僅數量多,形式各異,而且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絕大多數都屬榮姓,這種聚族而居,群起而發的現象,在江南乃至更大一些范圍內都是少見的。

    榮巷的老建築大致分為三類,一個就是傳統的中式,磚木結構,粉牆黛瓦,馬頭牆高聳,磚雕門樓精致;第二就是中西合璧,半古半今,外牆一般是清水做法,西式造型,而裡面則保留著磚雕門樓;第三類就是比較西化的,建築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這三類建築都體現了當時的民族工商業者的審美情趣。

    榮巷之所以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近代建築形式,與榮氏家族多種產業不無關系。榮氏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涉及了眾多的工商業部門,產生了諸如“紡織大王”、“面粉大王”、“顏料大王”等等,更有從事電訊、洋行、錢莊、藥材、鐵號等行業的,由於各家情趣不同,所以建的房子也就不一樣了。

    榮巷老街全長約380米,呈“∽”狀,當地人說是“龍”形。榮巷老街全長約380米,呈“∽”狀,當地人說是“龍”形。

    在這條屋舊檐漏的老巷裡,深烙著中國民族工業先驅留下的足跡。榮巷的彎彎小巷已被城西大片高樓所包圍,昔日巷前有條小河名梁溪,為無錫古稱,如今已被車輪滾滾的公路所替代。巷內平房見多,院牆高高,露出飽經風雨的青磚。庭園不大,仍留有老井或假山。巷內多數人家屬“梁溪榮氏大家族”。

    從梁溪路拐進榮巷老街,遠遠看去,只見昔日的小巷已經被周圍大片的居民樓包圍。但一進入巷口,你就感覺仿佛到了上個世紀。那狹窄的路面,斑駁的民國舊門樓,木結構的裾板……好像時時在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榮巷老街的建築近百年沒有太大的變化,街道兩旁的房子大體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只是多了一些改建的新樓房,而且已繁華不再。我們現在所在的這條榮巷街,最繁榮的時候有近百家店鋪,是方圓幾十裡的一個商業中心。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街上眾多的店鋪,或遷移,或改行,或者歇業,現在依舊開著的已經沒有多少了。與昔日的熱鬧相比,如今的榮巷倒多了幾分古樸和安寧。這裡已經沒有了行色匆匆的人群,沒有了混亂嘈雜的車輛,沒有了此起彼伏的叫賣,沒有了琳琅滿目的商品……有的是深厚凝重的歷史,有的是默然無語的建築群,有的是寂寞悠長的深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